姚月霞 薛野 馮憲偉

摘 ?要:創意設計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針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與文旅產業所需創意設計人才在培養要求、素養能力、專業崗位等方面的“錯位”現象,提出以文旅產業需求為根本,以學生為服務對象,以創意產品研發設計能力為抓手,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產學研創用”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高職創意設計人才;產學研創用;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一般課題“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與文創產業崗位(群)對接的研究與實踐”(2017JSJG412)研究成果。
自2018年進入文旅融合時代以來,產品的融合發展作為融合的重要載體,在彰顯文化自信,加大文化產業發展與旅游資源開發,提升文旅產業的地位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作為核心智力源的創意設計人才的轉型發展和培養問題已成為研究的焦點,加快傳統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和“對位”培養,探尋文旅融合下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三個對接”,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一、高職創意設計類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創意設計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持續動力源
創意設計是一項將創意、文化與藝術元素融入產品中的設計活動,是文化創意產業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的立足之本和職業之根。故此,加強創意設計人員的文化創意和產品設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顯得尤其重要。但文化創意設計人才隊伍的發展現狀難以適應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形勢,需要作為急缺人才給予重點扶持培養[1]。
(二)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是創意設計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應培養什么類型的文化創意設計人才是當下藝術設計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面臨的焦點問題。首要問題是對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對應的專業范圍的界定,并對現有高校藝術學科門類下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根源進行反思,倘若人才培養不能貫徹和執行國家相關政策要求,與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需求脫節,那么人才培養就是低效無益的。
一般而言,文創產業創意設計崗位人才主要來源于我國本科高校培養的“藝術”學科門類下的“設計學”,以及以產業、行業分類為主要依據的高職高專的“文化藝術大類”相關專業群。
在新的文旅融合時代下,文創產業鏈對創意設計人才的類型、層次與結構必然有新的要求。然而,現今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培養創意設計人才時仍存在這些問題:偏理論、輕實踐,注重單一技術技能培養,缺乏復合型應用型能力培養;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缺乏與當前文創產業鏈精準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文化創意設計人才隊伍發展現狀難以適應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形勢,教育學科體系、培養模式、課程內容相對滯后,導致文化創意設計類高校畢業生與文化企業人才需求脫節,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與創意企業無才可用現象并存。
(三)高職創意設計人才培養與文創產業核心崗位需求錯位
目前,開設創意設計類專業的高職院校比比皆是,幾乎涵蓋了所有學校,學生數量龐大。然而,市場的反響卻難盡人意。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生源層次低,自身學習能力與動力不足;二是學校師資與教學設施設備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職業能力教育;三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業參與度低,企業人才需求與學校教育往往不能完全接軌,甚至脫節。眾所周知,創意源于從業者的思想、文化、技能與創造力等方面,一旦從業者的某一方面能力缺失,創意結果將大打折扣。從高職人才培養的宏觀視角來看,目前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崗位能力的需求之間斷裂現象嚴重;在中觀層面上,作為以任務引領的高職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文創產業對應工作崗位的職責標準缺乏緊密聯系;在微觀層面上,高職院校教學過程即課堂教學與文創產品生產流程的規范尚未形成鏈接。而想要改變這一局面,亟需完善現有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力度。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
高職創意設計人才培養的重點舉措
(一)文化創意設計類專業育人模式需要新的定位
高職院校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求,由于文旅產業鏈整合和轉型而催生出對人才新的需求,這就要求學校的人才培養必須緊緊抓住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而做動態調整。作為高職院校更應該緊密圍繞本地文化,尤其是文化與旅游特色顯著的地方院校,需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定位,轉向挖掘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走創新設計和創意研發為主、銷售推廣與營銷策劃為輔的校企協同之路。一方面改革原有的課程體系,打造地域文化特色課程,開發地域特色實訓項目,另一方面開展校政企行的深入合作,以產品落地轉化為最終考核判斷標準。
眾所周知,人才培養有了明確的定位,但沒有企業的精誠合作等于零。目前,在成本意識與風險意識的雙重驅使下,企業缺乏合作動力比較常見。而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在辦學中往往也處于被動的狀態,不主動尋找合適的企業,缺乏危機意識。多數情況是企業急需用人時會找到學校招聘實習生,到了單位邊工作邊培訓,因此雙方的合作總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
加強校企產教融合、協調育人不僅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扎實的推進。首先,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應該加快對接區域文旅產業。學校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課程、場地、師資、教學、能力訓練等方面的校企深度合作,企業需求的人才規格由企業決定,而不是學校埋頭苦干,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一定要讓企業有充分的發言權。其次,校企協同育人的運行機制要靈活,要吸收企業培訓的優點,實訓設備、實訓方案由企業參與,開展真實有效的訓練與實踐。最后,合作企業在用人上要有優先權,這樣企業對于合作才會有動力。
實施校企協同育人,首先必須改革原有的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地域商業定位、產業定位與文化定位,圍繞新商業、新技術、新工藝,強化課程中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構建區域特色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圍繞企業崗位工作任務,開發崗位能力課程,打造校企共建的“核心課”。另一方面,拓展“地域特色課”、探索“企業崗位課”。同時,為了使得人才具有文化創意的能力,能夠從傳統中尋找靈感、汲取精華,需要開設傳統工藝、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以利于挖掘文化之根、尋找創意之源。在文旅融合平臺之下,在無錫這樣的旅游城市,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自然要開設“吳文化”“惠山泥人”“紫砂工藝”等相關課程,同時增設“企業文化”“企業項目實訓”等課程。只有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底蘊,工藝技法、企業崗位素質與創意能力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才符合當今文創人才培養的宗旨。
(三)高職創意設計人才核心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關鍵
創意設計人員一般是指將創意想法和理念進行設計表達和效果呈現的專門設計人員。從Spencer(1993)提出的冰山模型素質中可以看出,知識與技能是外顯和衡量的部分。而創意設計人員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將創意構思從抽象變為具象,將想法變為現實的創造性活動,遵循文創產業創新研發、產品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推廣、傳播及使用的一般性規律。
在對目前國內幾家大型招聘網站對文化創意設計類人才相關崗位設置、要求的調研、分析、梳理與歸類基礎上,研究團隊認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基本涵蓋“創意策劃、效果呈現、創意實施”3個核心崗位及包含的9個子崗位(如圖1)的結構模型。“創意策劃”是前端,“效果呈現”是中端,而“創意實施”是將創意構思最終以成品呈現、展示出來的終極環節。這三個核心崗位的職業素養與能力既有相同性又有差異性。個體職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狀態[2]。
文化創意產業源于創意設計人員的思想、知識、文化、技能和創造力等方面構成的綜合創意及表達,而創意設計人員首先要有積極正向的職業信念,精湛的職業知識技能以及創意實施過程中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準確把握文化創意設計產業核心崗位(群)對應的職業素養內涵,使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
三、高職創意設計
“產學研創用”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路徑
“產學研創用”是一種基于合作的系統工程,從學校層面講,是以文旅產業需求為導向,學生為服務對象,以創意產品研發設計能力為抓手,培養學生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即構建基于“產業+學生+設計研發+‘三創+產品應用”的“產學研創用”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高職院校應強化“主動跟進意識”,肩負起人才培養的主體責任,尤其需要主動對接地方文化與旅游產業轉型發展新動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設計源泉,構建以產品創新設計和創意研發為主,銷售策劃為輔的課程體系,以師生工作坊為實踐教學平臺、以“雙師”型教師為師資保障、以產品專利及轉化應用為評價體系,加強與旅游管理、文化事業管理等相關專業的整合,跨專業培養學生。
其次,積極主動與地方政府職能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利用第三方產學研創合作平臺,搭建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器,發揮其創業、孵化、實驗、研發、培訓、展示、交易、示范、輻射等多種功能。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器是實現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創意成果轉化和服務創意經濟的平臺,引導社會各界認識創意、體驗創意、消費創意、享受創意,具有強大的創意資源聚合與創意輻射能力。
最后,基于智能化生產對技術技能人才工作模式的影響,構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端“現代學徒制”,特別是具有非遺傳承的技藝,更需要師徒間技藝的傳承和長期的積累才能實現創意,構建“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跨界+轉化”的創意設計人才新格局。
參考文獻:
[1]牛維麟.強化文化創意設計人才的扶持培養——“中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成果要報[EB/OL].[2020-05-16].https://www.renrendoc.com/p-477403.html.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1.
作者簡介:姚月霞,碩士,硅湖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業及高職創意設計人才培養。
薛野,碩士,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意設計教學與理論研究。
馮憲偉,博士在讀,硅湖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