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鵬 崔之進



摘 ?要:近年來,國際權威科學期刊封面圖像以藝術與科技的相互介入模式,關注2019-nCoV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讓更多受眾關注、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警醒全球盡快完善公共醫療與應急管理體系,形成面臨公共突發衛生事件時的新型觀看模式。
關鍵詞:國際權威科學期刊;公共衛生事件;藝術與科技;圖像觀看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基金(人文社科)基礎扶持項目(2242020S20034)研究成果。
病毒與人類的隱喻關系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當今社會帶來的反思。自從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病毒也伴隨人類的發展而不斷進化。隨著藝術與科技的跨界發展,病毒這個原本對藝術家相對陌生的物象也進入了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創作領域?!?1世紀初儼然是圖像傳播的時代,這也是信息時代的特征。于是,圖像傳播便成為視覺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盵1]藝術家與科學家對于公共衛生事件的關注從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的封面圖像上可以集中展示出來,以下為2015-2020年權威科學期刊封面圖像的示例研究。
例如,2016年9月8日出版的“Cell”期刊封面(如圖1),由汽油箱、電池、電線、免疫原等圖像符號構成,指代免疫系統依靠抗體來防止有害病原體和疾病傳播。在艾滋病毒或流感病例中,一個主要挑戰就是怎樣使人體能夠通過接種疫苗產生廣泛中和的抗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Briney、Tian、Escolano等人通過使用定制抗體的免疫原,與某種特定抗體的種系版本(即封面中的“電池”圖像)結合,通過原免疫原變體(即封面中的“汽油箱”圖像)加速反應,進而保持抗體反應朝正確方向發展。通過此種方法,可以分離出抗體,甚至中和小白鼠中的異種2級HIV分離物,并得出最終實驗結果。該封面圖像運用象征和指代的符號化呈現,用電池和汽油箱分別代表某種特定抗體的種系版本和免疫原變體,借由免疫原與免疫原變體的加速反應,進而保持抗體正常運行。通過象征符號的具體所指,生動再現免疫系統如何依靠抗體防止有害病原體和疾病傳播,增強讀者對抽象生物學原理的視覺理解。
2016年11月3日出版的“Cell”期刊封面(如圖2),主要表現人體在面對不同病原體的免疫反應。通過人類功能基因組學項目的相關研究,揭示同個族群中的個體對相同微生物產生的不同免疫反應。在三篇相關論文中,科學家研究宿主和環境因素、遺傳和微生物如何影響500多名健康志愿者,以及其免疫細胞在面對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和真菌)時的反應。該期封面圖像通過模糊化的視覺呈現、馬賽克式的形式結構,生動展現人類免疫細胞面對不同病原體的反應,模糊化空間布局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代表人體、免疫細胞、病原體等因素的集合,這些因素的結合使不同個體的免疫反應具有差異性。馬賽克式形式結構的運用,輔以黃、藍、紅、橙等色彩構成,營造空間錯視,表現出人體對病毒、細菌、真菌的免疫反應。
2019年8月22日出版的“Cell”期刊封面(如圖3),是基于Grubaugh等人結合旅行檢測和基因組流行病學發現的視覺設計。隨著寨卡病毒在美洲的持續爆發,Grubaugh等人于2017年在古巴發現一場大規模的“隱蔽”疫情,由于毫無征兆的病媒控制流動導致“隱蔽”疫情比主要疫情爆發晚一年。Grubaugh課題組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研究框架,為發現隱秘的人類傳染病爆發并在缺乏可靠病例報告的情況下了解其動態。封面圖像描繪一架飛機在夜幕的掩護下裝載著寨卡病毒貨物,以飛機、傳輸帶、病毒等圖像,借助可視化符號表明病毒如何借助特殊中介進行長距離傳播。期刊封面左上方的蚊子圖像,暗指蚊子是潛在的寨卡病毒中間宿主,并借助夜景的圖像渲染,突出塞卡病毒的隱蔽和嚴重性。
2016年3月4日出版的“Science”期刊封面(如圖4),是描繪日本媒體參觀福島第一核電站4號反應堆建筑的真實場景。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曾導致該核電站熔毀,目前東京電力公司正進行一項歷時數十年、耗資90億美元的拆除重建計劃,該計劃將逐步推動機器人技術的進步。與此同時,當地居民也積極努力應對長期低劑量輻射可能帶來的健康影響。封面圖像采取寫實風格化構圖,通過記錄日本媒體參觀福島核電站的真實場景,并借助攝影“三分法”構圖,將天空、建筑、人三等分,將殘敗不堪的福島核電站4號反應堆顯現出來。身著白色防護服的日本媒體工作者保持相似的低頭姿勢,一方面是向日本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與損失的默哀,另一方面是攝影師為保持畫面和諧平衡的捕捉顯現。封面圖像整體在色調上以暖色調為主,表現出畫面視覺與現實場景的沖突與對立。
2016年9月9日出版的“Science”期刊封面(如圖5),以圖像呈現寨卡疫苗的三種防治途徑示意圖。寨卡病毒在美洲進一步爆發,導致嚴重的出生缺陷,以及成人的神經問題。通過研究人員對三種單獨疫苗途徑的描述,可針對恒河猴阻隔寨卡病毒感染機率。這些發現為寨卡疫苗在人類臨床試驗開辟全新之路。封面圖像由三支疫苗分別由不同方向注射,三支曲折流動的疫苗“河流”匯合,表明三支寨卡疫苗均能有效阻隔寨卡病毒感染。封面圖像選取日薄西山的場景,與代表三支疫苗的“河流”意象相映成趣,一方面喻示寨卡病毒終能借助特效疫苗得以控制;另一方面通過日暮、綠地、河流等景象構成畫面平衡與和諧,給讀者以舒緩自然的視覺審美體驗。
2015年4月7日出版的“Cell”期刊封面(如圖6),是由淋病奈瑟菌細胞圖像構成,淋病奈瑟菌是引起性傳播淋病的病原體。淋病N. MtrF外排轉運蛋白介導作為嚴格意義上的人類病原體,Su等人通過對磺胺類抗代謝物抗性的研究,進一步論證淋病奈瑟菌是引起性傳播性淋病的病原體。封面圖像運用大量奈瑟菌細胞圖像,借助明暗對比的表現手法,封面左上和右下的細胞圖像數量龐大且聚集,光線比“左下—右上”軸線亮,封面整體呈現出視覺平衡和想象空間。這種視覺平衡體現在細胞數量和明暗對比間的平衡,而想象空間體現在對大量奈瑟菌細胞圖像的整體感知,經由讀者主觀心理知覺出大量奈瑟菌細胞的完整形象,并進一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016年1月1日出版的“Science”期刊封面(如圖7),是描述位于馬里蘭州弗雷德里克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試驗廠,數瓶被放在冰上的用于對抗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馬爾堡病毒和基孔肯雅熱的實驗疫苗。在西非爆發埃博拉疫情之后,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倡導者認為,應該采取更多行動,大力開發成本低且有效的疫苗。封面圖像由三瓶實驗疫苗和數顆冰塊組成,實驗疫苗位于畫面正中央,一是為了表明實驗疫苗的低溫儲存環境,另一方面也突出疫苗的稀缺性。畫面中冰塊布局營造出立體化的空間形態,下部冰塊多,上部冰塊少,營造出由遠及近的視覺效果,進而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017年6月2日出版的“Science”期刊封面(如圖8),以拉沙病毒糖蛋白的三聚體為封面圖像,表現出病毒表面(橙色)與人類體內中和抗體片段(白色)的結合??湛贵w結合位點的闡明,結合抗體橋接三聚體中的不同單體,以防止感染所需的構象改變。Hastie等人發現的晶體結構為疫苗開發提供新路徑。封面圖像采用背景虛化,著重突出病毒表面與人體中和抗體的結合,也意味著虛化背景中容納眾多病毒與抗體結合體,虛化背景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借助3D技術,將二維平面圖像轉化為三維立體空間,利用明暗色彩對比和可視化再現,突出病毒與抗體結合體中單體數量眾多的特點,激發讀者了解其晶體結構的探知欲。
“在海德格爾看來,現代藝術已經異化,它飄離了它的本質,不再是原初的去蔽事件或真理發生的基本方式……而是由于現代技術統治切斷了藝術與自身本源的關聯?!盵2]然而,海氏未曾預料到當代藝術用視覺與科技融合的方式,讓更多人去關注與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展示記述方式與被記述對象之間的張力,這是當代社會在面臨公共突發衛生事件時的新型觀看模式。病毒是不斷變異的物種,在科學家的指導下,藝術家以一種替代性視角回視人類與病毒的關系,“科技創新及持續進化引發了媒體泛化的系統性變革,形成了宏觀、復雜、流動的泛化生態系統?;诳萍紕撔聨淼拿襟w泛化變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幾種不同的復雜系統要素協同進化、屬性互嵌、螺旋升級的持續作用下不斷涌現的”[3],從而被列入生命政治的考量范圍。
當下,2019-nCoV公共衛生事件仍然警醒我們應該盡快完善我國的公共醫療與應急管理體系,滿足信息與工業時代的社會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段煉.視覺文化:從藝術史到當代藝術的符號學研究[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5-6.
[2]鐘呈祥,主編.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270.
[3]黃榮,呂尚彬.智能時代媒體泛化機制研究[J].當代傳播,2020(1):40-44.
作者簡介:姚鵬,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崔之進,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