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摘 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舞蹈教學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了避免病毒在舞蹈教室中傳播,舞蹈教學由線下轉移至線上。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完成舞蹈教學任務,成為舞蹈教師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工作重點。文章以分析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現狀作為切入點,圍繞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民族民間舞蹈線上教學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模式
引言
在傳統舞蹈教學框架下,學員與教師需要在密閉的室內進行練習,狹小的室內空間中收納了大量人員,且室內空間通風不暢,為病毒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為了配合全國防疫工作,室內舞蹈教學暫時停止,轉而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授課。授課模式的改變對于舞蹈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這種轉變也存在很多積極因素,對于舞蹈教學從業者而言,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互聯網舞蹈教學,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舞蹈教學模式進行多元化拓展。
一、民族民間舞蹈簡介
民間民族舞蹈在各種舞蹈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必須充分了解民間舞蹈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間舞蹈不僅是組成舞蹈藝術的關鍵環節,而且融合了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民族民間舞蹈具備很強包容性,想要推進文化傳承工作,就要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民族舞蹈,深刻理解民族舞蹈教學的深刻含義。為了不斷進行創新,相關從業人員必須抓住創新的本質,消除民族民間舞蹈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殘留的糟粕,并將其與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得民族民間舞蹈在新時代背景下,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
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現狀
隨著歷史的不斷前進,形成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民間舞蹈,既可以展現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可以展現少數民族的舞蹈特色。民間舞蹈學生必須先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本質,通過舞蹈動作來展現舞蹈作品的內涵以及精神主旨。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許多大學的民間舞蹈老師對舞蹈教育的本質沒有深刻的理解,也無法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傳達民族民間舞蹈的深刻內涵,對于教育效果以及教學效率產生消極影響[1]。
部分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師,習慣于通過關注舞蹈具體動作,以及民族民間舞蹈技巧,忽視了舞蹈感情表達。另外,在很多大學中,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舞蹈教室中以教師為核心開展舞蹈教學工作,依然采用“語言教學”這種原始教學方式,很少運用新的舞蹈教學方法。盡管這種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們舞蹈動作的標準化程度,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教育模式并不能幫助學生進行創新,失去了舞蹈的靈魂,無法反映民族民間舞蹈本身的價值,使得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以及情感渲染力大打折扣。
三、“互聯網+”背景下開展舞蹈教學具體方式
(一)借助移動終端開展教學
智能移動終端的快速革新,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現在智能移動終端的功能十分豐富。通過WIFI網絡以及移動數據,智能移動終端可以在任何地方連接網絡。用戶可以通過網絡下載移動APP應用,借助APP學習民族民間舞蹈,并根據自身實際需要來執行獨立操作或特定操作。此外,學生還能夠依據自身的喜好搜索項目,并與其他舞蹈愛好者進行交談。智能移動終端上常用的一些軟件(如微信)有很多舞蹈公共賬號,這些公共賬號中的舞蹈教學資源以及與舞蹈相關的信息量很大,更新速度快。教師必須意識到手機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讓舞蹈學生在上課時可以使用智能移動終端,獲取與互聯網教學有關的舞蹈信息和舞蹈教學視頻[2]。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在互聯網上分享他們學到的東西,從而激發其學習舞蹈的熱情。
(二)碎片教學模式
互聯網教育引起了大學舞蹈教育者的廣泛關注,碎片教育模式開始出現。與傳統舞蹈教學模式相比,互聯網可以更快,更及時地傳播舞蹈藝術,使學生能夠及時對舞蹈課程進行評估,并有力地確保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順暢的學習以及交流[3]。此外,互聯網平臺可以為舞蹈學生們提供大量資料,例如舞蹈學習視頻以及舞蹈教科書,視頻、教科書的種類十分豐富,內容充實,有利于學生們進行有關舞蹈方面的知識拓展。互聯網平臺快速傳播以及網絡多媒體等獨特的技術優勢,使大學舞蹈教室煥發了活力,當前大學舞蹈教師的主要教育任務是將舞蹈課和互聯網課堂結合起來。利用這種全新技術輕松完成學習任務,并獲得了出色的訓練效果。
(三)電子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以自己的方式,利用智能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智能平板電腦等)將自己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解表達出來。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向學生們展示舞蹈大師對舞蹈含義的表達特征,并且通過這些在線平臺,讓學生們了解舞蹈的基本要素,以模仿為基礎,學習舞蹈表演技巧,提升舞蹈魅力渲染力,從而使民族民間舞蹈線上教育課堂變得更加活躍。例如,學生們正在學習東北地區民間舞蹈和其他秧歌之類的民間舞蹈,那么僅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得的知識,無法充分展現東北地區民間文化的感覺,民族舞蹈的渲染力會顯著降低[4]。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尋找與東北地區舞蹈相關的視頻資料,通過觀看這些資料來深入分析該地區民族舞蹈文化起源,然后利用網絡以及背景音樂進行練習。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舞蹈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學效率。此外,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改變了大學民間舞蹈教育模式,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一些社交軟件可以改善師生之間的學習和溝通,對于教師的教學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智能移動終端的出現,使信息的傳播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學生可以記錄一些舞蹈動作要領,方便在下課后進行重復學習。
四、結束語
互聯網平臺的出現,為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開拓出了全新的道路,特別是在疫情背景下,運用互聯網教學代替傳統線下教學,一方面有利于防疫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又為民族舞蹈教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教師需要互聯網技術給予足夠關注,讓互聯網技術成為學生們學習舞蹈的新媒介。
參考文獻
[1]周莉.“互聯網+”時代的舞蹈教學模式探究[J].蘇鹽科技,2018,045(003):130-131.
[2]陳茜茜.“互聯網+”時代的舞蹈教學模式分析[J].牡丹,2018(10X):93-94.
[3]周珂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赤子,2019(16).
[4]楊旭.“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學方式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8,619(2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