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素以“中國革命的搖籃”著稱,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從這里革命走向成功。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走上了武裝反抗的道路。毛澤東在湘贛邊秋收起義失利后,放棄了進攻中心城市長沙的原定計劃,在文家市作出了“向萍鄉退卻”的決定。從此,中國革命的重心開始了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性轉移。
1927年9月25日,工農革命軍進抵井岡山地境蓮花,得悉江西省委提供的可靠信息,決定引兵井岡,隨后到達永新,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部隊獲得新生。10月初,毛澤東在古城召開前委擴大會議,確定在羅霄山脈中段建立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在井岡山再一次成功改造了袁文才、王佐的“綠林”武裝。獲得支持后,工農革命軍進駐茅坪,進抵茨坪。立足井岡之后,毛澤東精心組織和部署了三大戰斗,攻克茶陵、遂川、寧岡三縣城,建立了三縣紅色政權。攻下蓮花縣城后,原有的蓮花縣總工會就立即恢復活動,并在城區建立店員工會和鐵業工會。同年11月攻克茶陵后,共產黨員、印刷工人譚震林立即發動工人,重建縣總工會。

1925年5月24日,紗廠工會在滬西潭子灣舉行顧正紅烈士追悼大會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軍萬余人,移師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寧岡礱市會師。在井岡山,毛澤東、朱德頒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還創造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指導紅軍的游擊戰爭。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紅軍擊破贛敵四次“進剿”,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
這一時期,根據地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創辦了軍械廠、造幣廠、印刷廠以及紅色圩場和小井紅軍醫院等,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建設了井岡山和九龍山兩個軍事根據地。工人群眾組建了工人糾察隊、工人赤衛隊等群眾武裝,配合協助紅軍作戰。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從井岡山出發,向贛南、閩西進軍,開辟了大片革命根據地,所到之處,號召工人組織工會、農民組織農民協會、工農聯合建立革命委員會。沿途張貼毛澤東起草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宣布紅軍的宗旨是:“民權革命,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統一中華”。宣傳黨的各項基本政策:“地主田地,農民收種,債不要還,租不要送。”“增加工錢,老板擔任,八時工作,恰好相稱。城市商人,積銖累寸,只要服從,余皆不論。”隨著革命根據地的開辟,這些地區的工會組織隨之建立起來。
紅四軍主力撤離了井岡山,湘贛邊界的斗爭依然在進行,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仍在燃燒。各種武裝力量依舊活躍在邊界的崇山峻嶺,百折不撓地開展斗爭。
在井岡山,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上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還在理論上對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進行了科學的概括,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毛澤東寫出了著名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著作,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概念,總結了“十六字訣”等紅軍作戰的戰術原則和策略思想,至今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春節視察井岡山時指出: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