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
【摘要】土地開發整理要以國家土地利用法為依據,科學合理的規劃土地資源配置,按照政府土地規劃進行土地管理和整理。目的是對土地資源組織進行優化,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土地開發整理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在這一過程之中,如果部恰當的結合當地生態環境的特點,進行恰當的規劃,可能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不利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與實現,要以貫徹土地開發整理、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生態建設戰略,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健康的發展生產生活,必須實現土地集約高效利用。
【關鍵詞】農村土地;開發整理;生態環境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逐步涌入城市務工,農村只留下老人、孩子和勞動能力有限的群體,造成部分農村土地出現撂荒現象、宅基地破敗閑置以及空心村現象較為嚴重。這些現象與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背道而馳,為了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美麗村容,必須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合理的對農村土地進行綜合整治。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關系到農村的發展和鄉村的振興發展,也是利國利民的一件大事、好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關鍵是既要使村莊用地滿足當前發展需要,又給村莊留有余地,既注重發展特色,又要與區域整體發展相銜接。
1、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土地管理
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空間載體和構成要素,支撐各行各業,影響千秋萬代,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的地位。我國是農業大國,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業用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56.21%,加強對農村土地資源的管理是使我國邁向生態文明的關鍵一步。不斷地更新農村土地資源管理的理念,使其密切貼合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健全土地管理的職能,使其能切實落實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過程;不斷地更新農村土地管理的方式,借助信息技術、大數據等創新手段為農村土地生態管理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2、傳統農村土地整治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理論研究,整治模式固化
作為一項復雜程度較高且非常系統的工程,農村土地整治在我國逐漸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在我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過程當中發揮了有效作用。要想順利實施農村土地整治,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要具備相應的人地關系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景觀生態理論等。但就實際來看,在現階段,針對這些方面所進行的理論研究并不豐富,許多內容尚未受到關注,同時,這些基礎理論也沒有足夠的規范性、系統性。當下在針對農村土地整治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足夠的理論基礎,沒有相應的研究來進一步指導整治規劃的編制及實施,導致農村土地整治的開展受到了很大影響,使其系統性及可操作性大大降低。由于缺乏足夠的理論基礎,我國整治模式的創新變得難以進行,整治效果出現了“短、平、快”的問題,沒有認識到農村自然條件及地方需求所存存在的差異性特點,導致整治模式變得越來越趨同化[1]。
2.2空心化問題的延續
農村土地整治過程的農村遷移聚居使城鎮化進程加快,新建的農村社區入住率并不是很高,而且受到農民思想的制約,進城務工農民依然眾多,幾年之后,新社區再次落入空心化的尷尬境地。其次就是基于各種原因,眾多地區的新社區建設不盡如人意,在質量、外觀、設施設備、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之處,與商品化住宅比較起來差距很大,農民幸福感提升不到位。
3、農村土地開發整理環境保護對策
3.1維護生態平衡
在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之中,應該保持了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持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平穩。事實上,大自然有很強的修復能力,如:遭受火災襲擊的山林,可以在5、6年之內恢復生機。因此,如果人類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的破壞較小,它們仍然可以維持原有的平衡狀態。在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之中,應該合理的控制好對各種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強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了當地野生物種。如果在開發整理的過程中要破壞物種,必須加以控制,從而降低土地開發政策對居住空間的影響,引進外來物種時,應進行綜合評價,防止破壞當地生態平衡[2]。
3.2加強資金整合管理,發揮資金疊加效應
首先,必須要高度重視對農村農業大部委的改革,將此前涉及了土地、農業、林業、水利、財政等各行業、各部門的涉農資金統一起來,并把耕地開墾費、新增費以及農業用地的出讓金全部集中,統一交由農村農業來統籌支配,以此來最大程度的體現出各項資金的疊加效應;其次,要把握現階段土地流轉的機遇,加大鼓勵,正確引導并吸收農民、企業及社會資金,全面推進PPP的項目融資模式,從而進一步推動土地整治資金的籌集;最后,要了解并認識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及新增耕地指標跨地區交易等政策,有效減小土地整治在資金方面所面臨的壓力[3]。
3.3科學運用數字管理模式,建立完善農村土地生態信息管理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農村土地管理也要深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有效提高土地生態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一方面,農業生態建設不管是從理念還是行動都要以權威客觀的大數據為支撐,充分將“互聯網+”、“智能監測”、遙感、便攜式終端等數據評價機制和技術成果運用到農村土地生態信息管理當中,實現“網格化、數字化、同步化”的高標準管理目標;另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農村生態管理支持力度。不僅要加大對農村土地信息化建設的資金、設備投入力度,同時還要加強農村土地生態建設宣傳力度,制定完備的土地生態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農村土地生態化轉變提供高素質專業人才。
3.4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首先在意識上要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在措施上要利用先進的技術保護生態環境。在制定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方案的過程中,提高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盡量減少污染土地。在施工過程中,加強施工人員對環保知識的學習和環保工作的認識等[4]。
3.5樹立“土地整治+”的理念
就“土地整治+”來看,它主要表現為土地整治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能夠有效促進城鄉各類要素的有序流動。在未來開展土地整治時,必須要結合具體情況,建立起多方聚集的“土地整治+”生態圈,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土地整治新格局。首先,重視對土地綜合整治與農村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現代先進農業的有機結合,以此來推動我國城鄉的共同發展。其次,正確了解并把握土地整治的多功能定位,從而充分體現出土地整治的多重效應,深入結合土地整治項目、生態景觀、村落文化等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上,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將文化、教育以及觀光等各種豐富元素引入其中,構建起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模式,從而推動區域特色經濟的增長,為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發展帶來幫助。最后,還要以創新的角度,不斷豐富土地整治的實施模式,激發土地整治各參與方的積極性[5]。
結語:
總的來說,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上環境。無論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技術多么興盛,我們都必須始終認識到,在農村土地開發改造過程之中,必須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原則之上,在采取補救措施,請不要冒險等待生態系統受損。因此,全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必須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之下進行。
參考文獻:
[1]李莉.土地開發整理中生態環境問題及應對分析[J].華北自然資源,2019(04):132-133.
[2]高明輝.土地開發整理中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分析[J].四川水泥,2019(07):96.
[3]吳艷.土地開發整理中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機,2018,49(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