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界對網絡直播打賞的定性一直存在爭議。因網絡直播打賞產生的糾紛,在要求返還財產時會因為合同性質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其中網民與主播均存在過錯、主播單方面誘騙這兩種糾紛產生的情況最為棘手。以新型贈與合同的視角來看,應從技術、法律規范、平臺管理三個方面規制與完善,一方面為網絡主播的行為提供正向引導,另一方面對網民起到反向警示作用。
關鍵詞:網絡直播;打賞;新型贈與合同;不當得利
近年來,網絡直播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社交方式,大量網絡直播服務使用者(以下簡稱網民)在此過程中,為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以下簡稱主播)帶來了不菲的收益,同時也推動了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8月30日在京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為4.33億,其中真人秀直播占較大比重為2.05億,總體網民使用率為50.7%。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網絡直播在互聯網行業中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以流量為基礎的“禮物+廣告”模式是網絡直播行業的雙重盈利點,“打賞”作為收益效率最快、收益額最高的方式,其巨大的彈性利潤背后隱藏著諸多法律隱患,網民與主播之間的糾紛尤其常見,而且網民打賞的數額越大越容易激化雙方之間的矛盾,更不利于解決問題,也無益于網絡直播的大環境。
故本文主要研究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使用合法財產進行大額打賞后,在不同情況下可否返還的問題。
一、網絡直播打賞合同的性質
對于網絡直播打賞合同的主要存在兩種學說:第一,贈與合同說。該學說認為:直播是一種科技形式,以互聯網為媒介,將正在發生的事情實時性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從而達到互動交流的目的。主播與網民作為平等主體,雙方在意思表示一致的情況下,網民進行合法的財產贈與,應視為贈與合同成立。第二,服務合同說。該學說認為:主播提供直播表演的服務,網民進入直播間表示接受主播的要約,持續觀看一定時間構成對要約的承諾,此時用戶與主播之間形成服務合同。網民在彈幕中發布信息如果得到了主播的回應,則認為網民得到了收益。需要注意,基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主播與網民間適用非強制性服務合同是最合理的商業選擇,很多情況下得到收益的網民并不打賞,但可能在某一次觀看直播時進行打賞,債務就得到了清償。所以無論打賞與否,都不影響服務合同的成立與生效。
本文主張贈與合同說。首先,網絡直播打賞作為一種自愿性非現場的鼓勵行為,存在著更多的干擾因素,導致合同成立的正當性會影響合同最后是否生效。其次,在網絡直播打賞合同中,網民沒有交付標的物的履行期間,嚴格來講并沒有使用任意撤銷權的機會,所以,如果是因為主播一方的責任導致網民產生后悔心理,則打賞財產自然應該當場返還,否則將構成不當得利;如果主播未及時返還,則網民要在事后要求返還打賞財產。
正是基于互聯網的實時性與網絡直播打賞的互動性,對贈與人會有更嚴格的要求,需要網民們在繚亂的網絡直播環境中明辨是非、謹慎打賞。也就是說,因為網民們只能在“事后”行使任意撤銷權,將大幅度減少后悔的機會,要謹慎打賞,為每一次的行為負責。
二、網絡直播打賞財產的返還問題
1.雙方均存在過錯時打賞財產不得返還。當網民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同時主播也沒有對網民“坦誠相待”的情況下,網民心生悔意要求返還打賞財產時,不支持返還。首先,網民有足夠的機會和時間去確認主播的基本情況,可以詢問主播本人或其他網友后再進行打賞。應當認為網民在打賞之前已經進行了自我確認,可以排除威脅、強迫等情況。其次,歷來人們都知道“賞出去的財產沒有再要回來的道理”,網民在打賞之前應該對自己如何行使任意撤銷權以及線上打賞的特殊性具有基本的概念,“任意”不等于“放任”,在主播沒有重大違規行為的情況下,網民也不應該存在重大誤解。所以在絕大多數網民打賞都沒有出現問題時,針對特例,本文并不支持返還打賞財產。網絡直播平臺或受訴法院應當一碗水端平,不僅對涉事主播進行懲戒與批評,還要對網民進行法制教育,使雙方明確自己需要遵守的規則,避免再次發生此類事件。
2.由于主播存在誘騙行為導致網民“誤打誤賞”,應全部或部分返還打賞財產。網絡直播行業競爭越發激烈,很多主播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進行炒作,背后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廣大網民,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網民在嘗過主播“炒作”的苦頭后,因缺乏救濟手段,只能自認倒霉。這不僅使網民受到了財產的損失,更不利于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對于主播獲得的不當得利必須要求其返還,沒有妥協的余地,同時給予相應的懲罰。
三、規范網絡打賞行為的對策與建議
1.技術層面:建立打賞數額分級機制。平臺在打賞機制中可以設立數額分級管控。不同等級數額應設置不同的審查監督功能,例如,當網民進行正常數額的打賞時,設置確認打賞彈窗,防止誤點的情況;當網民想要打賞數額特別巨大的財產時,可以設置人臉識別支付系統,并且在3天內由客服跟進打賞情況。此外,還應該主動審查在打賞時間段內主播的直播是否有違規、誘騙等問題,確保雙方都沒有問題隱患。只有平臺自覺的監督、網民謹慎的打賞、主播規范的直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糾紛的產生,保障網絡直播行業的穩定發展。
2.法律層面:頒布相關司法解釋。本文認為,在不占用立法資源的情況下,可以由最高院針對網絡直播打賞中常出現的糾紛頒布司法解釋,作為處理問題的有效依據。目前比較常用的懲戒方法有查封賬號、公開道歉等手段,但很多主播認為這些手段“無傷大雅”,所以應考慮適當增加處罰力度,例如罰款、限制網絡活動等。法律如果對主播有著高要求,對網民也會起到一個反向警示的作用。
3.管理層面:平臺輔助管理做到及時止損。任何一個網絡直播平臺都應該健全網民舉報渠道、及時關停直播間、注銷違法主播賬號等功能。此外,還應嚴格執行實名注冊制,一個平臺中一人只能開通一個賬戶,杜絕本人賬戶查封后,主播借用親朋好友身份注冊其他賬戶。如果出現“一人多賬戶”,則會對網絡直播的監管造成壓力,也在無形中為主播制造了更多的犯錯機會。只有保證“一人一賬戶”,才能在發生糾紛時迅速準確的定位到當事人,有效減少網絡直播中的隱患。
四、結語
未來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網絡直播打賞也會作為主流的盈利模式也將長期存在,我們對“大額打賞”的概念應該做擴大解釋,各地法院出臺的關于數額的指導參考只是一個衡量標準,更為重要的是要結合網民自身的經濟情況以及糾紛事實等因素綜合考量,避免執法時在數額上“一刀切”。已出臺或準備出臺的法律法規針對的是網絡直播中的普遍問題,并非是網民的“保護傘”,在享受網絡直播服務的過程中必須做到自主判斷,在打賞之前多權衡利弊。打賞需謹慎,因為在極度主觀的情況下,法律對于“反悔”的保護力度要遠遠小于網民自身對于真相的價值考量。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年8月30日.
[2] 網絡直播打賞的法律性質認定及撤銷權.[D].潘紅艷.羅團.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8(04).
[3] 贈與合同任意撤銷權研究[D].牛安琪.吉林大學.2018.
[4]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行業主播黑名單(第三批).
作者簡介:謝雨昂,2000年生,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大三,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