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希玲,靳小永,劉芳芳
1.焦作市中站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河南 焦作 454191;2.博愛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河南 焦作 454450
急性心肌梗死發作多伴有劇烈而持久的胸骨疼痛,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影響其正常生活[1]。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為目前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藥物。既往臨床多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治療,其中阿司匹林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消炎止痛類藥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替格瑞洛是一種非前體藥物,可有效改善機體凝血水平,兩藥聯合雖具有一定療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心肌組織再灌注水平未完全恢復。氯吡格雷屬于噻吩吡啶類衍生物,是有效促進血小板活化類藥物,可改善患者心肌再灌注水平,從而達到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目的[2-3]。但目前臨床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合應用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指標及心肌再灌注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盲抽法分為對照組(n=43)與觀察組(n=44)。對照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61~74歲,平均(67.29±4.28)歲;梗死血管部位:左前降支21例,回旋支12例,右冠狀動脈10例。觀察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60~75歲,平均(67.51±3.148)歲;梗死血管部位:左前降支24例,回旋支11例,右冠狀動脈9例。兩組性別、年齡、梗死血管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年審(103)號]。
(1)符合《中國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4]中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2)均經臨床診斷、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3)未接受過介入治療;(4)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配合本研究,且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1)合并血液系統、感染性疾病;(2)精神異常,無法正常溝通交流;(3)合并惡性腫瘤;(4)合并腦出血、心源性休克等疾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規治療,其中包括給予他汀類、β 受體阻滯劑類等對癥治療。同時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持續吸氧等,并及時予以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營養支持等。
1.4.1 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片(山西蘭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100 mg),100 mg/次,1 次/d;口服替格瑞洛片(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90 mg),180 mg/次,1 次/d。連續用藥60 d。
1.4.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75 mg],75 mg/次,1 次/d。連續用藥60 d。
(1)炎性指標:兩組分別采取治療前、治療60 d后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炎性因子,包括腫瘤壞因子-α(TNF-α)、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2)心肌再灌注水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60 d 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心臟超聲檢查,測量其左室射血分數(LVEF)、室壁運動評分指數(WMSI)。(3)記錄兩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腹痛、食欲減退、便秘等。
顯效:心電圖檢查ST 段恢復正常,患者胸悶、胸痛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心電圖檢查ST 段最高導聯回落50%及以上,患者胸悶、胸痛等臨床癥狀部分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7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4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TNF-α、ICAM-1、IL-8 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NF-α、ICAM-1、IL-8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注:a與治療前比較,P<0.05。
見表3。治療前,兩組LVEF、WMSI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EF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WMSI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的升降幅度均較對照組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治療前后兩組LVEF、WMSI比較()

表3 治療前后兩組LVEF、WMSI比較()
注:a與治療前比較,P<0.05。
觀察組腹痛、食欲減退、便秘發生例數分別為1、2、0例,總發生率為6.82%;對照組腹痛、食欲減退、便秘發生例數分別為2、2、1例,總發生率為11.63%,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64,P=0.438)。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心腦血管科常見病癥,主要是指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發的心肌壞死,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壓榨性胸痛、伴出汗、恐懼或瀕死感等,如不及時治療,可累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等循環系統,且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5-7]。目前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多采用硝酸酯、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等類藥物,但各類藥物治療效果參差不齊。因此,有必要尋找一種優質、高效的治療急性心肌梗死類藥物,對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相關研究表明,LVEF、WSMI 可有效評價患者心功能水平,同時也是重要的心肌再灌注評估指標,LVEF 是指心室的每搏輸出量占心室舒張末容積,可有效從容積角度反映患者心室功能;WSMI 可有效反應心功能異常情況,故臨床可根據該指標評估患者疾病預后情況。急性心肌梗死的嚴重程度與機體炎性反應有關,其中TNF-α、ICAM-1、IL-8 為重要的炎性指標,疾病發生與發展時,機體炎性因子被大量激活,造成心肌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嚴重損傷,并參與血小板聚集,加速機體血栓的形成,造成患者冠狀動脈阻塞,從而加重病情。因此,遏制TNF-α、ICAM-1、IL-8 水平對控制疾病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炎性因子指標、心肌再灌注水平均較對照組優,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在于,阿司匹林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消炎止痛類藥物,進入機體后,通過與環氧化酶中的COX-1 發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應,導致COX 失活,從而降低環氧化酶的合成與分泌,可有效阻斷AA 轉化為血栓烷A2,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達到良好的溶栓效果[10,11]。氯吡格雷屬于噻吩吡啶類的衍生物,進入機體后可通過選擇性的抑制ADP 與血小板受體相結合,阻止ADP 介導的糖蛋白復合物活化,從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時,氯吡格雷口服可迅速吸收,與血漿中蛋白結合率為98%,具有起效迅速的優點,并在治療過程中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此外,該藥物還屬于無活性的前體藥物,進入機體后,可通過相關反應發揮較強的抗酸作用,從而改善血栓負荷,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作用,進而提升患者心肌再灌注水平,且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可利用不同作用機制,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12-1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抑制患者機體炎性反應,提升心肌再灌注水平,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