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慶,柏楠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宿遷醫院產科,江蘇宿遷 223800
隨著婦女年齡的不斷增加, 妊娠與分娩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越來越多,主要表現為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癥狀, 對產婦生活質量與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 現今,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多采用外科手術、常規康復、生物電刺激等方法進行治療。 對于外科手術治療而言,因為手術創傷比較大,所以,多數產婦均選擇接受保守治療。 針對常規康復治療而言,盡管可以改善產婦盆底功能,但療效并不理想。 生物電刺激作為一種新型療法,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能夠有效修復產婦盆底肌張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為此,該文現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在該院分娩的120例產婦進行分組研究, 探討常規康復聯合生物電刺激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分娩的120 例產婦進行分組研究, 隨機分為對照組(n=60)與觀察組(n=60)。 納入標準:①產后 6周惡露干凈;②盆底肌張力下降,肌纖維正常形態變化;③自愿參加,知曉研究目的,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伴有精神疾病; 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 ③流產次數≥2 次;④伴有卵巢腫瘤、子宮肌瘤病史;⑤伴有腹部外傷病及會陰直腸手術史。 對照組產婦年齡最小為18 歲,最大為 35 歲,平均為(28.13±3.52)歲;初產婦 35 例,經產婦25 例。 觀察組產婦年齡最小為19 歲,最大為35 歲,平均為(28.09±3.63)歲;初產婦 37 例,經產婦 23 例。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照組產婦應用常規康復治療, 即指導產婦吸氣時收縮盆底肌肉,進行肛提肌運動,時間為5~10 s,之后放松休息 5 s,10 次為一組,每日進行 4~8 組。 同時,叮囑產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注重個人衛生, 避免長時間憋尿,便秘。 持續治療3 個月。
觀察組產婦應用常規康復聯合生物電刺激治療,即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生物電刺激治療。 治療前,叮囑產婦排空膀胱,取產婦仰臥位,向陰道中置入電極,收集生物反饋電流,治療強度從0 開始,不斷增大刺激,以產婦無疼痛感為宜, 3 次/周, 30 min/次。 持續治療 3 個月。
對兩組產婦臨床效果、 盆底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及治療前后盆底肌力分級、盆底收縮壓力、靜息壓力予以統計比較。
臨床效果判定標準[3]:產婦盆底功能、盆底肌力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判定為顯效;產婦盆底功能、盆底肌力有所改善,但未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判定為有效;產婦未達到上述標準,判定為無效。 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采用SPSS 20.0 中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表示為[n(%)],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形式,進行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臨床總有效率為98.33%, 對照組產婦為88.3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比較兩組產婦臨床效果[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regnant women[n(%)]
觀察組產婦盆底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為(2.02±0.03)個月,對照組產婦為(3.05±0.05)個月,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20,P<0.05)。
觀察組產婦治療后盆底肌力分級、盆底收縮壓力、靜息壓力顯著優于對照組產婦,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在產后,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癥,同時也是全球性五大疾病之一。 根據有關調查表明,約33.3%的成年女性都伴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癥狀[4]。 經臨床研究發現, 妊娠、 分娩是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對于分娩而言,作為女性的正常生理過程,是不可避免的誘發因素。 在分娩過程中, 會導致盆底組織受到牽拉,且組織中膠原成分改變,導致盆底支持力下降,從而影響了盆底功能,出現尿失禁等癥狀,影響了產婦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健康[5]。
現今,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外科手術、常規康復、生物電刺激等方法應用非常普遍。 對于常規康復治療而言,主要就是通過盆底功能訓練與生活習慣指導,增強產婦盆底肌群收縮力,延長收縮持續時間,以此避免盆底組織器官移位或者功能異常。 有關文獻報道[6]表明,通過盆底肌肉訓練的實施,能夠顯著提高產婦肌力,減少子宮脫垂、尿失禁等癥狀的發生。 然而研究發現,盆底功能訓練對部分產婦的效果并不理想, 通過盆底功能訓練的實施,無法很好的改善產婦盆底肌力,未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7]。 所以,應積極探索治療效果更加顯著的方法,以此有效改善產婦盆底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表2 比較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肌力分級、盆底收縮壓力及靜息壓力()Table 2 Comparis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classification, pelvic floor contraction pressure and resting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比較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盆底肌力分級、盆底收縮壓力及靜息壓力()Table 2 Comparis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classification, pelvic floor contraction pressure and resting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 盆底肌力分級(μV)治療前 治療后盆底收縮壓力(cmH2O)治療前 治療后靜息壓力(cmH2O)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16.23±2.02 16.22±2.03 0.180>0.05 21.63±2.32 17.05±2.33 4.780<0.05 38.03±2.63 38.14±2.11 0.520>0.05 61.22±3.62 45.58±3.22 5.610<0.05 34.04±1.32 34.02±1.31 0.240>0.05 56.13±2.12 42.23±2.05 5.720<0.05
近些年來,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物電刺激療法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與推廣。 對于電刺激治療而言,主要就是向產婦陰道與直腸中置于電極,之后給予一定電量,以此促進神經的恢復及盆底肌肉收縮,進而提高產婦盆底功能與盆底肌力。 然而,因為產婦產后盆底功能受到損傷,導致恢復能力不佳,如果電刺激使用過度,就會增大盆底肌疲勞感,降低彈性,影響盆底肌恢復。 經臨床調查顯示,長期過度的電刺激治療,還會對產婦心肌造成一定的損傷,未能充分發揮電刺激療法的作用,不僅無法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還會影響產婦恢復。 而生物反饋電刺激作為一種新型盆底康復療法, 能夠正確指導產婦進行肌肉收縮, 同時還可以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展開盆底肌訓練, 進而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該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產婦臨床總有效率為98.33%, 對照組產婦為88.33%,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產婦盆底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為(2.02±0.03)個月,對照組產婦為(3.05±0.05)個月,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產婦治療后盆底肌力、盆底收縮壓力、靜息壓力分別為(21.63±2.32)μV、(61.22±3.62)cmH2O、(56.13±2.12)cmH2O,對照組產婦分別為 (17.05±2.33)μV、(45.58±3.22)cmH2O、(42.23±2.05)cmH2O,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此研究結果與吳紅果[8]的研究結果十分相似,數據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為91.14%,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產婦盆底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為(2.03±0.02)個月,對照組產婦為(3.06±0.04)個月,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產婦治療后盆底肌力、 盆底收縮壓力、 靜息壓力分別為 (21.57±3.12)μV、(61.31±3.71)cmH2O、(56.22±2.21)cmH2O, 對照組產婦分別為(17.16±3.27)μV、(45.67±1.31)cmH2O、(42.32±2.14)cmH2O,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由此說明,在產后盆底康復治療中應用常規康復與生物電刺激聯合療法, 能夠充分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加快產婦盆底功能恢復,改善產婦盆底肌力與功能,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常規康復聯合生物電刺激對產后盆底康復的作用十分顯著,可進一步加快產婦盆底功能恢復,改善盆底功能及肌力,值得臨床深入研究與借鑒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