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秘
重慶市梁平區人民醫院普外科,重慶 405200
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生活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工作的節奏逐漸加快,人們的飲食習慣在不斷地改變,造成越來越多的人出現胃腸疾病, 近年來臨床中的闌尾發病率也在逐年提升[1],闌尾通過藥物治療,復發率高,存在病情加重危險,所以,對于該種疾病來說,手術治療是較為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 通過常規的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手術指標較差, 并且在術后還會出現明顯的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而近些年來,微創外科手術方式逐漸流行,其治療效果也較為優良[2],該次研究從該院2016 年7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闌尾患者中隨機抽取腹腔鏡闌尾切除及傳統闌尾切除的急性闌尾炎患者各30 例,展開對照研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從該院收治的闌尾患者中隨機抽取30 例開腹手術患者以及30 例微創手術患者, 對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傳統開腹手術患者為對照組, 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為觀察組,觀察組中年齡范圍在33~56 歲之間,組間患者的年齡平均為(41.64±2.16)歲,對照組中年齡范圍在 31~57 歲,組間患者的年齡平均為(42.24±0.18)歲。在開展研究之前,將該次研究的研究方案上交該院倫理委員會, 在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后,再開始進行該次實驗的研究。 該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其中包括:年齡、家庭情況、經濟情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確診為闌尾患者,自愿作為該次研究對象。 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心臟病、甲亢或其他可能影響治療、預后等疾病患者、智力存在障礙患者、老年癡呆患者、語言表達以及溝通存在障礙患者。
傳統手術:根據患者的病情,嚴格按照規范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采取傳統的麥氏切口進入腹腔,將闌尾根部結扎,包埋處理,將腹腔進行沖洗,放置引流管后,縫合切口;
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通過腹腔鏡輔助治療,觀察患者的臨床體征,對患者進行麻醉,成功麻醉后,在患者的臍部做一個弧形的切口, 切口的長度不能超過1.5 cm,建立氣腹,將Trocar 通過患者的臍部送入,將腹腔鏡植入其中, 手術醫生可以通過腹腔鏡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觀察患者的病灶位置、病灶大小,選擇手術器械,切除患者的闌尾,完成手術之后,沖洗患者的腹腔,將引流管置入其中,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止血以及抗感染治療,對患者進行持續2 年時間的隨訪,觀察患者的腸梗阻、腸粘連發生情況。 并發癥一般包括腸梗阻、切口感染、腸粘連情況。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以及并發癥(腸梗阻、切口感染、腸黏連)的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評價微創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 腸黏連:患者表現出陣發性的腹部絞痛,常伴有腹脹便秘,隨著肛門排氣排便的出現而緩解。 切口感染患者可時常感受到腹壁切口周圍的慢性牽扯痛,尤其是軀體背屈腹壁活動加大時更加明顯。 腸梗阻:根據腹痛、嘔吐、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4 大癥狀和腹部腸型蠕動波,X 線等可確定是否腸梗阻。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配對行t 檢驗。 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35.26±0.36)mL、(2.49±0.16)cm、(5.36±0.17)h、(4.92±0.21)d,對照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81.23±0.32)mL、(3.81±0.14)cm、(12.42±0.36)h、(8.26±0.20)d,組間比較之后,發現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下床活動時間(h)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35.26±0.36 81.23±0.32 5.625<0.05 2.49±0.16 3.81±0.14 5.483<0.05 5.36±0.17 12.42±0.36 5.822<0.05 4.92±0.21 8.26±0.20 5.357<0.05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為6.67%(2/30),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概率為20.0%(6/30),組間比較之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腸胃疾病, 該病往往會產生劇烈的疼痛,患者身心會受到極大痛苦,大多數急性闌尾炎通過藥物治療復發率較高, 而通過手術能夠使患者逐漸康復[3-4]。 常規手術方法是通過開腹的方式進行治療,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的手術效果,但由于開腹,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康復受到極大影響,且會出現惡性、腸梗阻、切口感染、腸黏連等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患者在發生腹痛、嘔吐、停止排氣排便后,容易出現腸梗阻,則有極大的可能出現腸黏連情況[5-6],近年來,微創手術逐漸流行,因為其術中開口小,創傷小,術后康復速度快等優點,受到大多數人的推崇,術后的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也相對較低, 術中手術醫生可以利用腹腔鏡對患者的病灶位置、大小進行觀察,從而了解患者的臨床病情,選擇合適的手法進行治療,有效提高治療效果[7-11],腹腔鏡治療急性闌尾炎具有較多的優勢,包括:防止切口過大,導致患者的預后情況受到影響;可以充分探查患者的闌尾, 迅速確定闌尾的位置, 診治闌尾可以更加直觀;沖洗腹腔比較徹底,將腹腔膿液充分吸收干凈,防止術后發生腹腔積液情況、腸梗阻和腸粘連情況,該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分別為 (35.26±0.36)mL、(2.49±0.16)cm、(5.36±0.17)h、(4.92±0.21)d,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為66.7%(2/30),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曾德剛[12]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35.04±0.32)mL、(2.51±0.12)cm、(5.45±0.13)h、(4.81±0.25)d, 與該次研究結果大致相符。
綜上所述, 胃腸疾病患者通過微創外科手術進行治療,臨床指標得到顯著改善,且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明顯降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