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強
兗礦新里程總醫院急診科,山東鄒城 273500
昏迷是急診醫學中常見的一種情況, 其特點是病情復雜,病因難以確定,誤診率極高,在很短的時間內,昏迷在內科較為常見, 且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腦功能障礙[1]。 大多數昏迷常常與諸如高血壓、腦出血和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有關,如果患者出現昏迷現象,容易出現嚴重的后果。 所以醫務人員應提高認識, 如果臨床伴有惡心、嘔吐、昏迷患者和神經系統癥狀等,注意是否由腦血管疾病引起的昏迷,如果患者夜間睡眠時間昏迷應注意是否由腦梗死引起, 腦出血昏迷患者發病的特點偏癱或突然昏迷,其發病急,進展快,腦出血昏迷引起的低血糖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患者同時伴有代謝功能下降發生。
如果腦出血患者存在過度饑餓、藥物使用不當,很可能發生昏迷現象,如果周圍的人沒有相關的低血糖癥的知識,并且不提供糖水和其他食品及時給患者,患者的病情會惡化。 如昏迷患者有腦出血病史,醫護人員應在搶救過程中嚴格診斷昏迷患者, 并在發病前詳細詢問其飲食習慣和用藥情況,并進行常規血糖檢測,除了常見的急診昏迷外,昏迷患者還可能由于肝病、中暑、溺水和肺性腦病等原因而昏迷[2]。 在急診醫學中正確及時地診斷和搶救昏迷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該文回顧分析該院在2017 年2 月—2019 年 9 月急診科收治的84 例不明原因昏迷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急診內科不明原因昏迷患者臨床治療方案研究觀察,現報道如下。
回顧分析該院急診科收治的84 例不明原因昏迷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實驗經醫院倫委會的批準并取得患者及家屬同意,簽訂同意書后進行。 將84 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是空白組和研究組,兩組例數各42 例,空白組患者中男性 18 例,女性 24 例;年齡 41~63 歲,平均(54.34±6.27)歲;腦出血病程 1~2 年,平均(1.35±0.63)年;研究組男性 17 例, 女性 25 例; 年齡 40~63 歲, 平均 (3.14±5.38)歲;腦出血病程 1~2 年,平均(1.40±0.60)年,空白組和研究組兩組患者的資料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資料可以進行比較并進行后續研究。
其中, 研究組實施急診內科不明原因昏迷患者臨床治療方案,昏迷患者應注意生命體征,如瘀點、膚色、頭頸狀況等皮膚狀況。 根據病史及體征、癥狀給予其他檢查項目,應給予顱腦CT、腦電圖等檢查,診斷后保持氣道通暢。避免因氣道阻塞引起窒息, 必要時打開氣管進行氣管內插管和人工通氣。 維持有效的血液循環,心臟給藥如強心苷(國藥準字H31022011),并給藥如去甲腎上腺素或腎上腺素等抗利尿藥以糾正休克。 顱腦高血壓患者給予甘露醇(國藥準字H31021063)、速尿(國藥準字H31021063)等降顱壓藥物,預防或抗感染治療,糾正水解障礙,治療患者的病因。 空白組實施常規治療,其余不做特殊處理,分析察記錄術后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昏迷指數、 變化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昏迷指數評分可以在臨床實踐中用來判斷患者的昏迷程度,該評分所得的疾病一致性與該評分所得的一致。GCS 評分方法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從睜眼和語言兩方面入手在言語和動作方面,判斷患者的昏迷程度,評估患者治療后的GCS 分數越低,患者生命體征恢復越好,分數越高,患者越虛弱。 療效: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
該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昏迷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昏迷指數評分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研究組總有效率 92.86%(39/42) 明顯高于空白組 76.19%(32/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昏迷指數評分變化情況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coma index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oint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昏迷指數評分變化情況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coma index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oints]
組別 深昏迷治療前 治療后中昏迷治療前 治療后淺昏迷治療前 治療后空白組(n=42)研究組(n=42)t 值P 值80.3±1.1 80.1±2.6 0.459>0.05 72.2±2.1 70.5±1.3 4.461<0.05 9.2±1.5 9.6±1.4 1.214>0.05 8.9±1.2 8.2±1.1 2.738<0.05 8.2±1.3 8.1±1.1 0.370>0.05 7.1±1.1 6.6±1.0 2.096<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昏迷是一種嚴重的意識障礙,具有起病快、病情嚴重的特點,當患者的大腦功能受到高度抑制時,即大腦皮層或腦干網絡結構受到損傷,就會產生昏迷。 昏迷的主要臨床癥狀有意識喪失、軀體運動喪失、覺醒喪失和對刺激的無痛反應[3]。 昏迷的原因和疾病是復雜的,醫生很難從昏迷患者的治療中了解昏迷患者的病史。 昏迷患者病情較重,且嚴重昏迷患者一般存在生命危險[4]。 急救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和應急反應能力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和預后有很大的影響。 為了提高昏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應及時正確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醫生可以通過家屬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藥情況[5]。 糖尿病患者多為酮癥酸中毒,腦血管疾病患者多因腦梗死、腦出血而昏迷,臨床主要表現為偏癱、嘔吐、尿失禁。 為了進一步明確昏迷原因,可對患者進行輔助檢查,包括腦電圖、血糖、血尿常規等。 根據GCS 評分可以判斷患者的昏迷程度,包括運動反應、語言反應和睜眼反應。 評分越高,昏迷程度越嚴重,病死率越高[6]。
該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研究組總有效率92.86%明顯高于空白組76.19%(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昏迷指數評分深昏迷(70.5±1.3)分、中昏迷(8.2±1.1)分、深昏迷(6.6±1.0)分優于空白組(80.3±1.1)分、(8.9±1.2)分、(7.1±1.1)分(P<0.05)。 這與祁盛青[7]的研究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7.56%明顯高于對照組87.81%(P<0.05),基本一致。
在急診醫學臨床治療昏迷患者時, 應首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常規氧療,如有必要,應給予患者輔助呼吸,以確保心肺復蘇。 臨床治療昏迷患者的關鍵是盡量縮短治療時間。 例如,對于因心血管疾病昏迷患者,高病死率的原因主要是發病突然,治療時間長,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昏迷的主要原因是心室顫動[8]。 在醫護人員到達之前,患者沒有得到周圍人必要的急救, 導致錯過了搶救的機會[9]。 因此,醫院醫務人員應該主動向公眾詳細講解急救知識,例如向公眾介紹心肺復蘇的基本生命維持階段。 同時,醫院應急救援設備的配置、醫務人員的救援水平也直接影響著救援的效率[10]。因此要求醫院急診醫生應將氣管插管、呼吸機、洗胃等急救技術熟練,并在實踐中熟練應用, 診斷后對患者實施科學有效, 應及時給予合理的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1]。
綜上所述, 對急診內科不明原因昏迷患者實施專門的臨床治療方案,患者疼痛緩解明顯,有效控制了疼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