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濤
德州市市立醫院麻醉科,山東德州 253012
下肢骨折不僅會造成患者運動障礙, 長時間的運動受限還會對患者心理造成壓力,增加其心理負擔。 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下肢骨折的方式主要以手術方式為主,手術過程中離不開麻醉藥物的使用, 常規的全麻方式患者疼痛感較大,且拔管和麻醉蘇醒的時間較晚,隨著麻醉技術的不斷發展,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廣泛應用于臨床外科手術中。 該文選取該院2018 年1—12月收治的70 例下肢骨折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分析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術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對象來自于該院收治的70 例下肢骨折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其中對照組35 例為2018年 1—6 月收治的患者, 觀察組 35 例為 2018 年 7—12 月收治的患者。 對照組男 18 例、女 17 例;年齡分布為 60~85歲,平均年齡(68.8±3.5)歲。觀察組男 20 例、女 15 例;年齡分布為 52~83 歲,平均年齡(68.0±3.6)歲。 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均符合下肢骨折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的使用已征得患者的同意,對于該次研究70 例患者均知情,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上述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價值。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建立靜脈通路后給予面罩輔助吸氧,同時實施心電監護,以0.8 μg/kg 瑞芬太尼(國藥準字 H20030197)、0.5~2 mg/kg 丙泊酚(國藥準字H20084531)、注入患者體內給予麻醉誘導,術中以0.5~2 MAC 七氟醚(國藥準字 H20080681)吸入及 0.1 μg/(kg·min)的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維持。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方法同對照組。 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其腹股溝部位, 以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由近端向遠端對患者股骨進行掃描,通過觀察超聲圖像來獲取股神經、股動脈及股靜脈。 將穿刺針平行插入,在超聲下到達髂筋膜, 并注射10 mL 濃度為0.5%的羅哌卡因 (國藥準字H20133178)完成髂筋膜阻滯[1]。 再墊高患者骨折處,在上棘5 cm 處借助超聲來引導進針方向,固定穿刺位點,注射10 mL 濃度為0.5%的羅哌卡因,完成坐骨神經阻滯[2]。
對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進行觀察和比較, 并做好記錄,包括拔管時間、麻醉蘇醒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麻醉效果判定標準分為3 個等級:顯效(麻醉后至手術結束患者均處于麻醉狀態中)、有效(麻醉后至手術結束期間,患者在手術接近尾聲時偶有肢體活動現象,但不影響手術正常進行)、無效(麻醉后患者術中出現肢體活動影響手術正常進行)。麻醉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紅腫、疼痛、發炎等。
采用VAS 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疼痛評分, 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
該次研究所得數據以 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 麻醉總有效率為80.00%(28/35), 觀察組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麻醉總有效率為97.14%(34/35)。 兩組對比,對照組麻醉有效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sia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兩組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對照組拔管時間、蘇醒時間均長于觀察組,疼痛評分高于觀察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的拔管時間、麻醉蘇醒時間、疼痛評分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extubation time, recovery time from anesthesia, and pai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的拔管時間、麻醉蘇醒時間、疼痛評分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extubation time, recovery time from anesthesia, and pai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 拔管時間(min)蘇醒時間(min) 疼痛評分(分)對照組(n=35)觀察組(n=35)t 值P 值18.1±4.0 14.3±3.2 4.389<0.05 13.1±3.0 10.4±2.3 4.226<0.05 3.8±0.9 2.7±0.9 5.113<0.05
對照組采取全身麻醉方式,35 例患者中出現3 例紅腫、3 例疼痛、2 例發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22.85%(8/35);觀察組實施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35 例患者中出現1 例紅腫、1 例疼痛,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1%(2/3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出現的不良反應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under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n(%)]
下肢骨折患者需通過手術治療來復位其骨折部位,達到下肢功能恢復的目的。 而手術治療則必須對患者進行麻醉,以降低手術帶來的痛苦,因而采取的麻醉方式和所用麻醉藥物尤為嚴格和重要, 合適的麻醉方式可有效鎮痛,同時對患者損傷小[3]。 目前用于臨床手術的麻醉方式有多種,全身麻醉便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的一種麻醉方式,但這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增加患者麻醉的風險性。
全身麻醉就是通常所說的全麻, 指麻藥通過患者呼吸道吸入、經靜脈或經肌肉注射至患者體內,使其中樞神經得到暫時抑制, 患者表現出神志消失, 無法感受到痛覺。 麻藥濃度關系到患者中樞神經受抑制程度,可由麻醉師視患者情況調節和控制。 當麻藥效力結束,藥物以代謝方式或經患者體內排出之后,其神志及各種反射逐步恢復。
實施全麻方式,大部分手術均需要氣管插管,然后以呼吸機給予呼吸,再靜脈給予麻醉藥。 幾分鐘內,患者意識由清醒狀態轉變為意識消失, 呼吸也由以往的正常呼吸轉變為停止呼吸, 期間需麻醉師實施氣管插管來達到控制患者呼吸的目的,即將氣管導管插入患者氣管內,以呼吸機代替患者的呼吸,來保證其所需氧氣供應[4]。 在此過程中,由于患者生命功能變化較大,因此需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各項狀況,以便隨時處理突發情況。 由于麻醉效應,患者感覺不到疼痛,因而無需擔驚受怕。 在麻醉誘導期內,麻藥維持時間較短,誘導期后,需持續不斷地應用麻藥進行麻醉維持,以保證患者處于麻醉狀態中,從而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同時還要視手術對患者的刺激強度、麻醉深度以及麻藥對患者的影響來調整麻醉用量,以維持麻醉。
近年來,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應用日益廣泛。 由于超聲可清晰顯示患者的外周神經及周圍解剖結構, 準確定位神經。 手術過程中通過超聲的可視引導可清楚顯示外周神經的分支走形、結構以及穿針位置,進針時可調整方向及進針的深度,從而確保了穿刺的準確無誤,既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又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而以往無超聲引導的全麻方式,通過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神經,造成穿針位置不理想而反復穿刺, 操作時間延長以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疼痛。 相比之下,神經阻滯只需注射一處,即可獲得較大的麻醉區域和良好的鎮痛效果。 使用超聲引導可提高阻滯成功率,減少穿刺次數,減少神經損傷。 因而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 相比傳統全身麻醉的方式,可觀察到麻藥的注射和藥液擴散過程,從而保證麻醉藥物能夠均勻擴散至神經周圍, 達到神經阻滯的效果,不僅可降低患者麻醉帶來的不良反應,還能緩解術后疼痛程度[6]。
該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兩組的麻醉效果相比,對照組麻醉總有效率 80.00%(28/35) 低于觀察組 97.14%(34/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拔管時間(14.3±3.2)min短于對照組(18.1±4.0)min(P<0.05),觀察組麻醉蘇醒時間(10.4±2.3)min 短于對照組(13.1±3.0)min(P<0.05),觀察組疼痛程度(2.7±0.9)分低于對照組(3.8±0.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相比,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2.85%(8/35)高于觀察組5.71%(2/35),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馬玉民[7]的研究中,60 例研究組采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60 例常規組接受全身麻醉,療效對比,研究組的麻醉總有效率96.7%顯著高于常規組75.0%(χ2=7.013,P<0.05)。 與該次研究結果相似。 另外,在樓潔等人[8]的研究中,32 例聯合組采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32 例對照組接受全身麻醉, 結果顯示,聯合組的拔管時間、蘇醒時間、麻醉用量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15,P<0.05),聯合組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χ2=4.27,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針對下肢骨折手術患者,術中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的方式,麻醉效果顯著,安全性更高,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