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成,張延偉,肖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醫學影像科,廣東廣州 510006
腹壁纖維瘤病為好發于腹壁肌層及筋膜鞘的纖維瘤,該瘤生長具有侵襲性、局部破壞性、復發性,因此又稱侵襲性纖維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1]。 目前臨床對AF 發病病因尚不明確,有學者[2]認為可能與內分泌失調、腹壁損傷、遺傳等因素相關。 AF 在組織形態上無惡性征象,無血液及淋巴轉移現象,但存在侵襲性、局部破壞性及復發性,與良惡性腫瘤存在一定區別[3]。 AF 在臨床較為少見,相關報道文獻較少,臨床及影像科醫師普遍對其認知不足,加上AF 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出現誤診。 該研究選取2018 年1—12 月收治的50 例腹部侵襲性纖維瘤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AF 的CT 及MRI 的影像學表現,旨在加深臨床對AF 的認識,現報道如下。
選取收治的50 例腹部侵襲性纖維瘤病患者,其中男性 17 例,女性 33 例;年齡 20~61 歲,平均年齡(41.23±3.18)歲;臨床癥狀:腹部不適 41 例,腹痛 39 例,腹脹 35例,腹部捫及腫塊31 例。納入標準:患者均>18 歲;均經病理證實為AF; 患者及家屬均對該研究知情, 且簽訂同意書;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器質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肝、肺功能障礙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有檢查禁忌證者;依從性較差者;對該研究不同意者。
所有患者均行CT 及MRI 診斷,CT 檢查使用儀器為東芝生產的16 排螺旋CT 掃描機,MRI 檢查使用儀器為GE 生產的1.5T MRI 掃描儀。 具體檢查措施如下。
CT 檢查: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參數設置:層厚、層距分別為5 mm、10 mm, 掃描范圍為胸骨劍突-恥骨聯合部位,行常規平掃。 應用軟組織重建算法,重建間隔5.0 mm,對部分患者進行CT 增強掃描,以3.0 mL/s 的速率注射對比劑,注射后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掃描,掃描時間分別為注射對比劑后 24 s、70 s、120 s。
MRI 檢查: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對其進行橫斷面、冠狀面 T1WI 及 T2WI 序列掃描, 參數設置:TSE T1WI(TE 4.75 ms、TR 165 ms);T2WI(TE 70 ms、TR 800 ms);脂肪抑制 T2WI (TE 70 ms、TR 800 ms), 層厚為 8 mm, 視野(40×40)cm。 應用對比劑為軋-二乙烯五氨乙酸,注射劑量為0.1 mmol/kg,以2~3 mL/s 的速率注射,對患者進行動態增強掃描,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時間分別為10 s、50 s、120~180 s。
比較 CR、MRI 對 AF 檢出率差異,觀察 CT、MRI 診斷AF 的影像學表現。
研究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T 檢出 AF 共 45 例,檢出率為 90.00%,MRI 檢出 AF共46 例,檢出率為92.00%,兩種檢查手段檢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2,P=0.727)。
該組 50 例 AF 單發46 例,兩個或以上4 例,腫瘤直徑 4~11 cm,平均(7.56±0.25)cm,腫瘤部位:腹腔 29 例,腹膜后31 例,腫塊膨脹性呈圓形或類圓形31 例,腫塊浸潤性生長成不規則形19 例,見表1。

表1 AF 患者CT 及MRI 共同征象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common signs of CT and MRI in AF patients
AF 的CT 影像學表現為病灶大部分邊界不清楚,CT可見尖角征及暈日征,病灶多為低或等密度,增強掃描可見病灶多為均勻、中度、漸進性強化,見表2。

表2 CT 影像學表現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CT imaging performance
AF 患者MRI 影像學表現為病灶邊界不清楚,MRI 可見尖角征及暈日征,病灶大部分信號均勻(88.00%),T1WI呈低、等信號,T2WI 呈略高、高信號,DWI 大部分呈高信號,MRI 增強呈均勻明顯強化,強化過程與CT 掃描一致,大部分為漸進性強化(94.00%),所有病變均未見鈣化區、壞死及囊變,見表3。

表3 AF 患者MRI 影像學表現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MRI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AF patients
AF 在臨床較為少見, 為一種介于纖維瘤與纖維肉瘤間的交界性軟組織腫瘤,具有侵襲性及復發性,但不具轉移性[4]。 AF 可發于任何年齡,女性發病率相比男性更高,目前臨床對該病發病病因尚不明確,腫瘤可單發或多發,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為單發。 AF 臨床癥狀及體征缺乏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為臨床診斷疾病增加難度,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5]。 近年來影像學技術不斷進步發展,CT 及MRI 技術日趨成熟,在臨床應用廣泛,該研究將CT 及MRI 用于AF 診斷中,旨在分析其影像學特征,為臨床快速診斷疾病提供有效依據。
AF 病灶CT 大部分表現為向四周及肌肉方向伸出粗細大小不一的斑條狀及毛刺狀,稱為尖角征,部分病灶呈暈輪狀改變,稱為暈日征,病灶多呈低、等密度,邊界不清楚[6]。 CT 可見病灶從中心朝四周彌漫浸潤生長,瘤體中心密度相對較高,離心密度較低,呈漸進性強化過渡[7]。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AF 的MRI 影像學主要表現為T1WI 呈低、等信號,T2WI 呈略高、 高信號,DWI 大部分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大部分呈均勻明漸進性強化, 強化過程與CT 一致。于永梅等[8]研究表示,分布在邊緣區的T2WI 低信號對AF 有一定診斷價值,腫塊與肌群縱軸平行,且沿肌間隙蔓延生長,稱為肌肉及筋膜間隙塑形。 國內有學者[9]發現瘤體內有殘余的正常肌肉島, 周邊肌肉可見與腫瘤延續的肌束樣及羽毛狀強化, 稱為尖角爪征, 病灶大部分無包膜,且無壞死、囊變等現象,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湯培榮[10]研究表明:52 例病例中病灶位于腹壁39 例,腹腔8例,腹膜后9 例,腹壁病例中5 例位于左上腹壁,6 例右上腹壁,11 例左下腹壁,14 例右下腹壁,臍周 3 例。 CT 在顯示暈日或尖角征上存在假陰性率及假陽性率, 而MRI 具有較好軟組織分辨率, 可更好顯示病灶內部細節及周邊浸潤情況,MRI 假陽及假陰性率相比CT 更低,在AF 診斷中價值更高。 該次研究結果亦顯示該組50 例AF 單發46 例,兩個或以上 4 例,腫瘤直徑 4~11 cm,平均(7.56±0.25)cm,腫瘤部位:腹腔29 例,腹膜后31 例,腫塊膨脹性呈圓形或類圓形31 例, 腫塊浸潤性生長成不規則形19 例, 并且MRI 對 AF 檢出率高于 CT。
綜上所述,AF 在CT 及MRI 上具有特殊影像學特征,可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