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昭,郭建平,陳燊
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人民醫院超聲科,廣東深圳 518000
肩周炎為臨床常見病,又稱五十肩、凝肩等,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自限性無菌性炎癥, 多見于50歲左右的老年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1]。 肩關節為人體關節活動中范圍最大的關節,導致其疼痛或功能障礙的因素較多, 盡早明確其原因對臨床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2]。 近年來超聲成像技術不斷進步與發展,超聲因無創、操作簡便、重復性好等優勢已廣泛用于各種疾病診斷中, 其應用從心血管疾病逐漸延伸至骨骼、肌肉疾病中[3]。 高頻超聲具有較高分辨率,其可清晰顯示關節面、骨骼、肌腱、外周神經等病變范圍及嚴重程度,該研究選取2017 年8 月—2019 年9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6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高頻超聲用于62 例肩周炎患者診斷中,旨在評價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抽取62 例肩周炎的患者進行研究,且所選患者均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患者年齡 51~78 歲,平均年齡(64.21±2.78)歲;病程 6 個月~4年,平均病程(2.23±0.58)年;左肩患病 21 例,右肩患病 28例,雙肩患病13 例。
納入標準:均以肩部疼痛、活動受限癥狀就診;X 線檢查結果呈陰性, 偶爾出現局部鈣化、 關節間隙增寬或變窄,臨床初步診斷為肩周炎;患者均意識清晰、溝通能力良好,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存在智力、認知、神志、視聽、精神、言語等功能障礙者;既往存在高血壓疾病史;合并骨關節器質性病變者;疼痛區域鄰近關節合并韌帶斷裂、脫位等骨關節疾病者;類風濕關節炎、膽囊炎等疾病引發肩部疼痛者;合并肩關節結核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或丟失者;檢查配合性較差者。
所有患者均行高頻超聲檢查,應用邁瑞M9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采用線陣探頭,根據患者體型調節探頭頻率,高頻探頭頻率設置在5~12 MHz,肥胖者可適當降低探頭頻率,可調節為5~7 MHz 之間。 囑患者坐于可調節高度的旋轉椅上,使其面向檢查者,先從前、內側面開始,通過旋轉椅子依次檢查外側-背部。 對患側、健側行多切面對比掃查,肩部多運動方向對比觀察(內收-外旋、屈-伸、展-收、收縮-松弛),重點對關節形態、腔內回聲、滑囊及滑膜形態、肌組織回聲、關節周邊軟組織回聲等進行觀察。
MR 檢查:使用GE 生產的1.5TMR 掃描機,掃描序列包括橫軸位 T1WI、 冠狀位及矢狀位PDWI、 脂肪抑制T2WI。
對高頻超聲、MRI 診斷結果進行比較,計算診斷準確率。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高頻超聲診斷準確率為93.55%, 與MRI 96.77%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高頻超聲與MRI 診斷結果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diagnosis results of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and MRI
高頻超聲對肌腱炎、滑膜炎、肩腱鈣化、粘連性肩關節囊炎、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檢出率分別為72.58%、62.90%、41.94%、45.16%、48.39%,與 MRI 對肌腱炎、滑膜炎、肩腱鈣化、粘連性肩關節囊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檢出率 75.81%、66.13%、45.16%、48.39%、51.62%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高頻超聲顯示肩周炎與MRI 檢查結果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showing frozen shoulder and MRI examination results[n(%)]
肩關節為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因肩胛盂較小,關節囊較為松弛, 故肩關節在進行復雜的大范圍活動時常常出現損傷[4]。 肩部損傷多以慢性小創傷為主,主要為局部勞損過度引發, 長時間肩部疼痛及活動受限可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及勞作,導致其生活質量直線下降[5]。 近年來臨床對肩關節損傷越來越重視,采取何種方式診斷肩周炎成為臨床熱門研究。
目前臨床對肩周炎的影像學診斷方法較多, 包括X線、超聲、CT、MRI 等,其中X 線難以對關節周邊軟組織病變進行顯示,CT、MRI 雖然分辨率較高, 可清晰顯示肩關節周邊軟組織病變,但檢查費用較昂貴,在基層醫院中難以推廣,難以作為常規檢查方法[6]。 近年來超聲技術不斷進步與發展,逐漸用于肩周炎診斷中,其微創、價格實惠、操作簡便等優勢使患者更加容易接受。 高頻超聲主要利用超聲波物理特性進行診斷,如衰減性、聲阻抗率等,其在滑囊炎、滑膜炎等敏感性較高,原因為超聲對肌腱、液體、肌肉等組織具有較好穿透性,衰減及吸收較小,且分辨率較高,在探測液體積聚、評價關節內及周邊軟組織中應用價值較高[7]。
高頻超聲可清晰顯示關節邊界、分布、液體是否勻質與周邊軟組織關系, 還可清晰顯示局部受壓情況及關節活動時變化等,既能顯示退行性病變,還可顯示炎癥性病變, 可為臨床診斷疾病及進一步制定治療方案提供重要指導性意見[8]。 超聲具有動態實時檢查的優點,可通過多切面的形式對圖像進行顯示, 可避免圖像結構重疊的弊端,利于醫師直接辨認病變及鄰近結構的層次關系[9]。 此外超聲還可于疾病早期較好反映關節內及周邊軟組織的炎癥反應,包括滑膜增生、軟組織腫脹、關節間隙變窄等,以上結果顯示, 高頻超聲診斷準確率93.55%, 與 MRI 96.77%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頻超聲對肌腱炎、滑膜炎、肩腱鈣化、粘連性肩關節囊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檢出率分別為72.58%、62.90%、41.94%、45.16%、48.39%,與 MRI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可靠依據[10]。
近年來由于超高頻探頭寬視野成像技術、 數字化高性能超聲儀等的應用,使得超聲圖像更加高清、逼真,視野不斷增大,可使醫師獲取更多有效的診斷信息,利于提升診斷準確率,超聲在肌肉、關節現象及診斷方面已具備明顯優勢[11-14]。金彩一[15]研究結果顯示,高頻超聲對肩周炎患者診斷準確率達到了97.4%,該次研究結果顯示,高頻超聲對肩周炎診斷準確率為93.55%, 與金彩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高頻超聲在肩周炎中診斷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在肩周炎中診斷價值較高,可顯示肩關節及周邊軟組織病變情況,診斷準確率較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