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瓦次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族中心藏語部,北京 100866)
“廣播稿件”是指用于廣播播出的各類題材作品。廣播的覆蓋面較廣,只要有條件,大家都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收聽廣播。因為無法像文字材料或影視作品一樣通過文字、畫面等傳播信息,對于通過聲音傳播信息的廣播來說通俗、簡潔、易懂顯得更為重要。同樣,翻譯廣播稿件時,如果使用很多復雜而不常用的詞句,聽眾的理解難度就會加大,從而影響收聽效果。因此,編譯人員尤其要注意語言的簡練、易懂和通俗、流暢,更要注意譯文是否符合藏族聽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點。
我國藏語廣播是目前向藏族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宣傳黨的最新政策、路線、方針,以及傳播各類時政新聞、社會信息的重要途徑,其廣播稿件主要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族節目中心藏語部和各地方廣播電視中心藏語室或譯制中心完成。廣播稿件中出現的成語、俗語、歇后語等詞匯折射著一個民族在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獨特的文化特色,因此是廣播稿件翻譯中的難點。漢藏兩種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存在一些差異,選擇直譯法經常會使譯文生澀難懂,甚至是詞不達意。因此,筆者認為在尊重聽眾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特點的基礎上,應更多地采用意譯法,這樣才能達到更好地向聽眾準確傳達信息的效果。
在藏語翻譯事業發展史上,可以說藏語翻譯與藏語言文字幾乎同步誕生,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最初用肢體語言表達信息到后來的第一次、第二次文字改革,再到后來幾百年的佛經翻譯經驗,開辟出一條藏語翻譯實踐道路,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科學性、規則性、創造性的翻譯理論。據《聲明學要領二卷》記載,當時主要是針對佛經翻譯制定了翻譯的三大原則:一是要合乎《聲明集分論》之語言規律;二是不違背佛經思想內容;三是譯文要使藏民族自己聽得懂。[1]
隨著翻譯事業的發展趨向成熟,翻譯理論的不斷完善以及翻譯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忠實于原文、與原文大意保持一致成為了翻譯新聞稿件、社會評論稿、廣播劇時的主要翻譯原則。目前,藏語翻譯界對于直譯法和意譯法的優劣仍有爭論。有些專家認為,直譯法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理解困難、影響語言的表達美感、文脈不順等諸多問題。而有些專家又認為,意譯法因為更多地關注內容的準確性,在展現原文風貌上有些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意譯法確有其局限性,但不能成為全盤否定的理由,實踐證明意譯法也有其特殊的優勢。尤其是當譯文受眾為廣播聽眾時,通過意譯法更好地符合聽眾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特點就顯得至關重要。
廣播稿件的漢藏翻譯中比較常見的成語、俗語、歇后語等詞匯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兩個民族語言中基本通用的一般類詞匯;另一種是明顯帶有原文文化特色的特殊詞匯。而第二種往往是翻譯的難點。筆者認為,翻譯中遇到這類詞匯應多采用意譯法。意譯法是一門技術,要準確地翻譯原文,就必須符合譯文聽眾的語言表達習慣,還要了解原文和譯文的文化特點和涵義,而且要求譯者具有廣博的知識。采用意譯法不必太注重原文的形式,包括語言結構、修辭等,但并不等于刪除或添加原文信息。[2]它要求譯者在尊重原文意義的基礎上,不去過度揣摩細節,使譯文流暢和自然。
翻譯中將原文的意思和文化內涵完整地傳達給譯文聽眾是最基本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交融變得更流暢。重要的是如何用更好的表達方式將原文的意思和文化內涵體現出來。因此,翻譯的時候不應要求過于注重逐字逐句的細節,更多要重視以自然、流暢的譯文將原文的意思準確地表達出來。原文和譯文在語言結構、語序、語法、形態變化和修辭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差異。成語、俗語、歇后語等文化特色詞匯的漢藏翻譯中,如果完全采用直譯法就會很難達到“信、達、雅”。因為漢語的四字成語很難用四字藏語翻譯到位,語法結構更是難以統一。只要表達通順、通俗易懂、符合譯文語言使用習慣,合理運用意譯法是可取并有效的一種翻譯方法。采用意譯法,不僅可以準確傳達原文意思,還能如實再現原文風格的最佳效果。
例1:有的黨員、干部雖然身在順境,卻怨天尤人、消極麻木、不思進取,常為一些雞毛蒜皮之事或憂愁煩悶、或偏激固執、或大發雷霆。[3]



例2:僅僅靠一紙文件層層轉發,或揪幾個基層典型“殺雞儆猴”并不能根除。[4]



例3:與此相比,公司董事長等高管僅僅處罰幾十萬元了事,真不知讓人該哭還是該笑,因為與“污染門”造成的巨大損失相比,這簡直就是“九牛一毛”。[5]



例4:美方試圖阻撓中方推進實施香港國安法的圖謀只能是螳臂當車、癡心妄想。[6]



例5:醫生救老婦反被罵網友: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8]


例6: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9]


民族文化差異會讓成語、俗語、歇后語等詞匯的漢藏翻譯過程中出現很多文化變異現象,因此翻譯成藏語時表達上難以達到高度一致。漢語中的成語、俗語、歇后語等大部分出自歷史典故和典籍中,歷經社會發展后形成固定的文化特色詞匯。無論外在表達還是內涵意義,很難實現原文和譯文完全一致。因此,在實際的翻譯中要盡可能全面考慮到語言結構、語用環境等諸多因素,在防止產生誤譯或錯譯現象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原文和譯文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適度轉換一下文化視角,使譯文能夠準確地傳達不同文化的內涵與魅力,讓聽眾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漢語語言特色。
例7:中國已經多次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盵10]



例8:本臺播發國際銳評:美方企圖借涉港“法案”威脅中國是癡人說夢![11]



例9:“港獨”終究會發現他們錯付了對“臺獨”的信任,因為“臺獨”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13]



例10:柯以敏:當評委,我已經“江郎才盡”。[14]

例11:擔心AI制造假新聞是杞人憂天。[15]

例12:狐假虎威罔顧社會規則干部家屬負面新聞頻發[16]


另外,還有其他很多成語、俗語、歇后語等文化特色詞匯的漢藏翻譯中,如果把原文中出現的比喻對象通過字面意思來進行直譯,不僅會讓聽眾誤解原文所內含的喻義,甚至會讓他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用能體現藏族文化習慣的表達方式來代替,會讓聽眾更容易理解。另外,在不影響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適當添加解釋性翻譯,效果會更好。比如改變句子成分、轉換句型或用本民族特有的事物來表達,聽起來更清楚鮮明。[17]
如上所述,廣播通過音頻來傳播信息,與電視、報紙等相比,視覺效果差一些。聽眾只能通過廣播里的聲音去理解表達的內容。因此出現過多復雜難懂的句子,會影響聽眾的理解和領會。一般情況下,聽眾無法理解廣播稿件所傳達的意思,會對廣播的社會效益產生很大影響。廣播稿件翻譯的目的則是通過聲音,盡量確切地使不懂原文的聽眾了解所播報的內容。使用恰當的翻譯方法,能有效提高翻譯質量。最難的一點是,選擇什么樣的翻譯方法來保持原文與譯文之間的意思相對等。直譯法具有保留原文的思路、風格與修辭方式的優勢,但并非所有的句子都適合直譯。采用意譯法,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形式、特征和語言習慣,更能體現譯文聽眾的文化習慣,使廣播內容較為容易接受。本文認為,廣播稿件中成語、俗語、歇后語等文化特色詞匯的漢藏翻譯,只有符合藏語聽眾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特點,才能使譯文通俗易懂、表達清楚,聽眾對廣播內容的理解和領會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