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金旺 楊風英 薛參軍

【摘 要】目的 觀察在常規傳統三聯療法(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貝那普利--其是目前已知同類藥物中生物利用度、組織親和力最強的,洋地黃制劑—地高辛,利尿劑—氫氯塞嗪、螺內酯、呋噻米)基礎上應用β—受體阻滯劑比索洛爾治療慢性心衰的臨床療效。方法對我院3年來35例慢性心衰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均給于常規治療,治療組加服比索洛爾初始劑量從1.25mg/次,每天1次開始,如無不良反應,1-2周后逐步增加劑量至5mg/次,每天1次,療程12周(考慮到我院患者多為老年,基礎狀況較差,用藥安全,不使用5mgbid所能推薦的最大量)。結果 其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4%,對照組74.9%,患者心衰表現得到進一步控制,病情逐趨向平穩,心臟生物學性能改善,患者運動耐力增強,生存質量提高。結論β—受體阻滯劑在常規傳統三聯療法基礎上治療慢性心衰療效確切,是有益的且發揮效益較大。
【關鍵字】:常規傳統三聯療法 ? 比索洛爾 ?慢性心衰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醫學的發展,研究發現,心力衰竭發生主要和關鍵是心肌重塑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由此,使人們對心衰發生的認識已由起初的單純的心肌收縮力的下降,心臟負荷過重,轉變為主要和關鍵是心肌重塑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因而其治療模式也由傳統的血流動力學模式轉移到神經內分泌的調控模式。所以有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作用的β—受體阻滯劑因應得到空前的關注和應用,并在先前的美托洛爾、比索洛爾、卡維地洛三大臨床試驗中也得到了有力驗證,其中一項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MERIT-HF)應用美托洛爾治療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與對照組相比,其結果證實患者不僅可以耐受用藥,還可明顯提高運動耐力,降低死亡率[1]。理論和實踐都有力證實了β—受體阻滯劑在治療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遂將其列入心力衰竭標準治療,并經循證醫學(EBM)所指南而推廣(I類A級)
然而在基層醫院非心血管專業低年資全科醫生在β—受體阻滯劑治療慢性心衰實際應用率還是較低,對于其在治療心衰過程中出現在負性作用的認別與處理也是掌握不多。基于我院老年患者長期住院,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較多,診斷在二三級醫院明確,治療也得到有效規范。兩者又是心衰主要病因,這類患者發生甚至必然心衰幾率增高。基層醫院醫生更應對其運用掌握和處理。遵循循證醫學(EMB)的應用指南、分享醫學發展成果,回顧分析我院三年來35例慢性心力衰竭在常規傳統的治療基礎上應用比索洛爾治療的療效。并與廣大基層同行共同學習借鑒探討。這也是我們致力于基層醫學文獻寫作的初衷和動力及一直以來心儀向往追求的目標。同時一直以來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高漲,迫切需要科學規范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守門人”角色基層醫院全科醫生更應對人們的健康和這類疾病及其發生心衰治療能夠更多的掌握和處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2018三年間,在我院住院的老年護理病人,年齡60-80歲,有心衰臨床表現,排除腎、腫瘤、肝硬化、糖尿病等基礎疾患,同時心率小于60次/分,血壓小于100/60mmHg,有較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根據上述標準,篩選35例患有CHF的。按NYHA分級均為Ⅲ-Ⅳ級病人,其中心功能Ⅲ級22例,Ⅳ級13例。35例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19例,年齡60-80歲,平均75歲。心衰病因:冠心病(CHD)10例,擴張型心肌病(DCM)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HHD)5例,風心病(RHD)1例。對照16例,年齡60-80歲,平均72歲。心衰病因:CHD8例,DCM3例,HHD4例,RHD1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住院期間,收集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血糖血脂血粘度電解質、心肌酶譜、胸片心電圖、肝腎功能、BNP等),常規給予休息、低鹽飲食、適時吸氧。將合格35例受試者進行實驗,在ACEI、地高辛、利尿劑強心、利尿及擴血管等常規治療基礎上,治療組加服比索洛爾初始劑量從1.25mg/次,每天1次開始,如無不良反應,1-2周后逐步增加劑量至5mg/次,每天1次。心功能Ⅳ級患者,先經上述常規方法治療,待水腫消退,濕性啰音明顯減少,血壓、心率相對穩定,無需吸氧,4天內不需靜脈用藥治療,胸悶心悸氣喘等癥狀明顯緩解,臨床病情穩定后加用比索洛爾,服藥12周后判定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心功能改善Ⅱ級或以上、mg/L在0-100ng|L。進步:心功能改善Ⅰ級,心衰癥狀及體征減輕、mg/L下降至原水平50%。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級或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mg/L在原基礎上無明顯下降甚增加。
顯效與進步合并為有效病例,據此計算總有效率。
2 結果
2.1 心功能改善
心功能改善:患者無氣急浮腫,無需吸氧情況下,胸悶心悸表現靜息時無,活動后不明顯,甚無感覺,精神改觀、納入增強,肺部無明顯或無干濕性啰音,下肢無浮腫,心影變得清晰,左室高電壓下降、甚恢復正常,ST-T段上移等電位線或僅T波改變、NBP下降改變。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4%,對照組為74.9%,經卡方檢驗,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心率變化
治療組應用比索洛爾12周后靜息狀態下心率與對照組同期比較有顯著差異,見表2。隨著心率減慢,心功能得到改善。
2.3 血壓變化
治療組在服用比索洛爾血壓有不同程度下降,每次劑量達5mg者下降明顯,但均未降至正常值以下。
B型利鈉肽mg/L變化
mg/L在0-100ng|L,mg/L下降至原水平50%,mg/L在原基礎上無明顯下降甚增加,上述例數。
2.4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3例服比索洛爾量至5mg/次時出現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心率在46-49次/分。經減量至2.5mg/次,心率恢復到63次/分。
3 討論
3.1 β—受體阻滯劑治療CHF的機理
醫學上,眾所周知,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損傷,引起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而不能維持足夠的心排出量,滿足組織代謝需求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而慢性心力衰竭是這種病理生理狀態持續存在,可以穩定、惡化或失代償。研究發現,這種病理生理狀態主要見于心肌變性、壞死、纖維化和胚胎基因的再表達即心肌重塑以及神經分泌系統的激活。其中之一交感腎上腺素能系統激活使β1—受體數目顯著減少,β1—受體mRNA水平下降,且下降程度和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人體心肌細胞有三種腎上腺能受體,β1、β2和a1,衰竭的心臟β1受體選擇性下調、β2受體不下調、a1受體上調。使用β—受體阻滯劑抑制交感神經興奮,防止循環中兒茶酚胺不致過度升高,從而使心肌β1受體密度及反應性增加,恢復對心臟和循環的正常反射,改善心肌收縮力。從這一原理中可以看出慢性腎上腺上腺能系統的激活介導心肌重塑,而β1受體信號轉導的致病性明顯大于β2和a1受體。這就是應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根本基礎[2]。
其次β—受體阻滯劑抑制交感神經同時,也間接的抑制了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從而擴張血管、降低心臟負荷、減少此系統對心肌的損害,有利于心衰的糾正和逆轉。本組應用的無內在擬交感活性的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比索洛爾是目前入選《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原研β受體阻滯劑,也是目前臨床使用較多的β受體阻滯劑,其兼有脂溶性吸收率高的優點和水溶性首過效應低、半衰期長的優點,同時對中樞神經不良反應少,肝腎功能代謝損傷輕特點。筆者的母親先前使用美托洛爾,比索洛爾來我院后換用,現5mgqd使用至今。對心衰的心功能改善有較好的療效。其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4%,對照組74.9%,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
再次,β—受體阻滯劑能減慢心率,降低收縮壓,從而降低心率-血壓雙乘積,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血流,增加心肌舒張期血供,減少心肌耗氧量,從而改善心臟的血流動力學。本文所述的19例CHF心率由108±10降至72±6次/分,且隨著心率的減慢,心功能得到改善。血壓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2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的適應證及禁忌證
適用于各種病因(包知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引起的、各種級別的心功能(NYHA IV級除外)、無年齡限制、無性別差異、不論是否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癥。而禁用于支氣管痙攣性疾病、心動過緩(心率〈60次/min〉、二度及以上房屋傳導阻滯(除非已安裝起博器)、有明顯液體潴留,需大量利尿者,暫時不能應用。
3.3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應用要點
雖然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已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檢驗,并得到循證醫學所指南而推廣,在基層醫院也有著較廣泛的使用。但鑒于心衰病理生理是一個相當復雜綜合征。臨床實踐中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優化。具體應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所有NYHA心功能Ⅱ、Ⅲ級患者,LVEF<40%,病情穩定者,均必須應用且盡早使用β—受體阻滯劑,除非有禁忌證或不能耐受。
β—受體阻滯劑不能應用于“搶救”急性心力衰竭者,包括難治性心力衰竭需靜脈給藥者、病情不穩定的或NYHA心功能Ⅳ級心力衰竭患者。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時,必須在常規治療心力衰竭的藥物保護與配合下,這些藥物包括:洋地黃、利尿劑(呋塞米、雙氫克尿塞)、ACE抑制劑(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貝那普利等)和醛固酮拮抗劑螺內酯。通過應用這些藥物,使病情穩定后再加用β—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只是限定于大型臨床試驗篩選出的藥物如美托洛爾(倍他樂克)、比索洛爾(搏蘇、康可)和卡維地洛,且它們治療必須從極小劑量開始,并逐漸增加劑量,直到靶劑量或最大耐受量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時應該達到大型臨床試驗所確定的靶劑量一即目標劑量。這種劑量,一般認為是達到β—受體完全阻滯的劑量,這時達到的心率應是β—受體興奮性完全阻滯時的心率,即目標心率。只要心率和血壓穩定,患者的血壓和心率仍可耐受時,則可以小心謹慎地適當再增量,這時心率可能增加,血壓可能上升,提示患者心臟的生物學性能已經改善,已經能夠耐受更大劑量的β—受體阻滯劑。若增量過程中出現血壓降低過多,冷汗,心率反而增加,提示已達到增量的“警戒線”,適當將劑量回降。若實未能達到靶劑量,患者已不能耐受,這時可用到“最大耐受劑量”。在達到最大耐受量或目標量后長期維持,甚至終生服用,不按照患者的治療反應來確定劑量。因在一定范圍內β—受體阻滯劑療效呈劑量依賴性,用即起作用,即使極少劑量開始,患者體內已有其滴度存在,不用其就無。同時小劑量發揮部分作用,大劑量揮充分作用[3]。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發揮療效較慢,癥狀改善常在治療2-3個月后才出現,即使癥狀不改善,亦能防止疾病的進展。而效果明顯需3-6個月,故短時期內無效或病情輕微加重時,不宜停藥。總之,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先變壞,后變好。
3.4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的病因或合并癥
高血壓并發心力衰竭時的藥物治療 ?β—受體阻滯劑通過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縮力,減少腎素、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等作用而降壓,同時對防治收縮性或舒張性心力衰竭也有效,是治療心力衰竭的基本用藥。即使高血壓患者現在尚無心力衰竭癥狀,但是已有心室內重構、心肌肥厚或心室擴張時,ACE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包括醛受體扣坑劑(螺內酯)在內、仍能改善或完全逆轉心室重構,并改善預后。
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的藥物治療 ?β—受體阻滯劑通過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縮力,減少心肌氧耗,延長心臟舒張期而增加冠狀動脈的血供等作用而改善缺血心肌。而在冠心病高危因素患者應該采用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ACE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和長效鈣拮抗劑。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伴有心力衰竭時,硝酸脂、ACE抑制劑和β—受體阻滯劑是最恰當的藥物選擇,它們既能改善癥狀,又能改善預后。
原發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β—受體阻滯劑可減輕肥厚心肌的收縮,改善左心室功能,減輕流出道梗阻程度,減慢心率,從而增加心搏出量,改善呼吸困難、心悸、心絞痛癥狀。降低擴張性神經心肌腎上腺素能神經的過度興奮,上調β—受體密度,從面改善其預后。
瓣膜性心臟病和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 兩者藥物治療也只是一種對癥治療或臨時緩解心功能不全癥狀的方法。其治療仍然以強心、利尿和擴血管為主。β—受體阻滯劑僅適用于心房顫動并快速心室率或有竇性心動過速時。
糖尿病和代謝綜合癥并發心力衰竭時的用藥 患有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征,具有強適應證的藥物為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ABC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和長效鈣拮抗劑(正在患心力衰竭時不推薦)。
針對心力衰竭的病因、如對冠心病、高血壓、瓣膜病、先心病、甲亢病等從根本上予以治療,這是治本的措施。從根本上處理。在上述心力衰竭并發心律失常防治策略中,在臨床上務必注意到:除非急性左心衰竭伴有多源性房速和房顫,心室率極快,否則絕對不能應用β—受體阻滯劑搶救嚴重急性心力衰竭,也不能盲目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快速房顫和多源性房速之外的其他快速心律失常;也絕對不能采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嚴重心力衰竭;尤其不能采用β—受體阻滯劑作為急性心力衰竭的搶救措施,這是β—受體阻滯劑的用藥禁忌證。
3.5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不良反應及其處理策略
低血壓 為減少低血壓的危險,可將ACE抑制劑或擴血管劑減量或與β—受體阻滯劑的每日不同時間應用,以后再恢復ACE抑制劑的用量,一般不將利尿劑減量。因恐引起液體潴留,除非上述措施無效。
液體潴留和心力衰竭惡化 對此應每日稱體重,如有增加(3天內體重增加>2Kg),立即加大利尿劑用量。直至體重恢復治療前水平。如在β—受體阻滯劑用藥期間,心力衰竭有輕或中度加重,首先應調整利尿劑或ACE抑制劑用量,以達到臨床穩定。如病情惡化需靜脈用藥時,可將β—受體阻滯劑暫時減量或停用,病情穩定后再加量或繼續應用。如需靜脈應用正性肌力藥時,磷酸二酯酶抑制劑較β—受體激動滯劑更為合適,因后者的作用可被β—受體阻滯劑所拮抗。
心動過緩和房室阻滯 與β—受體阻滯劑劑量大小成正比,低劑量β—受體阻滯劑不易發生這類不良反應,但在增量過程中,危險性亦逐漸增加。如心率<55次/min,或出現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應將β—受體阻滯劑減量或停用。
若活動時心率減到<55次/min,則將地高辛減量,或將β—受體阻滯劑也適當減量。一般若病人休息(不活動)時心率不低于50次/分,睡覺時不低于40次/分,不必將β—受體阻滯劑減量。若出現心力衰竭癥狀加重,如水腫加重,不能平臥,兩肺出現濕性羅音,這時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適當增量或將洋地黃(若未用至足量)適當增量。若能克服心力衰竭加重,則繼續堅持β—受體阻滯劑的原來用量。若心力衰竭加重不能克服,則將β—受體阻滯劑適當減量,退回原用藥級別,一般不要隨意停用β—受體阻滯劑。因為,對于缺血性心臟病病人,隨意停用β—受體阻滯劑是極其危險的,可能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脈綜合癥。
對于另一部分基礎心率很慢的患者,如心率處于50~60次/分之間,仍可應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先從小劑量開始,緩慢增量。治療過程中,心率有可能不降低,甚至部分病人心率還會增加,這些病人應大膽應用β—受體阻滯劑。對有些特殊患者,若心率經常慢于40~50次/分,采用安裝AAI或DDD起搏器后仍采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這時β—受體阻滯劑加量即不影響心率,但需要觀察增量過程中血壓的變化,務必不要增量過快使血壓低于90/60mmHg。若用藥增量過程中,收縮壓下降到低于90mmHg,則將利尿劑、ACE抑制劑或其他血管擴張劑(如硝酸脂)減量,或將β—受體阻滯劑也減量,退回原來用量級別,待病情穩定后繼續增量,這就是“退一步,進兩步”的原則。因此,在起搏器保護下,心率緩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應該不受限制并且效果良好。
嚴重心力衰竭時防治心律失常的對策 ?對少數幾個早搏,根本不予處理,這是“不處理”。但要根據患者有無低氧、低鉀、低鎂,積極處理低鉀、低鎂。一般說來,長期規則服用螺內酯比補鉀、補鎂更有效。應用螺內酯使血鉀水平保持在4.0~5.0mmol/L之間,比治療律失常本身更重要。急則補鉀、補鎂,可以應用胺碘酮。目前,可以這樣認為,胺碘硐單用或與β—受體阻滯劑、植人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合同,對于抑制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復發可能有效。緩則若能應用并盡量采用β—受體阻滯劑緩慢增量、并加大到靶劑量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螺內酯治療,改善心室重構,保持血鉀、血鎂比中等水平稍高一點,這樣,心律失常就會明顯得到有效防治,這是“慢處理”。
臨床上治療心衰伴永久性房顫,也有著發現富馬酸比索洛爾在起初的負性肌力作用、以及每每加量患者不適反應尤顯;另一方面長期使用,治療永久性房顫,患者感觀效果不如當初,效力趕不上病情進展。這就使得人們去挖掘有沒有一種藥物本身既能安全有效治療心律失常,而且基本無副作用,同時使用之可減少避免上述藥物產生的副作用對患者的感觀,協同增強上述藥物作用,對患者更有利。出現比索洛爾的負性肌力作用時,既往多需加大地高辛用量、靜滴丹參酮、參麥此類強心作用的藥物,渡過危險期。嘗試使用:穩心顆粒1袋tid*8周,在聯合藥物治療中,發現使用與既往未使用穩心顆粒此患者,地高辛減量和比索洛爾增量頻率加快,病人承受能力增強。解析方劑中,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君臣佐使多味中藥材合理配方,共奏益氣養陰、通絡復脈、活血化瘀之功效。現代藥理解析:其具備增加心房肌細胞復極后不應期、阻斷抑制折返性房顫發生,有鈉鉀鈣多通道阻滯作用,為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同時對心肌有正性作用、提高射血分數。所以臨床房顫患者,我也有使用穩心顆粒,感其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安全有效、對改善心功能癥狀有推助作用,在減少西藥用量及更換頻率有協同作用,對一般性心律失常單獨使用也能抑制轉換消除。對復雜性、嚴重性、多發性心律失常在ACEI\ARB、BB/地高辛基礎上使用穩心顆粒更有利,同時減少其他藥物的使用量及副作用,對這類心律失常有協同助推作用。
必須有力識別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不良反應及其處理方法(如心力衰竭的惡化、中醫中藥輔助治療)。在應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期間,在大約1個月期間內,患者的心功能有可能時顯減低或一度惡化。這時除強心利尿擴血管等西醫西藥處理措施外,應用中藥升陽益氣、補氣養陰,以提升患者的耐能力。這些中藥在整個心力衰竭治療期間仍可持續應用如黃芪、丹參、生脈注射液(黨參、麥冬、五味子)等。醫學上有句話,救了個心梗,多了個心衰。筆者的母親心肌梗塞后遺癥、房顫、慢性心衰23年,出現上述情況靜脈輸液不便,現我社區因醫保政策這類藥也無。予以尋求口服藥代替,參桂膠囊(心陽不振、氣虛血瘀,據文獻報到其有類似西藥ACEI作用、降低炎癥細胞因子水平,被譽為有強心作用的中藥),五苓膠囊(陽不化氣、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心可舒片(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筆者一直應用至今5年有余,自我尊三者為中藥強心利尿擴血管藥,也亟于上述三種藥添加使用,我母親心功能、體能狀況在現能使用的西藥已用到極致情況下得以平穩安全,快樂生活,6分鐘步行距離(6MWD)可大于500-800米,每天都晨煉,不知道她的情況人,根本看不出來她有如此嚴重疾病,服用十幾種藥。實踐證明使用這些中藥后血壓提升、手足溫暖、脈搏穩定。可渡過β—受體阻滯劑用藥初的加重期。如一開始就兩者合用,即中西藥結合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使β—受體阻滯劑用藥初始的加重期保護過關,不知不覺地渡過,而直達改善期[4]。有感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
結論
通過上述療效觀察和分析,可以看出β—受體阻滯劑在常規傳統三聯療法基礎上治療慢性心衰療效確切,是有益的且發揮效益較大,已成為目前慢性心衰治療中標準四聯藥物之一,是基石。它和ACEI或ARB、螺內酯,為能改善心衰預后的三駕馬車。同時也領略到β—受體阻滯劑在心力衰竭的應用須是小劑量、慢增量、保(心)率(血)壓、益陰陽(中藥益氣、養陰、升陽)、保(臨床)穩定、漸代償(逐漸改善心肌收縮性能,然后代償β—受體阻滯劑減低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增肌力(改善心肌收縮性能)、縮心臟(逆轉心室重構,縮小心腔)、添精力(改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和運動能力)、求健康(最后追求的目標是身體健康)的迂回前進,螺旋上升的漸進模式。
在實際臨床應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中,領略到每增加一次劑量,患者就可能增加一份康復的希望、病人就可能增加一份安全的保障;每增加一次劑量,心臟就可能增加一份改善左室重構和心肌收縮性能的力量、心肌就可能減少一份室速、室顫和猝死發生的土壤;每增加一次劑量,醫生就會感到心情坦然、心力衰竭康復就可能大有希望。
當今β—受體阻滯劑廣泛應用到治療慢性心衰是醫學發展的成果,是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深遠意義。是否可以這樣說:β—受體阻滯劑是最簡單、最有效、最實用、最廉價、最適合基礎推廣和應用,最受老百姓歡迎,最能延年益壽,最能顯示醫生的才能和智慧的藥物。欣然這樣高呼、感嘆、譽稱:β—受體阻滯劑—心臟的保護神。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 內科學第六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 β—受體阻滯劑與心血管保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戴秋艷 教授 2010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1076-1095.
[4] 劉坤申.心力衰竭防治之路〔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