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波

【摘 要】目的:觀察主動脈內球囊(IABP)輔助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并發心源性休克病患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3~2019.3收治的50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患,甲組25例單純采用PCI治療,乙組25例接受IABP輔助PCI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經3d治療后,乙組患者心肌酶譜(CK-MB、cTnl)低于甲組,心臟彩超(LVEDD、LVEF)高于甲組,組間數據差異較顯著(P<0.05)。乙組死亡率為5.0%,低于甲組的20.0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IABP輔助PCI治療,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心源性休克;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經皮冠狀動脈介入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為心內科常見病癥之一,已有權威機構指出[1],早期再灌注尤其是PCI為當下臨床治療本病癥的首選。盡管PCI有益于改善患者預后,但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情進展快速,短期死亡率能達到50~56%,故而很可能對PCI治療效果形成負面影響。國內外均有研究證實,IABP能較明顯的改善病患的血流動力學狀態,降低心臟后負荷,提高心排血量與冠脈灌注量,目前IABP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搶救領域中有較廣泛應用。為更好的指導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患臨床治療,本文采集50例病患資料,部分患者予以IABP輔助PCI治療取得的療效較理想,現將具體情況做出如下報告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采集具有明確臨床診斷、對本次試驗研究方法耐受且自愿參與其中的50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患病例予以分析,收治時間為2018.3~2019.3。分為如下兩組:甲組(n=25)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7~73歲不等,均值為(61.2±4.7)歲。乙組(n=25)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區間為48~75歲,均值為(61.8±5.0)歲。兩組病例以上基本資料經比較分析,區別皆不明顯(P>0.05)。
1.2 方法
依照患者身長、體重選用30/40ml球囊反搏導管,在局麻下經股動脈入徑把球囊導管置到降主動脈,于左鎖骨下動脈開口下2~3㎝位置。連通球囊反搏儀,固定管路方位。確定球囊方位正確后,選用體表心電圖R波作為觸發模式,按照1:1比例進行球囊反搏,對充、放氣時間予以調整,加強對病患癥狀、尿量及足背動脈搏動等改變,根據病情在PCI術前于導管室透視下調整球囊的所處方位。每隔60h采用5~10ml肝素鹽水沖洗IABP導管中心腔,關注患者IABP治療期間出現的并發癥,在患者病情改善、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尿量>30ml/h,停止使用降壓藥、且收縮壓>100mmHg、心率<100次/min時,可予以拔管,拔管后予以常規壓迫措施。
1.3 觀察指標
連續治療3d后,采集兩組病患血樣,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鈣蛋(cTnl)含量;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左室射血分數(LVEDD)左室舒張末徑(LVEF) "。記錄救治期間的病死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2.0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計數資料分別用t與檢驗。當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后心肌酶譜、心臟彩超監測情況
經3d治療后,乙組病患CK-MB、cTnl、LVEDD以及LVEF水平均優于甲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病死情況
救治期間,甲、乙組分別病死8例、2例,在病死率指標的比較上,甲組 vs 乙組為20.0% vs 5.0%,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心源性休克為高危冠心病患者的一種嚴重并發癥,有統計資料記載,7~10%ACS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盡管當下臨床治療高危冠心病患者的醫療技術持續進步,但因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血流動力學波動性極大,造成部分病例盡管及時予以對癥治療,但患者預后偏差,短期內死亡率達到了50%[2]。
IABP為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種循環輔助裝置,在心室收縮時,球囊收縮,左心室后負荷相應降低領域心室舒張時,球囊擴張,血流回流,增加冠脈血灌注量。現有臨床研究證實,IABP能在短時間內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同時提高心排血量以及心臟指數,增加冠脈及外周循環的血流灌注量,進而改善冬眠心肌細胞的血供條件,挽救更多受損心肌。當下,關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IABP輔助PCI術促進心臟功能恢復的成功案例不斷增多。
在本次研究中,于PCI術行IABP,有利于改善緩則后的血流動力學,減緩心率,升高血壓,改善血氧飽和度于心臟泵功能,為PCI手術順利實施奠定一定基礎。統計結果表明,治療3d后,乙組患者CK-MB、cTnl含量均低于甲組,提示IABP輔助PCI治療有益于減輕心肌細胞的損傷程度,改善預后。且治療后,乙組病患心臟彩超監測結果也優于甲組,病死率低于甲組。由此可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IABP輔助PCI治療,能更有效的減輕心肌細胞損傷程度,增強心臟功能,降低死亡風險,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佳緯,胡昊,李丹,等.高血壓病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輔助下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預后的影響[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8,26(12):675-679.
[2] 李紅,賈若飛,孟帥,等.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輔助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特征及預后分析[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03):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