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寧
【摘 要】:目的:對腹腔鏡中路縱剖法取石術進行復雜性肝膽結石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復雜性肝膽結石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個不同的組別,其中,對觀察組患者臨床以腹腔鏡中路縱剖法取石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以傳統腹腔鏡取石手術治療,并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進行觀察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轉開腹手術進行治療的比率為4.2%,對照組為16.7%,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此外,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2%,明顯低于對照組20.8%,P<0.05。結論:腹腔鏡中路縱剖法取石術進行復雜性肝膽結石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中路縱剖法取石術復雜性肝膽結石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7.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臨床中,復雜性肝膽結石是指發生在左右肝管交匯部位以上的各分支膽管中的肝膽管結石情況[1],其臨床多表現為擴張或狹窄膽管多發性結石以及復發性膽管炎等。其中,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是進行復雜性肝膽結石治療的常見手術方法,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下文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復雜性肝膽結石患者為例,對其手術治療方法及效果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復雜性肝膽結石患者,將其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成兩個不同組別,每組患者的數量各為24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年齡范圍為32至74歲,平均年齡為(46.7±5.4)歲,且患者肝內膽管結石數量為1的有8例、2-3枚13例、≥4枚3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齡范圍為32至74歲,平均年齡為(46.8±5.5)歲,且患者肝內膽管結石數量為1的有7例、2-3枚13例、≥4枚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在年齡、性別與肝膽結石數量等方面無顯著差別,P>0.05,具有比較意義。
1.2 方法
臨床中,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腹腔鏡取石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中路縱剖法取石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
術前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靜脈復合性麻醉處理,麻醉完成后適當抬高患者的頭部,使患者以頭高腳低的體位狀態配合手術操作,然后采用四孔法對手術患者進行氣腹建立后,對其腹腔是否存在粘連進行探查,完成后對患者實施腹腔鏡下中路縱剖法取石術治療。其中,在對患者的手術治療中,進行患者膽總管窗顯露操縱需要在置入腹腔鏡并進行膽囊及周圍粘連組織分離實施后,對其第一肝門以及膽囊三角區進行顯露,期間注意先進行患者十二指腸球部上方的凹陷區域顯露,完成后對炎癥反應情況較輕的患者,即可顯示出其腹膜覆蓋的淡藍色膽總管輪廓,即完成膽總管窗顯露操作。根據膽總管窗和肝圓韌帶在肝臟附著點下方肝十二指腸韌帶部位的假想連線即能夠對膽總管位置進行確認,向右側對患者實施中路縱向解剖法取石術治療,即對患者膽囊壺腹部三角間隙進行縱向解剖,以進行肝膽結石取出,完成對患者的手術治療。其中,按照上述方法對患者實施向右側中路縱剖法手術解剖操作中,首先需要采用電凝鉤尖部進行膽囊管前后漿膜切開,并沿著膽囊壺腹部在左側進行反向L形向上延伸切開操作,至膽囊體中部漿膜面截止,期間注意避免切開過深導致出血發生,完成后通過進行膽囊壺腹部或膽囊體部牽拉并使用電凝鉤鉤沿膽囊長軸進行鈍性分離操作,同時繼續演縱軸方向對膽囊壺腹部與膽囊肝面體部進行分離,以對膽囊床面管道的解剖結構走行進行立體觀察,然后進行膽囊床間隙中路縱向解剖,并沿著膽囊壺腹部從肝面進行分離操作,以對膽囊周圍的復雜結構進行全面了解,確保對患者的手術治療操作準確,以促進患者手術效果提升。
1.3 統計學分析
對上述數據資料采用統計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工具為統計學軟件SPSS21.0,其中,對計數資料采用X2進行檢驗,結果以百分比形式進行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結果以均數±標準差形式進行,P<0.05表示差異突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轉開腹手術進行治療的比率為4.2%(1/24),對照組為16.7%(4/24),兩組對比差異顯著,X2=5.532,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6.4±1.2)d,對照組為(12.1±3.5)d,兩組對比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短,t=9.187,P<0.05;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2%(1/2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8%(5/24),X2=8.031,P<0.05。
3 討論
臨床中,復雜性肝膽結石作為一種肝膽外科良性疾病,但是,其臨床治療方法較為復雜,且患者的療效并不十分顯著。這是由于復雜性肝膽結石患者病癥發生時,其肝膽管結構及其病理生理變化會導致患者肝膽管結石以及膽道狹窄、梗阻等情況發生,其中,患者肝實質受損以及膽道感染、肝內膽管擴張或狹窄等,均是比較常見的復雜性肝膽結石患者肝膽管結構及其病理生理變化情況。臨床對復雜性肝膽結石患者以腹腔鏡膽管切開取石術為最常見的手術治療方法[2],其在患者病癥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其膽囊三角解剖結構較為復雜,容易對患者手術操作的順利實施產生影響,使其在手術過程中為降低手術操作難度及其風險影響,多會轉為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并且在轉為開腹手術治療后其手術視野以及手術過程中對肝膽管解剖結構的把握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是臨床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在進行我院收治的48例復雜性肝膽結石患者治療中,分別傳統腹腔鏡取石術與腹腔鏡下中路縱剖法取石術進行患者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中轉開腹手術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采用腹腔鏡中路縱剖法取石術進行復雜性肝膽結石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總之,腹腔鏡中路縱剖法取石術進行復雜性肝膽結石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臨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鄧子兆.復雜性肝內膽結石患者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其護理對策[J].抗感染藥學,2019,16(09):1553-1554+1558.
[2] 馬國華,李圣平.復雜性膽結石手術治療中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9,38(0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