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遠婷


【摘 要】:目的:分析對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應用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的可持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選擇2018年1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展開分析,回顧分析患者資料并以隨機數字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20例以及治療組20例。對照組僅采取家庭常規護理,治療組同時采取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分析對患者的影響。結果:治療組護理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治療組上肢、下肢、平衡以及手指等Fugl-Mcyc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在家實施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可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能夠良好滿足患者對于康復的需求,同時還可提升護理效果,具有可持續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腦出血;術后偏癱;可操作性;可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腦出血為發生率及死亡率較高的一種心腦血管疾病,預后較差,外科手術治療對于該病具有一定的效果,且是臨床首選方案,能夠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是多數患者術后存在不同程度偏癱情況,康復較差。隨著臨床相關研究的深入,發現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可降低死亡率,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良好恢復。為明確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對于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的影響,本文特以我院治療的40例患者為例展開分析,分別應用一般護理以及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進行評價,以下就此內容展開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40例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入組后以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均分成兩組(治療組及對照組),各組有20例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治療組年齡上限值為70歲,下限值為43歲,均值為(56.42±3.75)歲,男女人數比為12:8。對照組年齡上限值為71歲,下限值為44歲,均值為(56.49±3.83)歲,男女人數比為13:7。經統計學評估兩組資料確定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家庭常規護理:家屬幫助患者正確服用藥物,采取簡單心理干預,同時協助患者進行簡單的活動,保證身體處于健康狀態。
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1)按摩患肢。采取摩、揉、振等手法對于肢體實施按摩,按摩原則為遠心端至近心端,全身按摩時用手掌進行,每次按摩20分鐘[1]。(2)運動患肢。幫助患者選擇適宜體位,健側位時采取軟枕對于患側上肢進行固定并使其高于軀干,同時在患側下肢墊放軟枕,從而維持屈髖屈膝位。患側臥位時,可取軟枕固定患側肢體,同時固定肘關節伸位,可維持后傾狀態,伸展患者下肢并屈曲膝關節,避免壓迫患肢。仰臥位時將軟枕墊于臀下,取沙袋固定下肢避免髖關節屈曲、外旋等。間隔2小時幫助患者更換體位一次,避免發生壓瘡[2]。(4)日常生活訓練。指導患者更好的使用日常生活用品,指導自己完成洗臉、刷牙、吃飯等,同時也可指導進行搭積木、抓東西等訓練,逐漸展開行走訓練。(4)翻身。護理人員或者家屬協助患者進行翻身,在仰臥位下伸直上肢并左右擺動,適當活動肩部以及臀部,借助擺動慣性同時將上下肢向患側翻身[3]。
1.3 觀察指標
護理效果:分析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情況,若提高90%以上,且在護理過程中無并發癥發生,可視為顯效;若肢體運動功能恢復60-89%,護理過程中無并發癥發生,可視為有效;若肢體運動功能恢復不足59%,護理過程中發生并發癥,可視為無效。
肢體運動功能:護理后評定患者肢體功能,評定方法為Fugl-Mcycr,滿分為100分,主要包括內容為上肢、下肢、平衡以及手指,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中所獲取的結果取SPSS22.0實施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結果以[n/(%)]表示,檢驗方式為“X2”,計量資料結果以()表示,檢驗方式為“t”,若統計學“P”小于0.05,可判定為本次研究數據存在價值。
2 結果
2.1 評價兩組護理效果
統計表1中兩組護理效果數據可發現,治療組護理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
2.2 Fugl-Mcycr評分
表2詳細收集了兩組Fugl-Mcycr數據,結果發現,治療組上肢、下肢、平衡以及手指等Fugl-Mcyc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腦出血術后患者極易并發偏癱,其發生率為全部運動障礙的75%,不僅對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存在影響,同時還可影響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隨著臨床醫學對于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的深入研究,發現給予患者康復護理可促進中樞神經的改善,從而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修復損傷的能力,此外,康復護理還可促進腦部側支循環的重建,可避免肌肉萎縮、體位痙攣、關節畸形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可優化生活質量。
目前,臨床主張在腦出血術后14天實施常規運動護理,但是訓練效果較一般,并不能夠實現預期效果,且部分患者再發腦出血、病情加重等風險較高。近年來,有關學者表示給予腦出血患者康復護理,應在病情穩定且無進展的基礎上進行,可促進更好的康復,能夠實際滿足患者心理、生理、社會等需求,有利于預后的改善[4]。經本研究發現,治療組護理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上肢、下肢、平衡以及手指等Fugl-Mcyc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常規護理注重于患者病情,無法滿足及心理需求,并不利于術后康復。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是一種新型的康復模式,該模式下可將院內康復護理轉至家庭,家屬可良好掌握康復技巧,護理方式更具有針對性。通過對患者實施實施患肢運動、患肢按摩、翻身、日常生活訓練以及語言訓練等一系列的康復措施,在某種程度上有效修復了患者因神經損傷而發生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皮膚功能,預防形成血栓以及壓瘡,避免肌肉發生萎縮,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5]。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在家實施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可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能夠良好滿足患者對于康復的需求,同時還可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可持續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 鮑日紅.康復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恢復的效果評價[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9,9(20):59-60.
[2] 吳誠潔.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實施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29):116-118.
[3] 陳向花.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及對術后運動障礙患者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9,38(27):150-152.
[4] 廖姝,王莉,李娟等.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出血術后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護理效果[J].當代臨床醫刊,2019,32(02):101-102.
[5] 金琦,張麗英.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對腦出血術后患者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6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