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雄 吳勝蘭
【中圖分類號】R7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反流性咽喉炎是由于胃部的物質反流到咽喉,從而刺激到咽部粘膜而導致的病癥,通常表現為咽喉有異物感、聲音嘶啞、發生困難以及慢性咳嗽或者干咳等,還可能會出現咽喉疼痛、呼吸困難、有問題等。如果反流性咽喉炎長期被酸侵蝕喉部,就很可能會出現炎癥加重,甚至出現病變,引發癌癥。
咽喉反流病及其病因病機
咽喉反流性疾病又稱反流性咽喉炎,是指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約肌以上部位(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氣管、肺等), 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總稱。
反流性咽喉炎定義為胃內容物反流至上食管括約肌以上的咽喉部。與耳鼻喉科相關的癥狀包括慢性聲嘶、咽異物感、頻繁的清嗓、慢性咳嗽、吞咽困難、痰液增多、咽干、口臭等。因其發生率日益增高,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已經越來越多的引起國內外耳鼻喉科醫師的重視。咽喉反流與消化內科常見的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關系密切,在國外,成年人中66 %以上的受檢者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 roesop 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或者咽喉反流癥狀,26 %的受檢者同時有GERD 和咽喉反流癥狀 ,國內曾于1999年在北京、上海兩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GERD典型癥狀發生率為8. 97%,發病率為5.77%。據觀察,咽喉反流可能和喉癌、食管癌、分泌性中耳炎、喉狹窄、喉喘鳴、慢性鼻--鼻竇炎、阻塞性睡眠低通氣綜合征、牙釉質損傷、嬰兒死亡綜合征等相關,進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咽喉反流性疾病在臨床上的癥狀有很多,缺乏特異性。患者的常見主訴有:聲音嘶啞,咽部疼痛,吞咽困難,頻繁清嗓,咽異物感,慢性咳嗽咳痰等,一部分患者還伴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癥狀,例如:燒心、胸痛、反酸、消化不良等。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①屏障結構功能障礙:主要是食管上括約肌松弛,使抗反流功能減低,所以胃內容物經食管賁門到食管咽喉端再通過食管上括約肌到達咽喉部位,引起咽喉損傷。
②咽喉部抗酸能力較弱:咽喉部黏膜缺乏食管黏膜那樣的抗酸保護機制,對酸刺激敏感,多種反流成分可以對咽喉黏膜造成直接損傷。
③迷走神經反射:反流物刺激食管遠端迷走神經反射,引起反射性清嗓及慢性咳嗽,對聲帶黏膜造成損傷。
④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精神抑郁緊張:引起胃腸功能失調,從而導致胃反流性疾病的發生。
咽喉反流病的診斷
一般而言,會采用間接喉鏡檢查和電子喉鏡檢查,一般提示返流的主要征象包括:1.舌根部血管充血擴張明顯。2.雙側披裂粘膜紅斑。3.下咽部包括環后和梨狀窩有粘稠分泌物。4.聲帶突肉芽腫。5.雙側聲帶表面有分泌物附著,或有假性溝。
一些輔助檢查也能較好地協助診斷此類疾病,像電子喉鏡檢查:可見杓狀軟骨,杓間區及會厭表面的紅斑,此病變還可累及聲帶、聲門下黏膜以及喉咽部(下咽部)黏膜。杓間區黏膜可表現為過度肥厚,呈鵝卵石樣外觀,聲帶還可呈現水腫等表現。咽喉部pH檢測顯示:非進食或吞咽時,咽喉部及食管近端、遠端均同時或先后出現一過性pH下降且咽喉部pH下降至4.0以下。平時門診中也有很多與反流有關的咽喉部病變,常見的包括慢性咽喉炎、聲帶息肉、聲帶小結、聲帶白斑、聲門下狹窄等,嚴重的包括聲帶接觸性肉芽腫和潰瘍、杓狀軟骨固定、喉軟骨軟化、喉癌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視。
咽喉反流病的治療
咽喉反流病就是由于胃內容物返流引起的咽喉部炎癥性疾病??梢砸鹁植繜聘?、疼痛、異物感等癥狀。對于這種情況,最主要先治療原發疾病??梢苑锰m索拉唑腸溶膠囊、鋁碳酸鎂片,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膠囊等藥物進行治療。少食多餐,清淡飲食,避免包餐后立即平臥。
近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通過埃索美拉唑聯合伊托必利診斷性治療,觀察咽喉反流性疾?。╨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 D)患者在治療前后反流癥狀體征的變化及食管動力學特點。研究指出,單純LPRD患者反流體征較癥狀的明顯改善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埃索美拉唑聯合伊托必利能改善LPRD伴GERD的食管動力,單純的LPRD治療前后食管動力無明顯變化,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單純LPRD與GERD存在不同的發病機制。該文發表在2015年第09期《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上。將疑似LPRD患者進行診斷性治療,治療前后均行反流體征評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和反流癥狀指數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的評分及高分辨率食管測壓(high resolusion manometry,HRM)檢測。按胃食管反流病(gast 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問卷評分標準,分為單純LPRD組和LPRD伴GERD組。確診為LPRD患者38例,單純LPRD組12例,LPRD伴GERD組26例。兩組中患者年齡、性別構成比、BMI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單純LPRD組RSI評分在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3.009,P<0.05),RFS評分在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976,P>0.05),LPRD伴GERD組RSI和RFS評分在治療前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純LPRD組治療前后食管動力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LPRD伴GERD組食管動力參數UESP、LESP、DCI和DL在治療前后的變化均有統計學意義。
近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脾胃病中心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探討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證候及癥狀分布規律,加深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研究指出,反酸燒心、心煩易怒、噯氣呃逆、腹脹滿、咽喉不適如有痰梗、胸背疼痛、口苦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癥狀。肝胃郁熱證占51.3%,是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證候,其主癥為反酸燒心、心煩易怒、噯氣呃逆、腹脹滿、咽喉不適如有痰梗、胸背疼痛、脅脹。通過癥狀頻次、證候比率,分析228例胃食管反流病證候分布特點、主癥情況。肝胃郁熱證、膽熱犯胃證、中虛氣逆證、氣郁痰阻證、瘀血阻絡證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證候。其最主要的癥狀依次為反酸燒心、心煩易怒、噯氣呃逆、腹脹滿、咽喉不適如有痰梗、胸背疼痛、口苦。不同證候的癥狀又有各自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