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小軍
【中圖分類號】R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用藥依從性是什么?它有什么意義呢?今天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依從性(Patient compliance/Treatment compliance)也稱順從性,順應性。指病人按醫生規定進行治療、服藥,與遺囑一致的行為,稱病人依從,反之則稱為非依從,依從性可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超過或不足劑量用 藥、增加或減少用藥次數等)和完全不依從3類,在實際治療中這三類依從性各占1/3[1]。患者對于具體用藥的依從性,即為該具體藥物的依從性。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對于三位同樣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醫生給予的處方都是同樣的,口服某藥物每日三次,每次三粒,連續用藥一個月。患者A完整地做到了醫生的囑咐,即叫做完全依從性;患者B每日都會口服藥物,但是有時候每次口服一粒,有時候每日只口服一次,即叫做部分依從;而患者C間斷性地服藥,完全忽略醫生的囑咐,即叫做完全不依從。
對于很多患者而言,其實依從性是個很陌生的概念。但事實上,對于臨床治療過程而言,依從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藥物上市之前,所有的藥物都必須經過臨床試驗。在臨床試驗中,醫生首先要求的是所有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必須達到95%依從性以上,如果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的依從性沒有達到標準,那么無論這個藥物對于這個患者是否有效,是否重要,該患者都會被立即要求撤出該試驗,并且所有發生在這個患者身上的數據全部作廢[2]。眾所周知,藥物的臨床試驗是藥物的臨床運用最重要的參考標準,而這個參考標準的制定依賴于參加臨床試驗的高度依從性。但是實際上,很多藥物雖然在臨床試驗中能夠展現非常好的藥理活性以及很少的毒副作用,并因此獲批上市。但實際上,在實際的臨床運用中,由于患者的低依從性,很多藥物不能展現很好的藥理活性,甚至表現出了巨大的毒副作用,這使得很多具有優良作用的藥物永久地居于二線治療,更有甚者被淘汰出市場,花費在這種藥物的巨大心血付諸東流。
舉個例子來說,藥物A對于某種慢性病的治療在臨床試驗中的效果非常好,但是需要患者堅持服藥,同時藥物A與其他常用藥物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會造成一些無法預估的不良反應的發生。患者在服用期間不僅沒有堅持服藥,而且常常服用說明書上其他禁止聯用藥品,導致嚴重毒副作用,甚至危害生命安全。這樣的數據一旦上報到國家局,就會對這個藥物A的藥品安全性提出挑戰,甚至于到后面不會推薦使用這類藥物。然而實際情況確是,如果患者能夠很好地按照醫囑服用藥物,能夠避免很多諸如此種情況的發生。
低依從性問題目前已經非常嚴重,數個嚴格的研究中發現, 發達國家的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均值只有50%。在發展中國家,由于醫療資源不足以及不平均,非依從性的問題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要更加嚴重[3]。舉個例子,在中國、岡比亞以及塞舌爾三國的高血壓患者中,藥物依從性只有43%、27%以及26%。在發達國家諸如美國,這個數字大約是51%。在抑郁癥患者中,抗抑郁藥物的依從性大約只有40-70%。在澳大利亞,只有43%的哮喘病人依從處方服藥并且只有28%按照處方使用預防藥物。在艾滋病的治療中,根據具體藥物和地域不同,抗病毒藥物的依從性為37%到83%之間。由于每個國家人口健康主要由長期治療的依從性所決定,上述數據展示了我們所面臨的無窮挑戰。
當前慢性疾病的負擔在不斷擴大,因此非依從性問題將隨著這些慢性發展疾病比例的擴大而變得越來越嚴重。慢性病、心理疾病、艾滋病以及肺結核目前占據全球疾病總量的54%(2001)并且將超過65%(2020)。與常識不同,慢性病和心理疾病同樣也是國家的重要負擔,占據了疾病總量的46%(2001)并且將上升至56% (2020) [3]。
貧窮和慢性病之間也是互相作用的。無論地區、文化或者發達程度,窮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保持健康需要食物、衛生和醫療;但是賺取這些資源需要健康的身體。由于缺乏合理的治療方式,貧困家庭中的成員需要承擔更多負擔去照顧家庭中的慢性病患者而犧牲自己的發展,尤其是女性。長期貧困人口由于生存的壓力往往無法照顧到慢性病患者的治療,包括對于用藥和治療的依從性的管理。反過來,低依從性又導致本已有限的治療資源的浪費,進一步加劇了改善貧困人口健康狀況的難度。
所以提高用藥依從性是非常迫在眉睫的問題,而又是真的一針見效的方法,只要我們患者尊重醫生,謹遵醫囑,提高用藥依從性,那么治療效果將會輕而易舉的顯現。
參考文獻
[1] 蔣雷.藥學服務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用藥依從性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05):83-86.
[2] 蔡仲威.藥師臨床干預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02):62.
[3] 劉紅星,張小莉.藥物治療配合健康教育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0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