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越
【中圖分類號】R5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我們的膽囊會出現多種疾病,如膽囊炎膽結石的膽囊疾病患者往往會遭受病痛的折磨,有的動過多次手術,有的長期服藥治療,有的因為某些原因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期導致了疾病的進一步惡化,使治療的難度增加。無論是多次的手術治療還是長時間的服藥或者是疾病的惡化,都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對于膽囊的保護措施不夠重視,對預防膽囊疾病的方法了解不多。所以下面就讓我們來對一些相對較為常見的膽囊疾病的相關知識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 慢性膽囊炎。
(一)不同類型的發病機制
1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嚴的膽囊壁出現一定程度的增厚,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組織水腫或結締組織增生。通常情況下,膽囊內會有粘液,其中可能含有小結石、膽汁沙或一些沉淀物。病情嚴重的患者纖維組織可將部分膽囊肌層代替,纖微團會堵塞膽囊管。
2 非結石性慢性膽囊炎。
(1)感染:膽道和腸道都是細菌進入膽囊的常見通道。對于患有白血病的患者來說,淋巴管和血液也是細菌進入膽囊的通道。約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對其膽汁進行檢驗時,發現膽汁內有細菌繁殖。在一項調查中發現,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慢性膽囊炎患者曾經或正在患有肝炎,說明病毒引起的感染,也會導致慢性膽囊炎的出現。
(2)血管因素
通常情況下,膽囊黏膜損傷也會有一些膽囊壁血管出現病變而導致,這嚴重降低了膽囊的收縮功能,甚至導致該功能喪失,久而久之使膽囊壁出現纖維化,導致慢性膽囊炎的出現。
(3)出現代謝紊亂問題。
由于膽固醇的過量攝入時,體內膽固醇的代謝出現紊亂問題,膽囊黏膜有膽固醇脂沉積,膽固醇只對膽囊炎膜造成一定的刺激,從而導致出現程度較輕的炎癥。在代謝紊亂導致的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中將近五分之一的患者是由膽固醇代謝紊亂導致的。膽固醇代謝紊亂導致的慢性膽囊炎膽囊的整體外觀正常,膽囊壁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厚,但是膽囊炎模會出現相對明顯的增厚充血。
(4)運動障礙
器質性病變可能由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或膽道運動障礙長時間未得到及時的治療而逐漸進一步加重導致。
3 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可能有急性膽囊炎未得到及時治療發展而導致,因為急性膽囊炎的出現,膽囊那會出現一定面積的潰瘍面。由于膽汁可能會對潰瘍面造成長期的刺激,從而導致出現局部或彌漫壞死性炎癥。通過檢查,膽囊壁增厚,膽囊壁出現肉眼可見的黃色腫塊,同時還可能與膽囊相鄰器官出現粘連。
二 膽結石
發病原因
1 臨床上通過對大部分膽結石患者的年齡調查發現,年齡越大,出現膽結石,呈現出一種正相關。在兒童時期出現膽結石的幾率極低。如果兒童時期出現膽結石,則該兒童可能患有先天性膽道類疾病或溶血功能異常有關。有研究表明,在40歲以上,70歲以下的中老年人群中,出現膽結石的幾率是低于40歲人群的四倍,也就是說,40歲是高發病率和低發病率的分界線。在全球范圍內膽結石發病的高峰期年齡可能有所差別,但可以確定的是膽結石高峰期是40到50歲之間。
2 除了年齡差異外,通過各項研究表明性別差異也決定了膽結石的發病率。這主要是由于膽固醇結石發病率在女性群體之間高于男性群體。女性膽結石高發的原因可能取決于總膽汁酸和總膽汁酸活性降低以及孕酮對膽囊運動和膽汁淤積的影響等方面。
3 結石與肥胖發生率的關系
肥胖是膽囊膽固醇膽石的主要危險因素。膽固醇性結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膽囊的膽固醇含量過飽和。而膽固醇過飽和主要是因為肥胖者的飲食和體質關系,使膽固醇在體內的合成增加。除此之外,肥胖者體內磷脂含量增多,也是膽固醇過飽和的原因之一。
4 膽結石發病率的差異性還與區域性有關。區域性的差異,主要還是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水平中的差異。最明顯的就是經濟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膽結石的發病率明顯高于貧困國家和地區。主要是與膽固醇的攝入量和作息習慣有關。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生活往往不規律,飲食條件較好,膽固醇的攝入量較多,使膽結石的患病率升高。所以從這一方面看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時刻注意飲食習慣和作息規律,嚴格控制日常生活中膽固醇的攝入量。
5 有些研究還表明懷孕與膽結石的發病有一定的關系,同時,如果懷孕次數越多,膽結石的發生率就越高。在孕婦中膽結石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主要是因為膽汁成分可能會受到懷孕期間雌激素增加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膽固醇在膽汁中過飽和;除此之外,懷孕期間孕婦體重可能出現變化影響了膽汁酸在相關臟器中的正常循環,這導致膽固醇晶體的形成加快。
6 膽囊結石的發生受飲食影響。食用精制食品和高膽固醇食品者膽結石發生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