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升


【摘 要】目的:比較顱內前循環破裂動脈瘤經顯微手術夾閉或介入栓塞治療后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并發癥及療效。方法:將60例患者根據手術方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行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對照組行顯微手術夾閉治療。結果:兩組預后良好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及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顯微夾閉和介入栓塞均為改善顱內前循環破裂動脈瘤預后的有效手術方式,而介入栓塞在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關鍵詞】:顯微手術夾閉;介入栓塞;前循環破裂動脈瘤;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R6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顱內動脈瘤是局部動脈血管結構改變而形成的囊性膨出,易發生破裂出血,是極具兇險的一種顱內疾病,其中87%-97%為Willis動脈環前半部的前循環動脈瘤[1]。近年來隨著血管內栓塞技術的成熟和相應手術器材的發展,對于未破裂動脈瘤選擇血管內介入治療已成為趨勢,但對破裂的顱內前循環動脈瘤,是否介入栓塞治療較顯微手術夾閉治療更具優勢,目前尚無定論。本研究選定60例顱內前循環破裂動脈瘤患者,通過對比分析顯微手術夾閉和介入栓塞治療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及療效,為臨床治療前循環破裂動脈瘤的手術方式選擇提供一定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頭顱計算機體層攝影血管造影(CTA)或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確診為顱內前循環破裂動脈瘤并接受手術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26-82歲,平均年齡(53.13±13.52)歲;高血壓11例,糖尿病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級:I-III級25例,IV-V級5例。對照組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28-74歲,平均年齡(47.10±12.66)歲;高血壓10例,糖尿病9例,蛛網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級:I-III級23例,IV-V級7例。入選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及直系家屬均表示知情且簽字,并愿意配合。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未見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全麻下手術。觀察組采取血管內栓塞治療,穿刺單側股動脈,置入導管鞘,將其全身肝素化,在微導絲引導下把塑形微導管送進動脈瘤腔,然后選擇合適的彈簧圈進行致密栓塞,如果瘤頸較寬可使用支架輔助。對照組采用顯微夾閉治療,多數經翼點入路,僅有部分經縱裂入路,首先在鏡下打開頸動脈池和側裂池,緩慢釋放腦脊液,然后分離暴露動脈瘤,最后在動脈瘤頸處用合適的動脈瘤夾進行夾閉。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患者術后隨訪3-12個月不等,統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并進行比較。應用改良Rankin量表[2](mRS)對術后3個月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mRS0-2級為預后良好,mRS3-6級為預后差。mRS評級方式:無任何不適癥狀為0級;有癥狀但任何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受影響為1級;輕度殘疾,病前所有活動無法完全完成,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為2級;中度殘疾,需部分幫助,但可以自己走動為3級;中重度殘疾,生活需要幫助,自己無法走動為4級;重度殘疾,只能臥床,大小便失禁,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為5級;死亡為6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21.0對本研究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當P值小于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預后良好率比較
觀察組中,mRS0-2級有26例,預后良好率為86.7%,mRS3-6級有4例,其中1例死亡,術后有4例出現并發癥,其中顱內感染1例、腦梗死2例、腦積水1例;對照組中,mRS0-2級有24例,預后良好率為80%,mRS3-6級有6例,其中1例死亡,術后11例發生并發癥,其中顱內感染3例、腦梗死4例、腦積水2例、癲癇2例;兩組患者均無出現動脈瘤復發。觀察組預后良好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顱內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出血約40%病死率,如果未及時干預,再次發生破裂出血死亡率超過60%,即使幸存,仍具有較高致殘率[3]。因此前循環動脈瘤一旦發生破裂應早期行手術治療,目前顯微手術夾閉和介入栓塞是治療前循環破裂動脈瘤的主要手術方式。顯微手術在直視下夾閉,效果確切、持久,能有效降低動脈瘤復發;若患者合并顱內血腫量大,可同時清除血腫。但顯微手術時間長,且創傷大,易增加顱內感染的風險,術中需牽拉腦組織,可能會引起周圍神經和血管的損傷,導致術后發生癲癇和腦梗死。相比而言,介入栓塞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術中操作對顱高壓引起的水腫腦組織影響小,對年齡大、耐受性差的患者是較好的選擇,雖然術后易出現急性腦積水,但可以通過放置腰大池引流廓清腦脊液,有效降低其發生率。有研究報道,介入栓塞復發率可高達20.9%~33.6%,明顯較手術夾閉治療的復發率高[4],而本研究的兩組患者在術后隨訪中均未出現動脈瘤復發,可能與隨訪時間較短有關。本研究中兩組患者預后良好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種手術方式對改善顱內前循環破裂動脈瘤的預后均有效。而對于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介入栓塞明顯少于顯微手術夾閉治療,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陳志華等[5]Meta分析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顯微夾閉和介入栓塞均為改善顱內前循環破裂動脈瘤預后的有效手術方式,而介入栓塞在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術前應根據具體情況綜合評估,個體化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明海,黃武,楊勁松,等.顯微手術治療顱內前循環動脈瘤療效及并發癥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12):1274-1276.
[2] 張磊,劉建民.改良Rankin量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5):512.
[3] 江輝,楊佳寧,曾群.開顱夾閉術和血管內栓塞術治療前交通動脈瘤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1):129-132.
[4] 霍曉川,羅俊生,孫霄云,等.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并發癥及預后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18):2151-2157.
[5] 陳志華,鄒振亮,毛國華,等.介入栓塞和手術夾閉治療破裂顱內動脈瘤效果比較的Meta分析[J].重慶醫學,2016,45(21):2962-2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