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中圖分類號】R7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一 何為小兒精神發育遲緩?
兒科醫生口中經常提到的小兒精神發育遲緩,就是百姓所熟知的小兒智力落后,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小兒發育障礙。精神發育遲緩的患兒相較于正常的兒童存在比較明顯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特點,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等多方面能力都要落后于同齡兒童,會給家長和旁人一種反映遲鈍的感覺。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診斷需要根據心理測驗以及適應能力評定來進行,臨床上普遍認為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致病因素與患兒的生物學因素和心理因素有直接關聯,對于小兒精神發育遲緩問題的預防需要得到兒童家長和社會等多方面的重視,從醫學、預防醫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和教育學等方面入手,切實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從而保證兒童可以在健康、良好的環境背景下成長,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二 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病癥表現
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程度分級主要按照小兒智力的低下水平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缺失程度分為四級,分別為輕度小兒精神發育遲緩、中度小兒精神發育遲緩、重度小兒精神發育遲緩,極重度小兒精神發育遲緩。其中,輕度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兒童群體的智力水平通常在50-69之間,而且輕度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患兒在患病初期不易被發覺,與正常的兒童區別不大,但可能會在嬰幼兒期間出現語言和運動能力的發育遲緩,但是患兒的軀體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并無明顯的異常現象,所以很容易被患兒家長所忽略。中度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患兒群體的智力水平在35-49范圍內,患兒會表現出語言和運動能力發育的明顯落后現象,在學齡期可以學會說話,但是無法清晰且明確的表達復雜的內容,同時學習能力比較差,自理能力不強,需要時刻得到別人的照顧。重度以及極重度的小兒精神發育遲緩患兒群體的智力水平則不足35,患兒自幼就會被發現有不同與同齡兒童的軀體和神經系統發育異常,語言表達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十分差,理解能力也很差,并且會出現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嚴重表現,生活無法自理,長期依賴家長的照顧。
由于小兒缺少自我表達的能力,同時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很多病癥表現并不是很明顯,很容易被患兒家長所忽略,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和康復時間,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鑒別小兒精神發育遲緩能力,對于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早期表現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首先,對于可能出現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疾病的患兒來講,會比同齡的兒童更晚出現微笑,兒童注意力無法集中,眼功能和耳部功能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異常,經常會被誤診為眼盲或者耳聾;其次,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患兒會比較難喂養,尤其是可以食用固體食物的時候,患兒可能會由于咀嚼晚而引起吞咽困難,或者引發患兒出現嘔吐現象等;最后,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患兒群體會表現出與周圍同齡兒童不一樣的軀體表現和行為能力,例如學會走路以后雙腳還會相互碰撞、平時愛玩手、容易流口水或者在清醒狀態下出現磨牙動作等,均可能是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早期表現,需要得到小兒家長的足夠重視,及時到正規的醫院接受相關的檢查和智力測試,以便于提前發現小兒的精神發育遲緩問題,及時作出治療。
三 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預防與治療
針對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預防,主要需要從消除病因、做好兒童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等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全面展開優生優育的國家生育政策,開展遺傳咨詢和健康宣教,避免近親結婚,同時要注意對孕婦妊娠期的健康保健,遠離有害物質,同時要定期做產前檢查,預防各種妊娠期并發癥發生;其次,要做好兒童保健工作,尤其是對于兒童神經系統感染的預防工作,要主要保持兒童的衛生和營養均衡,避免腦外傷和中毒等;最后,要加強對兒童疾病的防治力度,提高兒童父母文化水平和疾病預防意識,為兒童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生活環境,注重對兒童的智力提高以及學前教育等,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
小兒精神發育遲緩的病因很多方面,治療起來比較困難,目前臨床上的治療原則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找到問題作出及時干預。一般的治療都是針對具體的病因開展的,對于輕度患兒一般采取教育的手段進行治療,對于中度的患兒可以通過日常的訓練進行恢復,而針對重度和極重度的患兒則主要以養護為主,同時要給予一定的藥物輔助治療,幫助患兒進行恢復。
總之,小兒精神發育遲緩會對小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諸多危害,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小兒疾病,需要得到小兒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且逐漸完善相關的檢查流程和預防管理等,從根本上解決小兒發育遲緩的發現問題和預防問題,為小兒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小兒的智力發育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