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明顯增多了心腦血管疾病、原發性高血壓疾病等慢性病的罹患比例,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隨之上升。高血壓腦出血一旦發病,病情危重且進展迅速,預后差,有較高的并發神經功能障礙的風險,加之康復過程漫長,受出于對遠期生活質量的擔心,及經濟、家庭、社會因素影響,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抑郁、悲觀等負性情緒。分析不良心理的特征,展開個體化干預,是改善患者整體狀況,推動機體康復進程的關鍵。
一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負性情緒產生原因及干預基礎
近年來,公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加之現代醫學的進步,在對疾病展開護理時,除關注生理健康外,對精神、心理、社會健康也有了充分重視。醫療模式從最初的“以疾病為中心”已向“以病人為中心”轉變,重視開展生物-社會-心理醫護模式,對改善患者整體狀況意義顯著。高血壓腦出血為臨床急危重癥,有較高致殘和致死率,可引發失語、偏癱、意識障礙等后遺癥,明顯增加了臨床治療的難度,使患者身心負擔加重。故在發病后,患者多有失落、焦慮、絕望、抑郁等不良心理出現,上述負性情緒,反過來又可對心率、血壓造成不良影響,進而阻礙到康復進程。故在開展積極醫護的基礎上,重視干預護理工作的開展,對改善負性情緒,增強遠期生存質量意義顯著。
二 不同負性情緒類型及個體化干預內容
1 恐懼和抵觸、易怒情緒
高血壓腦出血病情危急,病程進展迅速,易引發肢體、語言、認知功能障礙。臨床以單或雙側肢體乏力、麻木及言語不清為主要表現,嚴重者,甚至可致偏癱和失語。患者對此種突發病理改變通常無法接受,進而有易努、抵觸、恐懼心理產生。針對此種類型的負性情緒,需重視加強宣考工作,如向患者講解疾病病因,具體醫護措施,強調積極配合醫護對病情恢復所具有的推進作用。同時,由預后康復理想的案例現身說法,對自身抗病經驗進行分享,以在榜樣力量的引導下,增強患者抗病信心,促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
2 因環境陌生而產生的寂寞和孤獨感
高血壓腦出血在病發后,多需住院治療,而面對陌生的醫院環境,患者歸感感、信任感多呈喪失顯示,無法在短期內對新的生活模式適應,以左顧右盼、焦慮、低落等為主要表現,進而有寂寞、孤獨的心理產生。作為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時,需做好熱情的接待工作,對患者資料予以收集,掌握社會心理狀況,并重點對家庭關系進行評估,取得家屬配合,給予患者更多關愛。認真就病區環境、醫護人員、同室病友等向患者介紹。以使患者可盡快在環境中融入,注意應用熱情的態度和禮貌的語言,以使患者感受到被關愛。營造家庭般的病區氛圍,培養患者興趣,以使寂寞、孤獨心理得以消除。
3 過分依賴情緒
高血壓腦出血多有依賴情緒特征,其中又以長期有陪護和依從性較強的患者問題最為突出。需允許患者最信賴的家屬在康復全程中參與,共同對醫護計劃進行制定。給予家屬親心和尊重,多與之交流和溝通,聽取建議和意見,使護理措施更為針對性。引導患者提高自我照護技能,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務,減少依賴。同時,由家屬或護理人員培同,使患者對生活自理訓練操作完成,以增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診療狀況。
4 固執、不配合情緒
首先,在對康復方案持不同意見時,需尊重患者既往生活習慣,并將增強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向患者介紹,可依據網絡、多媒體展開系統的宣教工作,增強患者對正確的康復行為的認知,主動對不當之處予以改善。對患者積極參與康復鍛煉的行為予以認可,肯定鍛煉所取得的效果,并就現存不足夠委婉的提出,使患者明確康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欲速則不達。對患者所持有的錯誤觀念予以糾正,使之可正視病情,提高遵醫依從。經有效的心理疏導,患者多可對護理人員的建議予以聽從,進而發揮了理想的推進康復進程的作用。
5 失望情緒
針對臨床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因個體不同,在肢體、語言恢復程度上也存在差異。在對病情處于急性期的患者展開治療時,因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為絕對臥床的狀態,短期內肢體、語言功能無法有效恢復,加之長期輸液,可有失望、悲觀情緒產生,甚至開始討厭醫護人員相關護理操作。此種情況下,需更提高對患者的關愛力度,加強交流,鼓勵患者傾訴內心所想,引導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問題,就新的醫護方案向患者講解,說明科學的新的康復大數據,以使患者克服失望,重拾戰勝疾病的信心。
6 康復階段的焦慮、抑郁情緒
在高血壓腦出血經有效治療,病情恢復穩定后,即進入康復階段,以功能訓練為主。但因病情程度不等,恢復效果也存在差異,大部分有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礙遺留,且緩解的進程不等。如當病情漸趨好轉,對未來重新抱有希望后,但說話含糊不清、失語、理解能力差等問題又相繼出現,對康復速度構成了阻礙,患者情緒會產生明確波動,有焦慮、抑郁心理產生。護理人員需與家屬一起,并允許患者參與,共同對康復計劃進行制定,協助展開鍛煉,肯定進步,耐心解釋部分障礙恢復需要時間,不嘲笑患者,主動規避引起負性情緒的因素,以保持心態穩定。護理人員需從專業角度,就康復訓練知識向患者及家屬提供,如肢體肌力經評估在0-1級者,在將病情穩定后,可進行超早期干預,可在床上于指導下進行主、被動訓練,并配合按摩和針灸,以提高康復效果。
三 完善綜合護理干預
加強日常生活能力干預,以促進患者遺失功能得以恢復。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在現有的基礎上,使行動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改善,包括吃飯、睡眠、大小便自理等。可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應用輔助工具,如拿勺子,擰毛巾等,以系統練習,改善神經功能。部分患者存在語言功能障礙,進而因對生活構成不便,而有負性情緒產生。故需和家屬一起,加強與患者的語言交流,以對語言神經進行刺激,有效鍛煉舌部功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進而使負性情緒從根本上得以減輕。
四 小結
總之,因高血壓腦出血病情復雜且危重,有較高致殘和致死率,極易誘導患者有失語、意識障礙等后遺癥問題出現,且在治療上存在較大難度,使患者背負著沉重身心負擔,故常有抵觸、悲觀、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而對病情和康復預后均構成了不良影響。明確負性情緒特征,針對性展開干預,對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推動康復進程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