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伴久

【摘 要】目的:評定在高原膽道結石治療中實施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治療方案的效果。方法:評定對象選擇于2016.9~2019.9期間我院收治的88例高原膽道結石患者,抽簽分組方法進行分組評定,44例實施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治療方案的患者納入實驗組,44例實施開腹手術方案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對2種治療方案的效果進行評定和比對。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對,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減少顯著,手術時間和恢復胃腸功能時間、住院時間均獲得縮短明顯的效果,2組以上比對數據差異均符合統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P<0.05)。結論:在高原膽道結石治療中實施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治療方案可達到滿意的效果,適合推廣。
【關鍵詞】高原膽道結石;膽道鏡;腹腔鏡;治療作用
【中圖分類號】R6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2
膽道結石作為膽道疾病的一種在臨床上極為常見,其致病原因為膽道炎癥長時間未得到控制發生感染刺激、生活習慣等。常規治療方法為開腹手術方式,但是其創傷性大,恢復時間較長,治療效果并不滿意。伴隨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原膽道結石治療提供了技術支持,其中膽道鏡、腹腔鏡作為微創技術應用于高原膽道結石治療中可達到滿意的效果,本研究對其治療效果進行進一步分析,分析結果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評定對象選擇于2016.9~2019.9期間我院收治的88例高原膽道結石患者,抽簽分組方法進行分組評定,44例實施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治療方案的患者納入實驗組,組中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1:23,平均年齡為(46.19±5.11)歲(29~68歲);44例實施開腹手術方案的患者納入對照組,組中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0:24,平均年齡為(46.30±5.05)歲(30~67歲),2組患者臨床資料中數據信息經統計學處理,結果不符合統計學意義判定依據(P>0.05),研究可比性提升明顯。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開腹手術方案,手術切口作于右肋緣下面位置5cm,剝離膽囊,并實施膽囊切除,探查膽總管,徹底清除膽管中的結石,沖洗腹腔,引流管常規留置,縫合切口,對抗菌藥物進行應用。實驗組患者則實施膽道鏡與腹腔鏡聯合治療方案,手術前通過膽管造影,明確結石數量和部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患者進行協助,置患者于仰臥位,穿刺對四孔法進行選擇,人工氣腹進行建立,腹腔中置入腹腔鏡,對腹腔實施探查,對膽囊三角進行解剖,結扎膽囊動脈,充分暴露膽總管,保證適中的膽總管張力;在手術過程中血管要盡量避開,縱向切口于膽總管前端,大于0.5~1.0cm長度,膽道鏡置入劍突下,探查膽內膽管和膽總管,以結石情況為依據對取石方式進行選擇,1cm以下結石,對取石籃進行應用,在膽道鏡輔助下取出結石;1cm以上結石,對碎石儀進行應用,在膽道鏡輔助下實施碎石處理,對取石籃進行應用取石,探查肝內膽管和膽總管,確定結石無遺漏,徹底取石之后,以膽道擴張程度為依據對引流管進行合理選擇【1】。
1.3 評價指標
本研究的評價指標為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恢復胃腸功能時間、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比對數據處理分析均對統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選擇和應用,t和X2分別驗證計量數據和計數數據,統計學意義存在以P<0.05為判定依據。
2 結果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對,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減少顯著,手術時間和恢復胃腸功能時間、住院時間均獲得縮短明顯的效果,2組以上比對數據差異均符合統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P<0.05),詳情如下表1所示。
3 討論
膽道結石在高原上發病率較高,但是患者卻有較差的依從性,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一般都呈現較重的病情,常合并高原性心臟病、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癥、高血脂、肺功能不全、脂肪肝等,使治療難度增加。膽道結石以上腹部絞痛、脹痛、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甚至會導致各種并發癥發生,比如胰腺炎、膽管癌、膽道出血、膽管炎等,嚴重者會導致休克發生,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開腹手術為常用術式,但是且創傷性大,會導致各種并發癥發生。而微創術式,腹腔鏡和膽道鏡的應用,可對膽囊進行準確定位,對膽囊不會造成刺激,對結石可快速打碎,有較短的手術時間,且術中出血量減少明顯,另外術后感染發生率較低,患者較快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手術指標和術后恢復時間均獲得了優化的效果,微創手術效果明顯。本研究結果與孟潔研究中微創手術治療效果基本一致【3】。
綜上所述,在高原膽道結石治療中實施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治療方案可達到滿意的效果,適合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土均,吳東.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治療膽道結石的臨床應用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17):170-172.
[2] 尤兵.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手術治療膽道結石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24):21-23.
[3] 孟潔.80例膽道結石患者應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9,38(0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