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瑩瑩

【摘 要】目的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對心臟外科手術患兒麻醉誘導配合度與焦慮水平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納入標準的120例心臟手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個60例患兒。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干預。干預前后,采用麻醉誘導期合作量表和改良耶魯圍手術期患兒焦慮評價量表對兩組患兒進行測評,并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干預前,兩組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量表和改良耶魯圍手術期患兒焦慮評價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量表和改良耶魯圍手術期患兒焦慮評價量表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在心臟外科手術患兒中應用,可顯著改善患兒焦慮程度,提高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度,提高麻醉一次成功率,保障患兒安全。
【關鍵詞】:以家庭為中心;焦慮管理模式;小兒;心臟手術;麻醉誘導配合度
【中圖分類號】R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小兒心臟病在我國具有較高發病率,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1],隨著外科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小兒心臟手術成功率不斷的提高。但由于患兒生理、心理尚未發育成熟,語言表達能力弱、不善與他人溝通,心理活動多隨活動情境變化,其對手術恐懼、與父母分離、陌生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刺激,與成年人相比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2-3]。受術前恐懼、焦慮、緊張等情緒的影響,更容易造成患兒生理上的改變,不但不利于患兒麻醉誘導的配合與手術的順利開展,還會使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手術的風險明顯高于成人[4]。故如何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降低患兒術前焦慮水平,提高麻醉誘導的配合度,以降低患兒強烈應激與對患兒造成身心傷害,影響麻醉和手術效果[4],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改善患兒預后,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家庭與父母作為心臟外科手術患兒的重要精神支持的組成部分,在緩解其術前焦慮情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家庭與父母未準備好,表現出心理難受、緊張、情緒激動等表現,既會影響醫護人員的正常治療與操作,又會反過來影響患兒情緒,加重患兒焦慮水平。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重要因素是患兒與家庭成員,并根據患兒焦慮水平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將患兒家庭成員都納入到管理中來,與家庭成員多溝通,取得其支持、理解與配合[5]。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納入標準的120例心臟手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60例患兒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干預,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與分組
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納入標準的120例心臟手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①在我院行心臟手術的患兒;②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或智力低下患兒;②患兒父母智力或認知功能障礙者;③有嚴重的肝腎功能性疾病者。120例心臟手術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個60例患兒。對照組:性別:男36例,女24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6.67±1.38)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04±1.16)年;手術類型:房間隔修補術17例,室間隔缺損修補29例,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矯治14例。實驗組:性別:男35例,女25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6.62±1.40)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10±1.13)年;手術類型:房間隔修補術16例,室間隔缺損修補28例,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矯治16例。患兒均采用全麻麻醉。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即術前一天,護士查閱患兒病歷資料,根據患兒的手術方式,為患兒及照顧者提供術前指導與心理支持,解答患兒及照顧者疑問。手術日,患兒接入麻醉誘導間后,由巡回護士安撫患兒、靜脈輸液及監測生命體征,協作麻醉醫生進行麻醉誘導,麻醉成功后轉移至手術間。
1.2.2 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干預,具體操作如下。
1.2.2.1 成立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干預小組由手術室護士長擔任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干預小組負責人,5名小兒心臟外科手術室護理骨干、1名心理治療咨詢師為成員。負責人負責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與策劃,讓小組成員人人都熟練掌握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干預理念與方法、患兒及家庭成員術前焦慮水平評估方法、心理疏導方法等。小組成員負責回顧性分析以往心臟外科患兒及家庭成員存在問題與對手術相關信息需求,查閱國內外相關的文獻報道,共同制定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干預策略。
1.2.2.2 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干預策略①術前訪視:術前一天由干預小組中護士訪視患兒,查閱患兒病歷資料,與患兒及家庭成員互動,了解患兒的興趣愛好,評估患兒及家庭成員對患兒疾病了解程度、心理狀況、對手術擔心與相關知識健康需求等,詳細向患兒及家庭成員介紹手術團隊、手術團隊已經成功完成手術病例數、手術大概步驟、手術大約時間等。用手機播放手術室與麻醉誘導室的環境與設施、患兒術前需準備工作等,播放完,詢問患兒及家庭成員顧慮與擔憂問題,耐心解疑答惑,講解心理調適應對技巧。與家庭成員溝通,選出一名患兒較依賴、承受力較好家庭成員在手術日陪同患兒入等候廳,安撫患兒。護士詳細講明陪同的目的、環境、患兒需要做的操作、陪同者入室需要的配合等,以取得患兒家庭成員的知情與同意,加強其心理輔導。②手術日:患兒入室前,護士按照患兒的愛好,先為患兒準備玩具、故事等;患兒與陪同者入室后,護士先與患兒通過玩具、玩游戲、講故事等形式進行互動,分散患兒注意力,緩解緊張、焦慮情緒;患兒適應環境后,護士與陪同者共同用鼓勵言語,告知患兒有護理人員陪伴他(她)是安全的,用安撫、鼓勵和細心陪伴幫助患兒克服恐懼,減輕患兒不良情緒[4],激勵患兒提高依從性,配合麻醉醫生進行麻醉誘導,麻醉成功后轉移至手術間。
1.3 評價方法
1.3.1 兩組患兒麻醉誘導配合度評價本研究采用麻醉誘導期合作量表[6]對兩組患兒麻醉誘導配合度進行評價,該量表共11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nkert11級評分法,從“誘導順利,無不合作行為”-“誘導失敗,合作程度非常差”分別計“0”分-“10”分,總分為0-110分,總分越低則表示患兒合作程度越高。
1.3.2 兩組患兒焦慮水平評價本研究采用改良耶魯圍手術期患兒焦慮評價量表[7]對兩組患兒焦慮水平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活動(4個條目)、語言(6個條目)、情緒(4個條目)以及警覺狀態(4個條目)4個維度,共18個條目。其中活動、情緒和警覺狀態維度的條目,評分方法為1-4分,語言維度評分方法為1-6分,要求測評者在1分鐘內完成對患兒的評分,總分為18-84分,分值越高焦慮水平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麻醉誘導配合度比較,見表1。
2.2 兩組患兒焦慮水平比較,見表2。
3 討論
3.1 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對心臟外科手術患兒焦慮水平的影響
焦慮是一種緊張不安、不愉快的狀態,心臟外科手術患兒因其身心發育不成熟,在手術前會經歷從心理到生理的一系列應激反應,較成人更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有研究證實,兒童術前焦慮發生率高達50-75%[8]。患兒焦慮、哭鬧不僅僅會導致家長恐懼、不安,而且還會影響麻醉和手術的順利進行,造成兒童術后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為異常,影響患兒健康成長[9]。本研究結果表2顯示:干預前,兩組患兒改良耶魯圍手術期患兒焦慮評價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兒改良耶魯圍手術期患兒焦慮評價量表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兒焦慮程度。分析原因:患兒家庭成員因為患兒的疾病、高額的醫療費用、擔憂患兒太小不能耐受手術及手術后預后等,處于高焦慮狀態。他們作為患兒的精神支柱,特別是其照顧者,其情緒會嚴重影響患兒情緒,加重患兒焦慮情緒。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是一種關注患兒及其家庭健康的照護方式,該方式強調圍繞整個家庭提出護理計劃,將全部家庭成員都視為護理接受者[10]。在心臟外科手術患兒焦慮干預中,將患兒的家庭成員納入到焦慮干預中來,通過提高術前訪視加強對家庭成員健康教育,提高其對麻醉、手術的認知,并在術前與患兒進行充分溝通,從而充分減輕患兒恐懼的心理[8];另外,與父母或是依賴者分離也會加重患兒焦慮情緒,本研究在術前訪視時,了解患兒最依賴的家庭成員,通過對這名家庭成員全方位的宣教,讓其陪同入麻醉誘導室,增強患兒的安全感,再通過游戲等方式分散注意力,陪同者的安撫,從而大大降低患兒焦慮水平。
3.2 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對心臟外科手術患兒麻醉誘導配合度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1顯示:干預前,兩組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量表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心臟外科手術患兒麻醉誘導配合度。分析原因:有研究證實[11],與父母分離、手術室環境陌生、患兒家長的焦慮水平是影響手術患兒麻醉誘導配合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將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應用于心臟外科手術患兒中,將患兒及家庭成員作為同等重要的溝通對象,向患兒家長普及疾病相關知識,通過一對一的互動交流,對家長進行有效的行為指導和心理支持,緩解家長的緊張情緒從而提高患兒的手術合作程度[11];同時,選出一名患兒較依賴、承受力較好家庭成員在手術日陪同患兒入麻醉誘導室,安撫患兒配合麻醉誘導,從而減少患兒與親人的分離,從而提高患兒麻醉誘導配合度。
由此可見,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焦慮管理模式在心臟外科手術患兒中應用,可顯著改善患兒焦慮程度,提高患兒麻醉誘導期合作度,提高麻醉一次成功率,保障患兒安全,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楊小紅,劉曉云,劉娜.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小兒心臟外科手術護理中的 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1):99-100.
[2] 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診療常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78-481.
[3] 賈會英,梁靖.周夢,等.患兒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及父母陪伴對其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0):1230-1234.
[4] 張智慧,王文華.興趣誘導改善患兒術前心理狀態和麻醉誘導配合度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4):405-408.
[5] 蒙景雯,陳華,李變,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方案對早產兒家長照顧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107,32(9):5-7.
[6] Beringer RM,Greenwood R,Kilpatrick N.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ediatric Anesthesia Behavior score-an objective measure of behavior during induction of anesthesia[J]. Pediatr Anesth,2014,24(2):196-200.
[7] 翁冬芳,陳朔暉,吳勁燕,等.同伴手術室經歷教育視頻對緩解學齡期兒童術前焦慮的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9,18(10):86-88.
[8] 王震,楊霞.兒童術前焦慮情緒管理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護理,2018,4(2):4-6.
[9] 王瑛.心理干預對兒童圍術期焦慮水平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32):2954-2955.
[10] 戎艷鳴,樓建華.徐紅,等.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優質護理模式的效果評價[J]. 護理學雜志,2012,27(9):55-57.
[11] 黃維健.以家庭為中心的互動式術前訪視在腹股溝疝手術患兒訪視中的應用[D].青島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