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
摘 要:現如今,新課程改革正在逐步的推進和深入,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育教學從觀念、思路、方法、策略與內容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新的改革與創新,以此來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诖吮尘埃疚膶⒔Y合教學實踐經驗,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從巧妙質疑設問、聯系生活實際和應用合作教學三個維度出發,分析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的創新思路和具體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轉變落后的教學方式和傾向,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的地位和狀態中解放出來,調整課堂教學的策略和結構,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說,廣大的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徹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和思想的束縛,走出傳統教學模式,探索適合高中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推進物理教學的轉型和升級,從而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巧妙質疑設問,引發學生探究興趣
新課改強調并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主體探究,讓學生真正深入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去。所以,高中物理教師要轉變過去單向傳輸的教學傾向,突出教學過程中的設問環節。具體來說,教師需要依據物理教材課本中的重難點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來巧妙地設置問題,并把握適當的時機向學生提問,以此來營造和創設充滿懸念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質疑和思考,激發起學生對探究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地展開學習和探究,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
例如,在教授《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動能定理的概念,實際上,早在本節課程前,學生們便對動能相關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本節課程正式開始前,筆者先為學生們提出了一些簡單的問題進行引導。面對問題的啟發,學生們的思維變得活躍,這時,筆者再引出本節課程的內容,并再次向學生們提出問題,讓學生們獨立分析動能定理的相關知識,通過推理的過程,學生們不僅對本節課程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樣,筆者通過巧妙質疑設問,引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情感認知
生活是知識產生的來源和最終歸宿,物理知識更是與現實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只有將生活融入到物理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體現物理學科的特點,豐富學生情感認知并幫助學生理解、運用物理知識。所以說,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師應當從現實生活出發,善于觀察、挖掘并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已有體驗相關的案例和素材,巧妙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以此來還原現實生活場景,促使學生深刻體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和應用,感受物理的現實意義,有效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授《摩擦力》時,本節課程的內容早在初中階段便已學習,兩個階段的知識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摩擦力的知識由于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在本節課程中,筆者將生活與課程進行融合。如,筆者引出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們根據生活經驗對此進行初步分析,簡單了解本節課程的概念,然后,筆者再圍繞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深入探索,讓學生們進一步感知摩擦力的概念。這樣,筆者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認知。
三、應用合作教學,拓展學生探究深度
合作教學的應用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改善課堂教學的結構和體系,優化學生間的關系狀態,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實現共同的發展和進步。因此,高中物理教師需要轉變過去統一性的授課方式,在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標準和原則,將全班學生科學地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確定組內成員的具體職責和分工,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展現自我的機會;隨后,教師則需鼓勵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溝通與交流,拓展學生的探究深度和學習思路,最終有效優化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電動勢》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電動勢的概念,掌握電動勢的定義式,考略到本節課程的特點,筆者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在課程準備階段,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隨后,筆者再結合課程內容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并給予學生們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另外,在學生們討論過程中,筆者在各小組進行巡回,觀察學生們的討論情況。這樣,筆者通過應用合作教學,拓展了學生的探究深度。
總的來說,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不斷地推進和深化,這就需要作為高中物理教師的我們,順應變化發展的趨勢,把握課程改革的核心與內在要求,以科學的觀念和先進的思想為指引,結合現實學情來展開深入的探索,以實現巧妙質疑設問、聯系生活實際和應用合作教學等策略的運用,全面創新物理教學思路、優化物理教學的過程,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實現高中物理教學實效性的提升,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柯志雄.新課改下物理教學創新思路探究[J].成才之路,2017(03):92.
[2]黃海志.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的創新[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教學研究),2013(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