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笑梅
摘 要:2019年4月《廣東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發布,地理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地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本文,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總結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學研究現狀,分析其對學生群體、考試模式、教學模式帶來的變化,并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考綜合改革;地理教學;應對策略
廣東作為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高中不再分文理科,必考科目仍然是語數外,但是選考科目不再是平等并列的六科,而是分為首選科目和再選科目,其中首選科目為物理、歷史2選1,再選科目為化學、生物、政治、地理4選2,簡稱“3+1+2”模式。
高考綜合改革,顯著體現了選擇性教育,更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同時也對學校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對于“半文半理”的地理學科教學,影響尤為深刻。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地思考基于高考綜合改革視角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改革、課堂創新改革等,探索有效的應對策略。
一、研究現狀分析
2014年高考綜合改革在浙江省和上海市開始試點以來,基于新高考的地理教學研究比較少。聚焦高考綜合改革下的地理教學研究,作者來源更多的是高校和教研室,而一線教師對新高考帶來的教學變革研究較少。從研究內容上,主要從宏觀角度闡述高考改革帶來的影響以及應對措施,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清晰的變革方向,但要高考綜合改革落到教學實處,仍然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從具體的教學實踐總結經驗,探索有效具體的應對策略,《實施方案》對高中地理教學帶來哪些影響,如何變革才能適應高考綜合改革呢?筆者略述淺見,以拋磚引玉。
二、高考綜合改革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
1.學生群體改變帶來的變化
根據對2018年秋季入學(現在讀高二)的高中生選科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得知廣州市地區大部分學校的學生把地理作為選擇科目的比例高達60%,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跨學科知識較多的學科特征,這受到了首選科目是物理的學生青睞,因此理科思維學生比重提高。
2.考試模式轉變帶來的教學變化
新高考方案“3+1+2”模式,地理學科作為“+2”再選科目之一,由全國命題轉變為省命題,采用等級分。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作為把地理作為“+2”選科的考試,要通過合格性考試科目合格,方可參加地理學科的選擇性考試。這使地理教師的教學任務加重,教師要針對參加合格性考試學生和選科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難度等也相應發生變化。
3.教學模式轉變帶來的教學困境
高考模式的轉變帶動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由過去的文理分班教學到選科走班制教學模式,學生不再是在固定的教室上課,學生根據自身選擇科目,進行走班教學。這對課后作業檢測帶來較大的困難,教師比較難統一收作業,較難評估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基于高考綜合改革的地理教學應對策略
1.轉變地理課堂教學方式,提升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成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提高的最重要環節,面對高考綜合改革帶來的地理教學新局面,教師要轉變地理課堂教學方式。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也指出,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2017版新課標對核心素養的教學導向:在教法上,倡導多利用地圖、地理信息技術等支持教學,提出“問題式教學、”“任務驅動”、“深度教學”等方法。 [1]問題式教學不是幾個問題的簡單拼湊,而是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為基礎,圍繞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條。
教師通過設置問題連,以問促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不斷思考,同時也使學生整體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正確地呈現地理原理的形成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提倡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討論并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識框架。建議運用基于主題式的問題設置或者基于項目式的問題教學,更能促進地理學科素養的發展。
2.簡化教學內容,因考施教,注重地理實踐
全體高中生首先面對的是合格性考試,教師要根據合格性考試的試題題型和試題結構,確定實施的教學內容、教學難度。合格性考試選擇題占了60分,填空和簡答題占40分,計分方式分為合格和不合格,根據政策是有2%的考生不合格,由此可知,與全國卷相比難度較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度。對于教了學生也不會,較難較偏的知識點,可以大膽省略。根據2017年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編寫的人教版新教材,對”地理1“的編排遵循了寬而淺的原則,知識量“偏少”、“偏低”,為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留出空間[2]。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設置了簡單易行的實驗和體驗活動,如簡單的天文現象觀測活動——月相的觀測、地震逃生演習、海水的味道等。通過實踐活動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大氣,學生看不見也摸不著,對高一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設計一些實驗支架,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熱力環流”時,可以設計一個分組討論活動:你是否觀察過學校或者家里,空調的出風口和暖氣片安裝的位置,為什么呢?
由于教學模式走班教學帶來的變化,比較難統一收作業,教師較難評估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師要按照教學計劃循序漸進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認為講練結合的課堂比較適合走班教學模式,大概用10-15分鐘在練習或者作業上,當堂內容盡可能當堂消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如《熱力環流》這節課的設計,一堂40分鐘的地理課,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在由導入到主要原理的講解部分,占20分鐘,對于熱力環流原理的應用和課堂練習部分以學生為主體,占了20分鐘,用了本節課的大半部分時間,體現講練結合的課堂模式,提高了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丁堯清,許少星.高中地理新課程《地理1》4個版本教科書內容及其特點分析[J],地理教學,2019,(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