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 要:“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強調的就是合作的重要性,而學科之間也是這樣,需要相互溝通。初中語文課堂授課的學科互通指的是在語文課堂中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學習思路等手段,通過設計、整合,達成語文教學的目標,提升學生成績。其基本思路是教師教案設計、溝通調研、課堂互動等,通過與其他學科互通,運用新手段教學,豐富學生思維,推動學科互通,助推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素養。
關鍵詞:學科互通;初中語文;課堂授課;教學模式
初中語文教學以提高學生義務素養為目標,語文學科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縮影。語文教學承擔著傳承文化的重擔,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而反過來其他學科也會對語文產生影響。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忽視了與其他學科的互動與溝通,這不利于語文教學的開展,本文從學科互通助推初中語文課堂出發,探討學科融通助推舉措。
一、學科融通的內涵與現實價值
“融”,調和,和諧?!巴ā?,通達。融通就是調和通達。初中語文的學科融通指的就是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思維方式、知識體系等手段,精心設計、整體配合,以便更好地達到語文教學目標,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方式。學科融通教學是順應大時代的潮流,現代社會中任何事物都不能獨立存活于世界,都要與其他事物溝通發展,就像現在倡導的地球村概念一樣。學科融通是學生發展語文與其他學科形成互通,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更是社會進步和學生自身發展的剛性需要,在教學中真正體現語文學科的價值所在,踐行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與傳承性[1]。
二、學科融通的基本模式
借助于學科融通的初中語文教學,以課堂為依托,借助其他學科知識、思維來完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教師精心設計,學生積極配合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科融通的基本模式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方案設計,基本原則包括指向性、整體性、開放性和趣味性。指向性即方案指導思想完整性;整體性指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是一體的,不可分割;開放性是指方案設計應給學生開放性的學習空間和擴散式的學習方法;趣味性則是符合學生心理特點,激發學習動力寓教于樂,達到教學效果。二是融通教研,這主要體現在教師的選擇、其他學科教師參與、整體性的契合和方案的討論與修訂。三是融通課堂,基本要素包括學生主動性、授課有效性和目標的一致性[2]。
三、學科融通課堂的措施
(一)豐富情境創設
在語文課堂上,傳統的教學大都單純采用課本教學,未能引入新方法,未能充分吸引學生興趣,在課上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例如在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七年級上冊中的“學會記事”的主題教學中,將教學目標設定為指導學生觀察生活、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緊接著將語文與音樂、美術等學科融通,吸取音樂課的課堂氛圍、美術課的繪畫技術等加入到語文教學中[3]。教材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為課堂拍攝電影短片,借助電影慢鏡頭、畫外配音等技巧,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寫作方法:分解過程注重細節描述;插敘倒敘展開聯想;緊扣主題抒發情感。這些方法既吸引了學生興趣,又融通了其他學科知識,打通學科壁壘,使得學生親身體驗并參與創作,將學生的作文從枯燥描述變為具象臨摹,化簡單為復雜,化被動為主動,化平淡為生動,充實內容,突出主題,傳情達意。
(二)豐富思維訓練
在語文教學中借助思維訓練引入其他學科,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都是很好的選擇,將其他學科的知識點融入語文教學更有利于建立立體思維空間,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豐富學生的思維訓練,以求達到教學效果。例如在部編版的教材中關于說明文中國石拱橋的教學方法就很值得借鑒,在此版本中,先是展示一組非連續性文本,這些來自數學和物理學科,通過版本介紹,讓學生對于說明文有一個初步概念以便后面學習,緊接著借助美術播放了趙州橋的圖片,三維立體從不同角度展示,有了這些鋪墊,已經足足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4]。在理解趙州橋的建筑特點時,又引導學生從物理角度思考,通過引入力學知識,了解了橋身建造的特點,明確了材料的節約與重量的減輕原理,對洪水起到緩沖作用。用同樣的方法,學生讀懂了“大拱道拱”的原理,明白他們不僅是美觀,更能獨擋一面,也方便后世的維護。相關學科的融通教學,消除了學生學習新事物的障礙,導入新知識體系,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教師傳授了學習技巧,學生也培養了自身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結語:
學科間的互通不是簡單的將其他學科放到語文教學,將知識點簡單堆砌,要想“融”,更要“通”,必須基于語文基礎,結合學生素養的實際情況,任何形式的融合都要有課程意識,重視學科結構的搭建,重視創造性與能力培養。學生的接受程度是學科互通的基礎,在學科互通之前一定做好學生工作,既有利于學生更易接受,也有利于學科互通的順利開展。學科互通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成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查連艷. 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優化[J]. 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 2014(11):30-30。
[2]陶汝淵. 對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4(8):45。
[3]周侗艷. 整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測評命題的基本路徑——以2019年浙江省五地市初中語文中考試題為例[J]. 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 2019(9)。
[4]陳剛. 語文教學學段融通的理性思考——以《故鄉》跨學段同課異構為例[J]. 教育科學論壇,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