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曦
摘要: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區域或者地區的人們實際得到的人均“福利”增加的過程。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對投入產出比的追求不斷增加,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從“量”到“質”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黨的領導、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發揮、關鍵戰略舉措制定、大數據技術普遍應用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都起到了關鍵性的推進作用。文章從以上“五個關鍵”出發,分類分層論述,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提出新的思路,給出新的觀點。
關鍵詞:黨的領導;市場調控;經濟發展;高質量發展;大數據
一、黨集中統一領導的關鍵性作用
一是黨的領導使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經濟建設作為黨的要點工作,黨的科學性管理必須在其各環節得以體現和升華。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程中,黨的政治領導優勢(總攬大局、資源調動、科學理論支撐等)與經濟建設優勢(適應性強、發展潛力足、梯度明顯、產業多元等)充分融合,經濟是基礎,政治是集中表現,經濟與政治形成統一“有機體”。
二是黨的領導使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擁有不竭動力。隨著社會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與強大,容易降服的、很難制服的,阻礙經濟發展的“魑魅魍魎”都跳躍了出來。面對各式各樣利益紛擾,黨用最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力“撥云見日”,拿下一個個“痛點難點”,團結人民,匯聚合力,形成上下一心、齊肩并進的不竭動力。
三是黨的領導使政府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黨的領導和政府作用發揮是相互融合、有機統一的,但在經濟發展中他們職能卻有不同。大局統籌、發展規劃、方針政策制定等重大事項一般由黨集體研究確定。[1]
二、市場資源配置中的關鍵性地位
一是市場為經濟活動提供最科學的激勵機制。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多個認識市場的階段,從最初的排斥到輔助抓手,再至融合發展,市場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地位不斷得到體現,無形的手幻化出“未浮于紙面”的激勵機制,指導、引領著經濟活動健康開展。
二是市場智慧性引領經濟活動各個環節高效運轉。經濟活動的四個環節緊密融合,這種融合需要一定的資源或關鍵要素連接,市場則通過產品供求關系和關鍵要素的協調,發出隱形信號,以此平衡資源、協調供給、配置要素、科學競爭,令經濟活動高效進行。
三是市場傳遞制定宏觀調控政策的指導性信號。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在特殊場景里并不能做到絕對理性,也需要參考市場波動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應對行動。市場能夠第一時間感受到“喜怒哀樂”,能夠通過多種表現形式為政策制定提供信號引導。
三、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舉措
一是對質量發展新理念的有力踐行。推進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緊抓機遇作出的科學決策,更是踐行時代理念的關鍵之舉。任何理念都是行動實施的先決導向,高質量發展理念是經濟發展品質要求,是邁向新時代的鮮明導向,更是現在與未來發展的聚焦點。[3]
二是為創新性發展攻克動力難題。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需要一個強勁動力平衡,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以創新理念引領發展脈搏,將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緊密融合,激發經濟活動創新活力,提升創新能力水平,完善創新體系,讓理念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體系創新“四位一體”創新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2]
三是為協調發展釘下“定盤星”。在社會主義長期發展實踐中,黨和國家領導人科學研討、精準施策,形成許多有關協調發展的先進科學理念和規劃策略。高質量發展理念作為眾多先進理論之一,最先將發展理念融入區域治理、城鄉統籌以及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在部分區域開篇之際就加上“定盤星”。
四、大數據技術應用的關鍵性建設
一是數據技術為經濟發展提供“新”方式。數據技術與經濟發展融合的關鍵在于一個“新”字,“穿新鞋走老路”的行徑不可取,“家家戶戶有煙筒”的資源模式不可為。數據技術采用“云”空間、“云”資源,打造一個開放性、公共性的設施空間,避免經濟發展計算資源的過度浪費,鋪開一張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高效率“電網”。
二是數字技術為經濟發展再添“新”活力。數字技術、數字信息的快速發展,慢慢地滲透到傳統經濟活動中,引領、推動新的服務業、制造業以及農業蓬勃發展,讓傳統性經濟表現形式從簡單的物理空間數量增長轉變為“數字+物理”的雙重數據增長表現形式,為經濟發展集聚新動能。
三是數字技術為經濟研究再續“新”方法。大數據技術應用時代,經濟學研究范疇、研究要素和對象得到進一步拓展,傳統的研究方法在當前課題攻關中略顯“有骨少肉”,不適應發展模式。大數據為課題研究提供海量數據支撐、提供全樣本分析要素、提供多元化的數據模型,為保障經濟研究的精準性、準確性再添新翼。[3]
五、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性途徑
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實現穩步提升的新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包含經濟發展過程中結構的轉變,還包括運行效率、現代化發展以及效益分配等多元內容。在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經濟領域的“數據”變化、經濟運行的“品質”提升以及經濟發展“結構”完善和社會發展“需求”都應得到突出和重視。
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從“量”到“質”的觀念升華。觀念和理念的升華主要從優化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政府工作職能以及強化干部能力和作風建設入手,科學性的考量市場發展與職能干部考評的內在關系,從短期管理到長期調控,從數量體現到質量數量“兩量”并存,實現發展思維“質”的提升。[1]
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邁向新時代的趨勢,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經濟發展的迅速對市場提出關鍵性的要求,優化產業結構、協調發展資源和挖掘增長新動力成為必然選擇。轉變發展方式能夠促進經濟適應發展新常態,能夠集聚經濟迅速增長的新動能,能夠促進經濟轉型新定力的增強。[2]
六、總結
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界力量的支持與推動,在這些“助推器”作用下,共享經濟、創新創享、綠色發展等科學理念不斷與新型制造業、服務業和農業深度融合,聚焦新的增長點,著力新的發展點,集聚新的動力點。文章從關鍵性作用、關鍵性地位、關鍵性舉措、關鍵性建設和關鍵性途徑五個著力點切入,總結經驗,闡述獨特觀點,為后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相信,要點聚焦,多方聚力,戰略實施,資源匹配,定會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持續輸送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陳秀生. 加強黨的建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J].黨史博采:理論版 ,2010,(3).
[2]吳杰凱. 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根本任務[J]. 奮斗,2001,(7):87.
[3]陳衛亞.科技創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J]. 中國集體經濟,2015,(2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