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摘? ? 要: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國際交流的日益緊密,新興的藝術思潮也影響了我國的作曲家,具有現代風格的音樂應運而生,表現在小提琴上也誕生了許多現代風格作品,這種多元化的風格在七十年代之后一直蓬勃發展。這些作品在創作的形式、技法等方面突破了之前小提琴創作的傳統,更加新穎。本文將深入探索中國現代的小提琴作品,對其藝術表現風格和演奏特征進行分析,試圖總結其特點。
關鍵詞:中國;現代;小提琴作品;演奏特征
二十世紀的作曲家致力于新型作曲風格的探索,試圖尋找音樂表現的多種形式。新的作曲技法不斷出現,因此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不再拘泥于某一種風格,而是表現出風格多樣,音樂語言創新的傾向,形成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
一、異彩紛呈的演奏技法
演奏是對音樂作品的二次創作。在音樂表演中,由于演奏者對音樂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加之臨場環境、音響以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反饋等不確定因素,演奏者在音樂表現上有適度的自由和即興發揮的空間。通過靈動而富有生命力的演奏,不僅能夠傳達出原作品的意蘊主旨,還能在有限范圍內進行創造性的表演,使觀眾增加對作品的理解,賦予作品更深厚的內涵。對于音樂表演與原作之間的關系向來都有爭議,盡管少數人認為音樂表演要謹守原作的規范,但仍然有很多專家認為演奏者應該有自己的二度創作,演奏與樂譜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作曲技法和風格上的創新也影響到了中國現代的小提琴創作,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能力,促進了現代小提琴演奏特征的多樣化。然而小提琴在演奏的過程中還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怎樣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分析作品內在意蘊,并且用演奏的方式呈現出作品的風格特色以及音樂上的特點,或者加入演奏者自身的創造性發揮,以使音樂作品得到完美的展現。
1.音色
以往作曲家在表現音樂風格時常常熱衷于采用優雅柔和的聲音,現代的小提琴作品則突破了這一局限,用粗放甚至歇斯底里的聲音來表現思想。傳統的演奏技法已經遠遠不能傳達作曲家的內心意圖,一些適應時代發展的嶄新的演奏方式應運而生,比如用弓桿敲打琴弦,用手拍打琴身等。演奏者在表現音樂作品的風格時,不能局限于以往的演奏技法和表現方式,要大膽創新,敢于加入自己的個性特色,形成符合表現作品音樂內容的演奏特征,重新賦予音樂作品新的生機與活力。
郭文景在《土韻》的第一章中,巧妙地利用小提琴模仿戲曲中鑼鼓的音色,在急促的滑指中營造出一種幽默詼諧歡樂的藝術效果,演奏不僅具有小提琴的特色,更是深得戲曲的精髓。
在《幻想曲》中,夏良別開生面地用小提琴來模仿笛子和吹樹葉的音色,同時采用雙泛音的方式來表現作品,演奏上難度較大,效果也更好。
演奏者的自由發揮要以對樂譜的深入分析為基礎,只有了解作家的創作意圖,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較為完美的闡釋。在此基礎上,演奏者將自己的個性化演奏特征和音樂靈感與原作品融為一體,兩者相輔相成,最終呈現出精彩的效果。
2.音準
現代的小提琴作品尋求突破,傳統概念上的音準不能滿足現代作曲家創新的要求,大量的“不和諧音”開始涌現,給聽眾的耳朵帶來了新鮮感,音準上的恣肆,無規則,不夠明確的音高,都對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演奏上的音準,指法等都不再囿于傳統而尋求突變,創新與傳統融于一體,形成新的效果。
郭文景在《土韻》中采取的十二音序列被稱為“嚴格的自由”,自由是由于他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根據表達的需要對音樂進行自由結合,嚴格是指,這種自由組合并不是毫無章法可言,而是遵循了一定的規則。這種風格的形成離不開民族元素的影響,在郭文景的音樂作品中表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要想達到這種音準上的效果,對作曲家的專業知識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對民族音樂的調式很熟悉,還要將其與現代技法相結合,只有兩者完美結合,才能產生獨特的效果。
3.節奏
不同于以往小提琴作品中追求節奏的平穩準確,現代的音樂作品更加注重節奏的起伏變化。復雜的節奏律動,強烈的重音,都似乎在有意打破作品的平衡穩定,特地營造一種動蕩、刺激、熱烈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
在趙曦的《火天堂》中,就巧妙地運用了《末世經》的死亡主題,富有變化的,激蕩多變的節奏渲染了災難中人類的吶喊彷徨,孤獨無奈以及奮力掙扎后的蒼涼,樂曲中極大地表現了人們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思考,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夏良在創作《幻想曲》時,其主部主題就借鑒了云南地方的特色音樂《阿細跳月》。它的素材取材于民間音樂,創造性地運用了“阿細”的故事,節奏富有特色,音樂涌動著生命與活力。
二、風格迥異的創作特征
近期中國的小提琴作品表現出現代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征:第一是在題材上更加多元化,表現上更加深刻。中國的小提琴創作多年來局限于單一的題材,多是改編傳統的民俗歌謠,或者熱衷于對民間故事,風土人情的表現,作曲家較少關注社會現實,缺乏對人性,對社會歷史的反思與思考。第二是表現出 “形神兼備”的特點。現代的小提琴音樂作品在勇于創新,具有先鋒性、時代性特征的同時,還吸收了民族音樂的長處,并將兩者緊密結合,表現出獨特的風格意蘊。第三在表現的技巧上充分汲取現代作曲的養分,試圖嘗試多樣的表現風格。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中外文化藝術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中國的作曲家在創作時不斷摸索,力求創新。表現在小提琴曲目的創作上,也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思維,為小提琴的演奏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尤為難得的是,作曲家在進行創新的同時,還能夠吸取民族音樂的優點,將傳統和現代巧妙結合,在跨越時代的風格中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瞿小松現代新音樂的標志性人物,代表作有《山之女》等,作曲家在看到《九歌》中的《山鬼》時,情思激蕩,有感而發,遂創作了《山之女》。作曲家將自己對“山鬼”的理解表現在音樂中,并且通過運用平行和弦技巧,讓音樂富有變化,在和聲方面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形式上的創新并不會導致作品的生僻難懂,相反,作品特點鮮明,音樂內容飽含深情,既在專業上取得了創新,又能引起觀眾共鳴。
趙曦也是現代作曲史上家喻戶曉的作曲家,曾獲得“金鐘獎”,代表作有《火天堂》等。創作的靈感則是來源于著名的莫斯科友誼大學的火災事故。在創作的技法上,作家運用了音級集合理論,創造性地將時間與音級相融合,該理論奠定了全曲的核心,為曲子奠定了基調,同時在內容上也有重要的作用,結構上特色鮮明 ,形式新穎獨特,別具匠心。與此同時,作曲家還廣泛吸收了地方的民歌,如《搖籃曲》、《末世經》等,作曲家借這兩個民間素材,刻畫出對死亡的畏懼,同時在《搖籃曲》中還抒發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即希望所有已逝之人的靈魂能夠進入天堂,獲得救贖和慰籍。
再比如黃汛舫教授的小提琴曲《劍》,將中國傳統中所講究的劍情劍意和小提琴的技法相結合。在《劍》這首曲子中,作曲家著重表現了兩個對象,一是以作曲家的生日為契機,組成音級集合的動機,再以此進行聯系,闡發構建出個體的形象,這一部分主要由小提琴聲部負責演奏;二是由鋼琴聲部奏出與小提琴聲部相對應的群體的形象。這兩個形象在音樂中相輔相成,既相互爭斗,又相互配合,能夠產生獨具特色的藝術效果。在個體與群體,小提琴與鋼琴的相互交鋒中,個體的聲音逐漸占據主流,以鋼琴為代表的群體不得不屈服小提琴為代表的個體。通過這種激烈交鋒的過程,作曲家復雜的情思,現實的苦痛以及對理想不屈的追求,便得以鋪開和呈現。
這三首小提琴作品在中國現代小提琴樂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獨特性不僅體現在創作技法上的新穎,更體現在內容上取材的多樣,以及作曲家對于社會人生的哲理性思考。這些都賦予了小提琴作品重要的價值。
當前,更多的中國現代小提琴作品都表現出了這種獨特的風格,但是創作風格的多樣有利有弊,在表現出獨創性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發展小提琴作曲現代化的同時如何兼顧傳統文化特別是民族文化的優點?為創新而創新是否會削弱作品的思想性?在汲取國外的現代技法時如何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何在先鋒的創作技法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內涵?如何增強作品的音樂性以表現出小提琴音色的特點,引發觀眾的共鳴?等等。以上三首優秀的小提琴作品不同程度地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答,或許對我們反思現代中國小提琴作品的創作風格和演奏的特征提供了參考。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現代對于小提琴作品的摸索創新無疑為小提琴作曲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道路。在音色,音準以及整體表現效果等方面表現出時代的先鋒性和創新性,豐富了小提琴的演奏表現方式,賦予小提琴演奏新的特征和內涵,促進了中國現代小提琴音樂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玉晶.一曲太行,訴鄉情 ——淺談笙曲《太行鄉情》演奏技巧與藝術魅力[J].魅力中國,2016(22):296.
[2]段雅君.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創作與演奏技巧研究[D].山西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