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超
摘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體現在公共資源配置的公平合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的有效性、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等幾個方面。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不完善、不均衡、不協調等問題仍很突出,在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創新等方面也需要痛下決心改進。因此,需要積極運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進政策和理念指引全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以使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走向科學化、現代化和均衡化。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改革;群眾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理念突破
1.以人為本,注重社會公平正義,大力推進均等服務
(1)推進城鄉一體化服務
全面深化改革中在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務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要大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加大公共財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力度,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2)關注弱勢群體
為維護公共利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普遍均等化,特別要注意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政府需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的力度,為弱勢群體發放文化消費補貼,構建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供給模式,構建弱勢群體的文化消費機制。
2.創新體制,尊重群眾主體地位,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1)激發民眾的創造力
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入,以保障和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為價值指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最終應轉變為在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文化權益中來引導、鼓勵社會公民在各文化藝術領域中創造性表達,進而激活和支持整個國家創造性的國家戰略目標。
(2)接納公民的文化參與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對文化體制機制創新進行了新部署,為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行了制度安排。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中,需要以政府力量為主導來保障服務體系的穩定運行,同時需要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允許民間社會的力量參與文化管理和服務體系的運行。
3.科學治理,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健全文化管理體制
(1)政府與社會合作治理
建立起政府與社會共同治理的結構,完善公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是一種有效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在公共文化管理過程中,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合作,體現出服務公共性特征。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選擇需要履行的職能,靈活掌控部門“集權”與民間“分權”的程度。
(2)法治政府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要一個法制政府科學治理,使一切有法可依,規范有序,富有效率。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將通過試點建立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要設立章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這些文化事業單位不再是政府部門的附屬單位,而是獨立運行、接受社會監督的主體,以確保其運行規范、透明、有效率。
(3)服務型政府
公共文化服務提出的大背景是中國政府職能由傳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現代服務型政府的轉型。服務型政府的公共性和文化的公共性將文化發展與政府職責聯系在一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要政府秉持公共性價值理念,積極履行其公共服務的責任和職能。
二、全面深化改革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影響
1.文化管理更加科學
(l)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權責邊界將進一步厘清,形成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機制。政府職能將進一步轉變:由直接辦文化向為文化發展提供服務轉變;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由以管直屬單位為主向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產品轉變;由以行政手段管理文化市場為主向以經濟調節、以法律手段規范為主轉變。政府將進一步簡政放權,下放職能,將建立健全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體制機制。
(2)加大文化監督力度
公共文化服務將會進一步公開和透明,將逐步研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賦予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首先,將推行行政責任制度,明確各級黨委政府的文化責任,把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作為基本的施政方針,體現現代公共文化行政的追求。其次,將對公共文化部門提供的服務項目和內容、服務方法和措施、服務數量和質量、公民的滿意度等定期進行考核,以促進服務單位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
2.服務體制不斷創新
(l)積極引入市場機制
所有公共部門改革措施的共同特點是,試圖在公共部門運用新的治理機制,從而超越傳統的官僚制和公共企業制度,在公共文化的治理中引入市場機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積極引入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機制,發掘社會和市場的潛能,支持各類基金和投資公司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并且將采取國有和私人文化機構將共同治理的模式。
(2)廣泛鼓勵社會參與
今后將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培育文化非盈利組織,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一些公益性的非盈利文化機構,如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等,將建立起開放式的現代事業法人治理結構,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治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快構建現代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加大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的政策扶持,加強對公益慈善類和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的鼓勵和培育。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
3.文化服務更加均衡
(l)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
首先,將針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現實,為老年人設置適合他們體力、精力和心理需求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活動;其次,針對大量外來務工群體開展長效性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再者,顧及特殊社會群眾的文化需求,使特殊群體幫扶工作規范化、長效化,切實保護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
(2)培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展機制
將進一步提升既面向轄區居民又面向外來務工人員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培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社區發展機制,推進城市社區內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服務資源的共建共享,搭建充滿生機活力、開放包容、和諧共享的均等化發展平臺,塑造具有包容性的制度化生存與發展空間。
三、結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傳統的發展模式中脫胎而出,并伴隨著市場經濟、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不斷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也將進一步加強文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堅持以人為本、鼓勵民間力量參與,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構建多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民眾多元與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