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要:近年來,關于民營企業法制風險防控與營商環境優化的課題逐漸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外的相關理論與實踐說明地方法治水平亦即營商環境的好壞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國內相關研究也日漸豐富,但存在法學研究薄弱和研究缺乏系統性的傾向,且對現有理論和實踐成果的系統性整合不足。
關鍵詞:民營企業;法治;營商環境;信用
2019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深刻闡述了“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一重要論斷。近年來,關于民營企業保護和營商環境優化的課題逐漸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而大家對“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已逐漸形成共識,各界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如何優化營商環境,降低民營企業法制風險進而保護民營企業、保證市場活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進行了研究。
一、國外相關理論與實踐
馬克斯·韋伯在《經濟與社會》-書中有一項著名的論斷
“理性的”法律通過對市場交易提供預期性和合法性而支撐著經濟活動的發展。而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運用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產權理論,分析西方世界經濟增長的原因、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的內在聯系、產權制度與經濟發展的互動趨勢、經濟發展對制度的內在要求。最后得出結論是,富裕的國家是因為成功地形成了可靠的、低成本的制度,保護了產權,確保了合約的履行。相反,貧窮的國家則缺乏這些孕育著市場交易的制度安排。他們的論證過程可以簡單地抽象為:良性法律+良性執法=良好的經濟績效。亦即,對良好的規則進行良好的實施,將使得經濟得到良好的發展。將法律和制度的優劣與國家貧富聯系在一起,已經獲得了世界的廣泛認可。
根據素以嚴謹著稱的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顯示:營商環境排名靠前的經濟體,如新西蘭、新加坡等,均屬于法治環境良好,市場主體享有廣泛的權利,強調自由進入和競爭,市場主體可以獲得全部或者絕大部分生產性收益,生產性激勵非常充分。而營商環境排名靠后的經濟體,則市場主體缺乏普遍的權利,由于市場壟斷,生產者只能夠獲得極少部分生產性收益,生產性激勵極度匱乏。就短期而言,后者也能夠實現經濟增長,但這種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而前者則可以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1]
二、國內研究動態
對于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我國學界己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相應研究。李洪雷等學者從行政權運行的角度研究認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大多與行政權的運行尤其是行政機關的市場監管息息相關,以規范行政權運行、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為使命的行政法治,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要求和保障。[2]袁浩等學者從社會管理的角度認為,優化營商環境,一方面要對標國際水平,完善涉及營商環境的法規體系,重點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市場秩序建設、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及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立法修法工作。另一方面應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樹立“法治是最好的政績”的理念,加大對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能力的考核,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和促進發展的能力和水平。[3]另外,姜明安認為,保護民營企業和保護民營企業家是分不開的,而“實施、實現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權益保護大政方針的關鍵在于法律細節。”等。[4]民營企業法制風險防控方面,陳璞、陳召強等從構建防控體系角度提出,應構建以“黨政企合作、政府跨部門、跨區域合作、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司法部門與民營企業合作、民營企業組織化合作”為基本架構的“五位一體”的控制與運行格局。[5]陳偉華等認為應從立法、行政及民營企業自身等多角度著手,主張從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立法保護、行政部門及行政力量多措并舉、增強民營企業法律意識,建設風險防控體系、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加強誠信政府建設幾方面著手。[6]于厚亮等更多關注民營企業自身,認為應從培養和建立專兼職結合法務隊伍、加大防范風險投入等方面進行解決。[7]蔡霏等人則更注重民營企業產權保護方面,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民營企業對產權這一概念并不清楚,尤其是那些戴著紅帽子的企業,更是不清楚什么是產權問題,此類企業很容易出現產權問題。[8]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也認為,產權問題是民營企業所應重視的問題等。
從對國內的調查研究看來,根據中國政法大學法治研究院編寫的《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多年的研究數據和其他相關數據顯示,地方政府法治水平和地方經濟發展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因此法治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地方營商環境的優化過程,亦是地方法治環境改善的過程。可以說,營商環境的優化和法治環境的改善二者之間形成的是一種良性互動關系。
評價標準和指標的研究方面,趙海怡等則從地方營商環境評估層面研究評價標準,認為中國地方營商法治環境的評價標準應該包括下述三個方面,即是否實現了地方政府企業優惠扶持措施的制度化(明確、公開、穩定)、是否實現了地方政府經濟服務與監管措施的制度化(明確、公開、穩定)、是否為企業和社會公眾提供了對地方經濟發展制度提出異議和尋求救濟的恰當渠道并為地方經濟發展配套制度及時調整提供了可行路徑。[9]
以政府信用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方面,譚炳才、馬珍珍在總結廣東省云浮市建設信用云浮經驗時提出,應創建信用政府,推進廉潔公務員隊伍建設、創建獎懲機制,形成人人講信用的社會氛圍。[10]朱東鐵認為,優化營商環境應從政府的重信踐諾著手,堅決兌現政策承諾,注重防止出現破壞營商環境的行為,重視政府合同履約、因政府規劃調整和政策變化造成企業合法權益受損等涉及政府誠信的問題。[11]羅偉偉在談如何優化汕頭營商環境時提出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政府主體功能,當好信用規則的制定與維護,以政府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效率水平,做好信用體系建設的管理監督和服務,加快政府誠信建設,樹立政府公信力。二是要完善法治體系保障,完善信用立法體系,建立以法治為基礎保障的“誠信檔案”制度,確立獎懲分明的“紅黑誠信名單”制度,讓所有人都能敬畏這一底線約束。三是要創新市場管理,理順市場和政府間的關系,發揮市場規律的杠桿作用,激發市場活力,建立市場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加強市場對信用體系的監督作用,完善立體化的信用保障模式。[12]另外,還有羅一帆等人從稅收方面對優化營商環境進行了相應研究。[13]
三、國內研究動態解析
從當前情況看,國內研究起步較晚。而近年來研究成果日漸豐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但深層次看來還存在一些問題。
1.法學研究薄弱
法治環境是最重要的營商環境。然而營商環境是近年才引起更多關注的一個研究課題,法學研究卻是相對薄弱的,研究成果較少,并且報刊類文獻較多,期刊和專著類文獻相對較少,碩博士論文幾乎為零。正因如此,對營商環境的法學研究才顯得尤為迫切。
2.研究系統性不足
由于研究成果較少,報紙類文獻只能蜻蜒點水;期刊類文獻由于篇幅和體裁所限,更多或僅從某一視角分析,或僅止于淺談,深入研究較少;加之法學類碩博士論文幾乎為零,專著類文獻也多以上海市、華僑試驗區等發達板塊為樣本,因此現有研究成果顯示出缺乏系統性的狀態。
3.對現有理論和實踐成果的系統性整合不足
現有成果中,有一些實證研究成果,但都止于某一試驗區或某地的微觀研究為主,缺乏更為宏觀的視野。正鑒于微觀的視角,因此對現有理論和實踐成果的系統性整合不足。因而宏觀系統性研究方面呈現迫切需要的態勢。
參考文獻:
[1]楊熙,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平與公正問題探析[J].才智,2013 (25).
[2]李洪雷.行政法治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保障[N].經濟參考報,20194-10 (008).
[3]袁浩.有感于“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J].奮斗,2019 (9).
[4]姜明安.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權益保護重在法律細節[J].人民論壇,2019 (9).
[5]陳璞,陳召強.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防控困境成因及對策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例[J].前沿,2017 (10).
[6]陳偉華.營商環境下民營企業的法律保護研究[J].北方論叢,2019 (2).
[7]于厚亮.中小民營企業的法律風險[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 (2).
[8]蔡霏.試析民營企業存在的法律風險和保障措施[J].法制與經濟,2016 (1).
[9]趙海怡.中國地方營商法治環境的優化方向及評價標準[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3).
[10]譚炳才,馬珍珍,以信用筑牢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基礎
信用云浮建設的經驗做法與啟示[J].廣東經濟,2012 (10).)
[11]朱東鐵,重信踐諾,優化營商環境[N].人民日報,20190425 (009).
[12]羅偉偉.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優化汕頭營商環境[N].汕頭日報,2018821(009))
[13]羅一帆, “稅收對優化營商環境作用的研究”課題綜述[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