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摘要:“語域(Register)”理論起源于語言學,但又隨著時代發展,在翻譯學等領域不斷完善,形成了豐富的學科內涵。而今我們將其借用于翻譯文學領域,意在通過語場(field)、語旨(tenor)、語式(mode)三個變量,對翻譯文學的性質進行進一步探討,從而為比較文學譯介學研究,提供些許參考價值。
關鍵詞:語域;翻譯文學;性質;比較文學
一、“語域”理論
“語言隨功能的變化而變化,這種由用途區分的語言變體即語域。”[1]“語域(Register)”理論最早由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提出,包含語場(發生之事)、語旨(參與者關系)、語式(交際渠道及媒體)三個變量。由于翻譯文學一直立足于譯作,進行跨文明、跨民族、跨學科的研究,當我們要探索其性質,便不可不回歸于翻譯本身。“翻譯就其本質而言是兩種語碼的轉化工作,也是跨文化交際的組成部分。翻譯過程中,譯者始終受到語篇范圍、語篇體式、語篇方式三個變量的制約。”[2]翻譯本身是一個語言轉換過程,并由于時代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翻譯產物。近些年來“語域”理論在翻譯學領域成功的指導作用,也必將使之對翻譯產物之一的翻譯文學,產生深刻影響。而翻譯文學對于“文化語境”(即譯者文明背景)和“情景語境”(即翻譯現象原因)的重點探討,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語域”理論的延伸與展現。
二、翻譯文學性質
翻譯文學,顧名思義即譯作文學。作為比較文學門下的獨立學科時,它有點類似“外國文學”和“翻譯學”的結合。但區別于前者在思想內容、文學體裁等方面的探索,也不同于后者對于語言規律和藝術等方面的著迷,“翻譯文學所關注的是語言的轉換以及這一過程的實現者——譯者所處的語言區域。”[3] 它更傾向于對譯作“語域”,即語言藝術和譯者背景的研究。
1.翻譯文學語場
語場(flied),可理解為正發生的事情。“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學派認為,語場是指正在發生的事情,包括語言活動發生的環境、正在談話的主題及參與談話者的整個活動” [5]翻譯文學的語場,即譯作文學創作。其發生環境,廣義上是從古至今不斷融合變化的多元世界,狹義上則是對該翻譯文學所牽連的兩個國家或者民族。這就使之在具備國際性的同時,又被賦予了民族性。例如要研究《浮士德》的翻譯文學,我們既可以不局限于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譯本,對法國、英國、中國等數種譯本進行對比,研究其國際意義;又可以從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不同譯本,比如《浮士德》的綠原譯本、錢春綺譯本、楊武能譯本等,探討中國翻譯文學的民族特色。由此可見,隨著“語場”的變化,翻譯文學也在國際性與民族性之間不斷轉化。
2.翻譯文學語旨
語旨(tenor),可理解為參與者之間的關系。“語旨是指參與談話者彼此間的角色關系,包括他們的社會地位及談話度、想要實施的意圖等,體現在語篇中是指語言的正式程度”[6]翻譯文學的參與者,往往以譯者和學者為主。而作為譯作“語旨”的主要展現者,譯者自然不免成為我們探索翻譯文學性質的首要焦點。一方面,學界常以譯者國別作為出發點,探索翻譯文學的民族特質:“翻譯家在翻譯外國作品時,也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觀察原作,并按下他的印記的。”[7]但又因部分譯者國別的特殊性和閱歷的豐富性,其譯作中或體現出異于其國別文明的特質,或對他國產生甚于本國文明的影響。例如美國國籍的林語堂先生,其翻譯文學在美國文壇中難覓蹤影,但在中國文壇卻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另一方面,翻譯文學中譯者的主體差異性,亦使得在進行翻譯文學創作時,基于其“語旨”意圖的不同,導致譯作展現出不同于原作的創造性色彩。例如嚴復的《天演論》廣為后世傳頌,并不由于其譯詞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而是由于其“再創造”后呈現的深刻性與獨特性。由此可見,翻譯文學充滿了復雜性和創造性。
3.翻譯文學語式
語式(mode),可理解為交際渠道和功能。“語式是指語言的交際渠道及語言所要實現的功能,包括修辭方式,如書面語體和口語體、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等”[8]翻譯文學的交流媒介,自然以正式的書面體,即文學作品為主,但其功能并不止于常規文學的審美性、教育性和認識性。可以說,翻譯文學是譯者在讀者與作者的雙重身份下“創造性叛逆”的結果。它既體現了跨文明交際的特質,又具備了顯著的靈活性。例如龐德英譯的唐詩,雖不乏違背英語文法的叛逆之句,但其對20世紀美國的新詩運動的重要影響,恰恰體現了它溝通中美文明的交際作用。此外,譯作中為使讀者更好理解,所做出的對節譯、編譯和漏譯等翻譯方式的不同選擇,也正是翻譯文學靈活性的充分體現。
三、小結
綜上所述,從“語場”角度看,翻譯文學具有國際性和民族性;從“語旨”角度看,翻譯文學具有復雜性和創造性;從“語式”角度看,翻譯文學又具有交際性和靈活性。隨著“語域”的不斷變化,翻譯文學也呈現出豐富的特性。但無論其特性如何改變,根本上都離不開“跨文明”的譯介學特質。從“語域”理論角度出發,不僅有利于翻譯文學性質的探索,更有助于融會貫通語言學、翻譯學等學科,為未來比較文學跨文明、跨民族、跨學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許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 &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1976.
[2]孫媛媛.語域理論與翻譯[J].課外閱讀·中旬刊,2011(4)
[3][7]周勵.譯介學視角下翻譯文學的性質與歸屬[J].文學與藝術,2011.第3卷.第1期.
[4]李發根,易興霞.語域理論與IELTS考試的信函寫作[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第38卷.第4期.
[5]孫志農.語域理論與翻譯[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