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汐
摘要:漢代是我國古代歷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朝代,其強盛的國力孕育出了獨特的文明,也因此催生出了相當豐富的藝術形式。而漢畫像石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意義。漢畫像石是一種漢代地下墓室、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的雕刻畫像,其本質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綜合的反映了漢代社會的歷史文化面貌。本文從歷史背景、表現形式、歷史意義等方面分析論述了漢畫像石出現的歷史原因及后世地位影響。
關鍵詞:孝;神;世俗生活;儒家
一、漢畫像石形成的歷史背景:
漢畫像石不僅僅是孤立的一塊塊石頭,而是將其放置于漢朝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對當時社會的歷史分析與闡述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只著眼于漢畫像石的表面圖像,而是以漢畫像石為載體,更加側重于發掘研究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形式都有不同的面貌,它與該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密切相關,那么就讓我們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入手,來看看畫像石所處的時代,即,它為何叫“漢”畫像石。
(一)政治方面
漢畫像石以石為地,以刀為筆即繪畫和雕刻為一體的藝術,同時它被稱為一部濃縮的漢代史,它是漢代所獨有的藝術形式,能夠反映當時和社會信息,是人們精神創造的真實寫照,它在歷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時代藝術的杰出表現形式,并與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南北朝時期的石窟、唐詩、宋詞共同構建了中華的獨特文化,它們展現了中國的氣派,展現了中國人對的豐富想象和精湛的技藝,而畫像石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么畫像石為何叫漢畫像石,這一點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秦朝商鞅變法從一眾小國中脫穎而出,加強了經濟實力,軍隊戰斗力,成為中央集權國家,到秦始皇大一統國家的建立,秦朝統一度量衡,設郡縣制,稱為始皇帝,這說明秦朝一直所崇尚的是武力,以農業、戰爭、祭祀活動為主的“秦人”主要為國家戰爭和中央集權所服務,從上至下法治森嚴的社會風氣中也不會有膾炙人口的小資生活的出現。而后,漢代的建立,在制度上漢承秦制,在文化上漢代吸收了楚國的浪漫主義風格與世俗的民間文化,這也是漢畫像石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漢畫像石的發展一方面由于“文景之治”使百姓們休養生息,過上了富足快樂的生活,國家政治上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國家政治清明,為漢代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進一步的提高,所以畫像石從這時開始走向民眾,它的藝術形式使百姓都可以欣賞,仿佛如現在都連環畫一般通俗易懂,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另一方面由于漢武帝推行絲綢之路,與匈奴和親,文化互通,相互交流,漢朝威名遠傳四方,強盛的漢代為了彰顯國力,也會將百戲刻畫在石像上,記載著國家的強盛,并且開始寄托于死后的世界,他們用繪畫和雕刻奢侈的裝飾死后的墓室,甚至死后所居住的地方比生前更加豪華,用精美的雕刻圖像介紹自己顯赫的一生與死后的希望,并且表現了永生的渴望。
(二)經濟方面
由于漢畫像石是特定時期的歷史產物,那么在這一時期的經濟必然影響著社會的發展,畫像石的出現和當時的經濟是緊密相連的,在漢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首先特別突出的是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豪強地主階層的逐漸興起從某形式上來說這種藝術形式滿足了豪強地主的某種需求,特別是到了東漢的中晚期,畫像石于西漢早期出現,但實際上漢畫像石流行興盛于東漢中晚期,在這個時期地主階級獲得了發展,特別是土地兼并現象在這個時期日益嚴重,一些地主也參與到了商業活動中兼并土地,使商人地主們開始購買土地,由于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造成了經濟的相對集中,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對畫像石有這種需求的階層,在這種階層的推動下導致畫像石墓、畫像石闕、畫像石棺、畫像石祠堂這種藝術形式開始逐漸興盛。
其次漢武帝又采取桑弘羊建議實行鹽鐵官營的財政政策,并頒布“算緡”、“告緡”令,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相對于西漢初年對鹽鐵業采取自由經營政策命名,漢武帝時,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打擊工商業者,實行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并設置行政機構具體管理,鹽鐵官營雖然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抑制商人勢力,征收商人資產稅,但也具有一定的弊端。最后漢代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并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經濟政策上向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方向傾斜,經濟實力逐漸加強。
(三)社會文化方面
漢代時期,漢武帝推崇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因該思想中含有神話王權,起到了維護王權專制的作用,所以一直被統治者所推崇,也正是在這種尊崇儒術的社會環境下,儒家思想中“孝仁為本”為人們所尊崇,儒家孝悌這種思想在古代乃至當代都影響極其深遠,是我國中華傳統的優良美德。而這正好體現在墓葬當中是最能體現一個人孝心的地方,特別是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上也被運用到其他方面,比如在當時的朝代官家選拔賢臣,升官用人中有一種察舉制度,這種察舉制度為非常重要的考察標準,那就是要看考察對象是否具有孝心,行為是否符合孝行,所以為了迎合這種考察的標準,很多人就在父母或者親人去世的時候大張旗鼓,大操大辦,以借此顯示自己對親人的孝心孝行,來博得朝廷的贊賞,在地方上,漢朝的舉孝廉這種自下向上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只要孝行出名就可以由官吏舉薦而當官,攀比思想越來越嚴重,也造成的厚葬的盛行,所以在墓室中他們便花費巨額聘請優秀的工匠來制作畫像石,成為他們標榜孝心孝行的形式,更有人違背了孝的本性而“生不及養,死則厚葬”,也就是說,在父母親人還健在的時候不需要盡孝心,但是當父母親人死后就一定要厚葬,其目的就是博得孝順的名義,這和皇帝對太后等斌天后追加名銜是一樣的道理,那么普通的官僚也用此種辦法引起朝廷的注意彰顯自己的孝心,就連當時一些不太富裕的商人也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對父母親人進行厚葬,他們都是為了博得孝名,由此在親屬死后為追求厚葬的形式,除了大量隨葬品以外聘請工人雕刻畫像也是厚葬的表現方式,所以這種儒家思想在社會上的主導地位是催生畫像石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
二、漢畫像石的表現內容
漢畫像石承載著當時人們的需求、娛樂和對心中神明的信奉,它用現實主義的記事手法描繪著漢代歷史中的各各方面,滲透著歷史文化中的積淀和社會的發展軌跡,形成了漢代社會的一種直觀縮影。并且人們將它用作是體現自己身份的一種象征,表現了對未來,對生命的樂觀和渴望,那么畫像石所表現的內容則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神話
在漢代人們將神看作是真實的存在,人們渴望長生不老,得道升仙,人們在橫無際涯中用畫像石表現了一種蕩人心魄的歷史巨大震撼力,即人們將死亡并沒有看作是一種凄慘和悲切,而反倒將死亡看作是對未來和生命的樂觀渴望,在漢代人們將神話故事中的人以人頭蛇身刻畫在畫像石中,有伏羲、女媧、白虎、朱雀、玄武、山神 、青龍等 神仙人物,在漢代儒學和經學已經非常豐富盛行了,但是還沒有達到服從藝術的程度,反而從畫像石中看到了充滿活力的原始的神話和歷史結合的人、獸、神的結合,它不在是神支配人,而是人神合一,人和動物合一,人們用神仙表達自己的精神世界,人們也用玄武 朱雀 鋪首銜環等表達吉祥的動物,用于墓室中在尋求主人在陰間的平安和順利,這些古代神話中的人,人們對神話人物的重新塑造既體現了對生命的積極熱情又提現了活潑的社會氛圍,提現了人們追求永生,追求得道成仙,又是營造死了以后安樂享樂的場所。這個時期更注重的則是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述,更加體現的是對現世生活的熱愛,表現了人對客觀世界的征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更加自信,對未來更加向往。
(二)歷史故事
畫像石中善于刻畫歷史故事,比如古代帝王 、古代圣賢 、孝子、節婦、忠義系列,又比如《蘇武和管仲》 《荊軻刺秦》等等,人們用這些故事表現自己對某種精神的向往,對忠義、孝子儒家思想的高度贊揚。《荊軻刺秦》這個故事可謂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又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又道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而對于這個故事也具有兩種說法,說法一:認為這個故事是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悲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秦王暴政民不聊生,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為燕國勇于犧牲的精神。文章也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軻的形象。說法二:戰國末年秦國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以六國國君為首的舊貴族,即奴隸主階級,雖然已經臨于末日,但他們還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軍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殺活動,來做最后的掙扎,而荊軻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這個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而畫像石中的荊軻刺秦,畫面中,左邊是荊軻,抱住荊軻的是醫館夏無且,那他為什么抱住荊軻呢,是因荊軻將匕首扔出去了么匕首深深的扎在了柱子上,而插入柱中的匕首展露出了鋒利的樣子,匕首的穗子都沒有掉下來,這表現了畫像石所描繪的瞬間,非常靈動和驚險的瞬間,而匕首扎入柱子的同時夏無且將他抱住,既表現出了此時此刻極其兇險也表現了荊軻的視死如歸,在看畫像石中的下面是一個函,函里裝的是人頭,因為荊軻要給秦王見面禮,而函上是秦王被割下去的半截衣袖,畫中秦王回頭看匕首到哪里去了,在秦王身后有一個不知所措的士兵,這個士兵也生動的表現出了好像在訴說我應不應該上前,后退也死,上前也死,那么從這畫像石中也將秦朝的嚴刑峻法體現出來了,人到最后無所厝手足的樣子,而地上的是秦舞陽,嚇的摔倒在地上蜷縮成一團,那么這和荊軻的形象形成了對比。這些歷史故事大多都是提現了儒家的“仁忠義孝節”的道德典范,道德標準,而畫像石將歷史故事刻于石上是反映了他們對歷史的認知,反映了歷史故事服務于喪葬習俗,意圖用歷史故事體現墓室主人公的勇猛無畏,對忠義敬仰的道德理想和良好美德。
(三)世俗生活
畫像石中的第三類則是表現世俗生活的場景,其中有戲車圖、 宴樂圖、戈射圖、農作圖、家居圖、長袖舞、庖廚圖、出行圖、樂隊、擊鼓圖等,用庖廚表現在廚房里日常勞作的人們,收拾家畜,有雞、鴨、魚、牛肉還有剝好皮的兔子,打水煮飯的百姓,表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生活物質的富足。用宴飲圖表現了人們宴請賓客好友的生活氣息,用車騎出行圖表現社會階級地位,車騎在漢代中是常見的題材,主要因為漢代時期,以騎馬射箭戰勝匈奴,所以騎馬成為當時貴族社會的風尚,用氣勢磅礴的馬群表達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每個人因為地位等級的不同所騎的馬車也不同,幾兩馬車也不同,而在畫像石中工匠用奔騰的駿馬,騎馬者的緊張,出行者的雍容華貴表達了當下的社會階層。
江蘇省睢寧雙溝鎮出土的《牛耕圖》,此圖反映漢代勞動場景和農經文明,表現在這時期的農業發現狀況,所以通過畫像石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漢代人們的社會生活,了解當下農業,經濟的發展情況,畫像石帶給我們非常大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
總結
綜上所述,縱觀對兩漢時期對漢畫像石的粗略研究,漢畫像石所雕刻的各種世俗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都是附著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都與國家的發展軌跡,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無法分開,因此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每個時代的獨特文化都是該時代的真實寫照,所以就政治上來說,國家政治上輕徭薄賦,文景之治,絲綢之路使國家政治清明, 就經濟上來說,土地私有制、鹽鐵官營的財政政策帶來了兩漢時期經濟上的發展,使人們物質生活變得富足。從意識形態上來講,這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人們所尊崇的主流思想,孝悌成為自統治者到平民百姓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社會上,他們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畫像藝術品,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使中國美術開始了翻天辟地的新篇章,但同時,由于畫像石這種厚葬的形式在整個過程中都過度的消耗人們對“孝”的形式感,過分的肯定了厚葬的價值,所以導致在之后一段時間里個人私欲膨脹,人們過度的注重死后物質上的享受,社會厚葬風氣奢靡,在這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總之,人們所創造的文化和藝術是永恒的,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藝術和代表,都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但同時每個時代也會對藝術作品有所共鳴,生生不息,延綿不止,對于漢畫像石的各種雕刻的突出成就,對于漢畫像石所反映當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農業的社會面貌,都是現如今我們研究漢代社會面貌的重要依舊,我們通過畫像石更加明確的直觀的了解到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漢代畫像石這種時代藝術品都是值得我們當代學人以此為楷模的,鼓舞著我們在繼承古代先哲優秀思想的基礎上,致力于讓“往圣絕學”可以古樹開新花、舊瓶裝新酒,在新時代的挑戰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開辟新的學術道路而努力,我們要在繼承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發展人類的創造,使國家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