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彩麗
摘要: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象的失蹤》可以說是短篇中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村上春樹通過小說中“象”的多重隱喻,只有學會思考,保持個體的獨立性,才能收獲精神的自由,在混亂不堪的世界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追求內心那種虛無美好的東西從而擺脫貪婪和嫉妒,不與大自然發生沖突,并且對生活有新的目標、新的追求。
關鍵詞:《象的失蹤》;村上春樹;隱喻
1985年,村上春樹在“文學界”發表了《象的失蹤》。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只大象某天莫名失蹤的離奇故事,在村上的短篇小說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學界對于該作品的研究卻相對滯后,研究成果寥寥無幾。村上春樹在《象的失蹤》中通過“象”的多重隱喻,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為人類提供了生活方式的選擇,讓讀者看到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下,明白人生的“舵”掌握在誰的手中,度過怎樣的人生。
《象的失蹤》講述了一座因經營困難而倒閉的動物園,其余動物都被其他動物園收養,唯有一頭年邁的大象由于年邁而無法找到主顧。動物園、房地產商、鎮政府三方一起協商,達成了關于老年大象處置的協議。當鎮長簽署了協議而即將領養大象之時,以議會的在野黨為中心發起了反對運動。鎮長對此做出了回答。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鎮上決定收養大象,舉行了象舍的落成儀式。大象的右后腳上戴著堅固的重型鐵環。從環上延伸出約十米長的粗鏈,其前端牢牢地固定在水泥墩上。飼養大象的是一個瘦小的老人。飼養員住在緊挨象舍的預制板小屋里,形影不離地照料大象。總之就是這樣平安無事地度過了一年。此后大象突然失蹤了。大象消失后,“我”分析大象不可能消失的原因。第一個問題是象腳上套的鐵環。第二個問題是出逃的途徑。第三個問題是象的足跡。但是,“我”不樂意同警察發生關系,而且我不認為警察會相信“我”提供的情報,所以“我”選擇了沉默。警察和鎮政府在大象消失后,警察全力尋找,鎮長召開記者招待會。警察之后的搜索持續了幾天,但終究沒有找到大象,當局也沒有找到任何線索。尋找大象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小說的整體結構很有特點,首先借助報紙的新聞報道,對動物園里大象失蹤一事展開報道。將大象的足跡、逃跑路線等可能性一一限定,并以此推動讀者的思考,最終將讀者的思維帶入象只能是消失了這一境地。“大象性格溫和,表情溫和,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富有團隊精神。也可以說是和平、寬容、隱忍的象征”。大象代表美麗、溫暖、永恒的世界,象征著人類的精神家園。大象的消失,意味著美麗的世界和人類的精神家園的消失。
(1)寂寞的存在
村上春樹所寫的人和動物都生活在與世間隔絕的孤獨狀態,從身份上來說是孤獨的。比如文中的“象”、“養大象的老人”,因為大象上了年紀身體很虛弱,所以和之前的伙伴分開,養大象的老人也是一個人和大象一起生活。大象沒有孩子的延續,只有一個人。如果不能像某種文化那樣傳承某種精神,就會漸漸變小、消失。
(2)人類美好的精神的家園
在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世界極為豐富,但精神世界卻日益匱乏、貧弱。象的溫和和善良正是這個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失去的部分。村上春樹在《且聽風吟》中將大象和“解脫的自己”結合起來,在《象的失蹤》中“大象這種動物有著某種能勾起我心弦的東西。在物質充足的時代或某種意義上的任何時代里,真正能使人解脫的真正能勾起人心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物質只能滿足欲望,不能滿足靈魂。只靠精神和信仰就能滿足靈魂和心靈的虛無而真實的存在。《象的失蹤》有重要的暗示,可以證明大象的象征意義。在討論是否收留大象時,在野黨提出與其說是養了大象,不如說是應該在下水道的整備和消防車的購買等物質問題上花費經費。但是,最終討論的結果比起那些物質措施,大象更容易感情用事地被人們所接受。大象能給人們精神上的快樂和滿足。也就是說,與物質相對,大象代表著精神。
(3)現實世界欲望的集合體
“大象被本鎮(即我居住的鎮)領來飼養也是因為它的年紀大了。”“無論哪個動物園都已經擁有足夠數量的大象,沒一處動物園好事并充裕到足以接收一頭似乎馬上就心臟病發作死去的舉步維艱的大象的程度。”為什么要從動物園領回這種沒有人氣的大象呢?因為它還有一點利用價值。如果借用鎮長陳述的理由,利益都是從金錢方面考慮的。 “象的失蹤”這一事件把人性的貪婪演繹的淋漓盡致。人類只是從自己的欲望出發,想要保護某些東西,最可怕的欲望不是來自外部的,而是來自人類的內心。
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下,人們失去了自己所具有的實際意義。現代都市中的人,身心都是孤獨的,無可奈何的,痛苦的。任由命運的擺布,做再多的掙扎也無濟于事。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沿著社會早已安排好的軌道前進。“我”沒想到即使偏離軌道也能前進。急功近利的社會使人們的內心極度貧乏,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人們變成為利益關系的囚徒。小說里的象因為上了年紀,身材高大,行動遲緩,不適合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不適合社會的東西當然不能存在于社會。所以,大象和社會無法對抗,只能消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村上春樹通過“象”的多重隱喻,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下為人們提供不同的生存方式。我們追求內心那種虛無美好的東西,擺脫貪婪和嫉妒,不與大自然發生沖突,并且對生活有新的目標、新的追求。人的存在具有真正的意義,在精神上不再是欲望社會的奴隸,而是實現內心與外在的真正統一。謀求社會文明發展和進步的終極目標是建立誠實和諧的社會關系。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困惑孤獨并存,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去尋找“真正的自我”。同時,人們在經歷人生的生老病死和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成長。做出自己人生的選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尋找自己心中的安寧,成為偏離時代的存在。在混亂不堪的世界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 村上春樹.再襲面包店[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2]王向遠.日本后現代主義文學與村上春樹[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5):68-73,91.
[3]于凌云.《象的失蹤》中村上春樹的自療[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71-74.
基金項目:
2019年渭南師范學院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號:2019xk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