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
摘要:一切世界存在的事物都是具有個性與共性的,事物的共性一般是指不同方面、角度,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事物的個性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其他事物不具備的性質。在哲學中,個性與共性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任何事物都是通過其共性表現其個性的。當然,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也有其個性與共性,也正是因為如此,藝術的各個門類才能融合統一。
關鍵詞:藝術;個性;共性
一、藝術的“個性”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藝術是具有個性與共性的。藝術的個性從哲學角度解釋,是藝術各個門類自身所具有的其他事物不具備的特點。如美術與音樂,雖統稱為藝術,但是其各自的歷史發展、藝術手段、自身特點是完全不同的。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美術一詞最早是由書法發展而來的,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美術現在又包括了諸多分類,比如繪畫、書法、雕塑等等。而音樂最早是由我國的詩歌發展而來的,從最開始的由有詩而作樂,逐漸發展成為現在有由樂而填詞的變化,音樂也吸收、融合了西方文化,形成了現在的音樂藝術。從藝術的手段來看,音樂是通過借助樂器和人聲,通過有組織的發聲或有組織的不發聲,從而形成不同旋律。而美術則是借助筆和空間來表現特定的事物,通過美術自身講究點、線、面的排列組合,形成自身的藝術美。從藝術的自身特點來看,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它更多的是通過人的視覺來感受美術所給人展現的空間感。而音樂則不同,它是一種時間藝術,通過音樂的律動,由不同樂器進行演奏,通過人的聽覺來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音質與節奏的變化,去帶動個人情感,產生美的聯想。
戲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它既包含了音樂元素,也融入了舞蹈元素,同時還借助造型藝術作為道具。雖然這三樣不同的藝術形式同時躋身于戲劇中,但每一種藝術元素所表現得內容是不同的,或者說音樂劇、舞蹈劇與戲劇在表現時,也是有著其各自的“個性”的。戲劇不同于音樂劇、舞蹈劇,其最直接特點是戲劇有著強烈的戲劇沖突、緊密的戲劇情節和復雜的人物關系,雖然舞劇和音樂劇看似也包含了這些戲劇元素,但是其展現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音樂劇主要是通過音樂來支撐整個故事情節,由音樂的旋律、快慢來營造音樂劇的沖突,從而推動音樂高潮。而舞蹈劇則是用舞蹈來支撐整個舞蹈劇,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來表現整個故事情節。而戲劇雖然將舞蹈、美術、音樂各種元素包含其中,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表現故事情節,制造戲劇沖突,最終向觀眾表現戲劇家的戲劇思想和主題內涵的深度。
此外,藝術的“個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著藝術家與欣賞著的“個性”。從藝術的“個性”與藝術家的關系來看,藝術家通常會在藝術創作中表達個人的情感、欲望以及對生活的不滿與宣泄,這種藝術“個性”的呈現,其實也是藝術家的“個性”。例如,同樣是創作與一棵有關樹的藝術作品,美術家關注的可能是樹的造型和整體感覺,而戲劇家會聯想到跟樹有可能發生的一系列人和事,而音樂家可能看到的是樹的意象,同時會在腦中匹配與之意境相融的音樂。同樣地,藝術的“個性”,又不得不從藝術與欣賞者的關系來看,由于欣賞者的審美能力、感受事物的能力以及理解藝術的能力不同,會造成不同欣賞者對同一藝術不同“個性”的理解。1000個讀者看《哈姆雷特》,就會出現1000個不同的解讀。這是因為讀者在讀《哈姆雷特》時,賦予了個人的情感和生活經歷,并按照自己的審美能力作出批評。這種批評,其實也賦予了藝術的“個性”。
二、藝術的“共性”
藝術的共性,從哲學角度來解釋是指藝術不同門類中所共有的東西,也正是通過這種共性來體現各自的個性。藝術的“共性”,可以從藝術的定義、起源以及功能上來解讀。
從藝術的定義來看,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模仿,但藝術卻高于生活。不論是哪一種藝術形式,其最初的靈感于傳作都是從生活中來,是通過藝術家的想象與創造才形成了現在的藝術。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藝術雖然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但經歷代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的種種探索,關于藝術的起源有六種說法。第一,藝術起源于“模仿”,是對人類生活的一種再現與模仿;第二,藝術起源于“游戲”,藝術最早的出現是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是人用剩余精力去做一些滿足個人精神需求的事情;第三,藝術起源于“表現”,這種表現是強調表現自我,只有表現自我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第四,藝術起源于“巫術”,藝術與最早的原始歌舞、巫術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五,藝術起源于“勞動”,勞動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本質,也正是在勞動中,人們交流情感,創造藝術;第六,藝術起源于多種決定論,這種說法是最為科學的,客觀的證實了藝術的起源是由多個元素決定的。從藝術的起源中,就能發現,藝術的“共性”,在某種程度上是由藝術的起源所影響的。從藝術的功能來看,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更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有著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藝術通過創造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來滿足人的審美需要,集中體現出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凝聚和物化了人對現實世界的審美關系。同時,藝術具有一定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審美功能。從藝術的審美認知功能來看,通過藝術欣賞,一方面可以提升自我審美情感,另一方面可以讓人認識社會,認知歷史,感受人生。在幫助人們認識社會,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同時,解釋出生活的本質規律,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愿望等。從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來看,藝術能夠讓人在思想上受到真善美的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知上得到提高,并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藝術的審美娛樂動能來看,通過藝術欣賞,人們能夠從中得到審美需求的滿足,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從而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滿足于人們心靈的需要。因此,藝術的“共性”是藝術對人所產生的實用功能以及其對社會的價值。
三、結束語
藝術的“個性”與“共性”從哲學上來看,其實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藝術的“個性”在表現自身特點的同時又體現了藝術的“共性”,而用藝術的“共性”來概括每一種藝術形式時,又彰顯了每種藝術的“個性”。“個性”與“共性”之間是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因此,只有藝術的“個性”與“共性”完美融合,才能稱之為藝術。
參考文獻:
[1]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
[2]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