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實
摘要:在古代基層社會治理制度之中,明代以老人制度為核心展開的,在當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具有“以良民治良民”的基層自治理念。本文分別從控制層面和預防層面出發,研究當時基層社會如何解決糾紛問題。
關鍵詞:里老人制度;教民榜文;基層治理
一、控制層面——里老人理訴制度
(一)里老人理訴制度的建立
明朝發布《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間戶婚、田土、斗毆、相爭,一切小事,須要經由本里老人、里甲斷決”,由此里老人理訴制度正式建立。里老人理訴制度的建立有著多種原因:其一,是由于無訟息訟傳統思想。[1]中國古代鄉民彼此抬頭不見低頭見,遇到困難常相互幫助,注重鄉里和諧。故傾向于無訟息訟,通過調解在維護和睦關系的同時解決糾紛[2]。其二,受古代儒家思想的影響。明朝采用“明禮導民”的治理思想,利用里老人發揮調解作用,通過教化來進行基層治理。其三,從當時司法角度,百姓對地方司法失去信心,越級請訴普遍,出于節約司法資源、提高效率的考慮,朱元璋下令“命有司擇民間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理其鄉之詞訟。”[3]里老人理訴制度初步建立。
(二)里老人制度的內容
1、里老人的選任
《教民榜文》規定了里老人選任的條件:“但年五十之上,平月在鄉,有德行,有見識,眾所敬服者。”在能力層面要求老人德高望重,辦事做人公平正直,見多識廣,通曉人情世故,能被鄉里人信服。
2、里老人管理范圍
明代里老人主要管轄民事案件,早期管轄范圍涉及“戶婚、田土、斗毆、爭占、失火、竊盜等”。到《教民榜文》公布后,里老人的受理范圍進一步擴大,“今后民間除犯十惡、強盜及殺人老人不理外”其它“于老人處決斷者,聽其所以。”《教民榜文》的初心是保護鄉民利益,非有必要不必驚動官府,因此要矛盾雙方“互相含忍”,實在無法解決才赴里老人處請訴。
3、里老人裁量權的行使
里老人行使裁量權的前提為“民有事陳告,方許辦理”,即告訴才理,不訴不理。禁止老人主動行使權力介入糾紛,否則要受到處罰。限制里老人行使權力,其目的還是在于維護糾紛雙方人情關系,只有私下窮盡辦法無法解決才可向里老人尋求解決。若里老人主動介入,將二者糾紛關系公布在公眾面前,其人情關系可能破滅,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這是中國傳統的“息訟”思想在具體制度上的體現。
“民有事陳告”,里老人受理之后,里老人里甲在申明亭開會,集體進行裁決“從公部斷”。在議決過程中決定權掌握在里老人手中。這種理訟模式具備一定的民主性,與當今的合議庭相似,與古代官府一人獨斷的理訴形式相比具有進步性[4]。
二、預防層面——治國之要,教化為先
明建立之初,一切治國方略、禮儀制度都要重新創立。明太祖朱元璋確立了“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的立法思想,即通過德禮教化引民向善,故奉行“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民榜文》規定了申明亭、木鐸宣諭、鄉飲酒禮等制度來達到教化萬民的目的,并且大多由里老人引領進行。
(一)申明亭
太祖洪武五年,在全國各地基層鄉里設置申明亭,主要用作張貼榜文,申明教化。第一,申明亭具有懲惡旌善之功能。“凡境內人民有犯,書其過、名,榜于亭上”即公布本地犯有罪過者的姓名及行為,對品行不端者責罰,使人心知懼而不敢為惡。與申明亭相對有個旌善亭,旌表“天下孝子順孫、義夫節婦”。第二,申明亭是理訴之所。第三,朝廷于申明亭張貼《大誥》、《大明律》等律文,使全里人戶知曉法律、敬畏法律,維持基層社會穩定。
(二)木鐸宣諭制度
《教民榜文》規定了木鐸宣諭制度,“每里各置木鐸一個,在本里內選取年老殘疾或瞽目者讓小兒牽引,持鐸循行本里,大聲喊叫,使人聞知。月行六次。”其宣讀圣諭六言“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目的在勸人為善,毋犯刑憲[5]。兒童、鄉民平日里受圣諭六言影響,也或多或少接受圣諭六言的精神,與人為善、鄰里和睦。
(三)鄉飲酒禮
朱元璋認為“禮者,國之防范,人道之紀綱,朝廷所當先務”。為了重建禮序,朱元璋將古時的鄉飲酒禮加以改造,發揮德禮教化、維護禮序的作用。在鄉飲酒禮中按年齡長幼落座,其中有過犯之人坐于席末,聽講律、受戒諭。鄉飲酒禮主要內容包括“揚觶”“讀律”“贊禮”。通過鄉飲酒禮,民眾明禮節、曉律令、知尊卑,有過犯之人能夠反省自己并防止再犯。從而明確貴賤等級、長幼之序,形成和諧無爭的鄉里秩序。
三、明代里老人理訴制度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我國的基層社會治理淵源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對中國上千年調解方式的繼承和延續。明代的基層社會治理對我國基層社會治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其一,加強基層調解組織和制度建設。明代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模式為“群眾——里老人——政府”,“基層里老人是群眾與政府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他們在法律的引導下,將大量的社會糾紛化解于基層,維護了國家秩序的穩定。”[6]可借鑒明代將部分解紛權下放的經驗,將部分解紛權下放至基層自治組織、調解組織,緩解司法壓力,因此,有必要加強相關立法授權,完善基層調解組織建設,使之實現基層組織對案件的有效調解。
其二,推行禮法勸喻相結合的解決方式。明代的基層治理主要是通過里老人制度進行禮俗教化,以儒家傳統道德教化百姓。儒家思想一直是中華傳統的主流思想,相關道德理念對當代的中國社會也影響頗深。于是可以在我國的人民調解工作中,在不影響案件公正的前提下,加入道德教育的內容,提高調解效果。我們的基層組織也可借鑒申明亭之功能,根據相關法規,宣傳國家法律、政策,提高民眾文化、文明水平,在道德榜樣的建設中融入正確的價值觀。明代的鄉飲酒禮也可以轉化為現代的積極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潛移默化地實現道德教育,從源頭進行基層治理。
參考文獻:
[1] 張仁善. 傳統“息訟”宣教及現實啟迪[C]. 中華民族優秀法律傳統與當代中國法制建設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2014.
[2] 蘇力.法制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 【清】龍文彬《明會要》卷五十一《民政二》.
[4] 呂浩. 從《教民榜文》看明初的基層社會治理[D].海南大學,2015.
[5] 牛建強.明代國家基層社會控制體系述論[J].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15.
[6] 梁云. 明初里老解紛制度及其現代啟示[D].遼寧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