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楊
摘要:現有追訴時效是建立在有期徒刑的基礎之上,在最高刑罰只有拘役的犯罪加入刑罰體系后,這類特殊刑罰犯罪的是否應當追訴、如何與追訴時效制度進行銜接和融入,是目前實務中已經出現但并未引起重視的問題,本文將分析拘役與以有期徒刑為基礎的追訴時效的關系,提出相關解決特殊刑罰犯罪的追訴時效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特殊刑罰;追訴時效;有期徒刑;拘役
追訴時效制度是現行刑法制度的基本制度,具體指犯罪發生后,因法定期間的經過,而未追訴者,則國家對于這種犯罪的追訴權,即歸于消滅。該制度限制了國家無限追訴的權力,有助于督促司法機關積極行使職權,履行法定義務;追訴時效事實上是刑法對能夠在時效內不再實施犯罪的人的一種認可和寬恕,實現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維護社會秩序的安定。經過二十余年的實踐,刑法已經有了多次的修正,追訴時效制度卻沒有改變,由此導致特殊刑罰犯罪適用追訴時效時產生了沖突。
一、特殊刑罰犯罪的產生
刑法修正案(八)、修正案(九)中分別增加了危險駕駛罪、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罪、代替考試罪。這四個犯罪的最高刑罰均為拘役刑。刑法分則規定其他犯罪均規定了有有期徒刑刑罰的刑種和幅度。也就是說這四個犯罪從刑罰種類上看,是特殊的、與眾不同的,最高只有拘役刑罰的。因此筆者將此類最高刑罰不超過拘役刑的犯罪概括為特殊刑罰犯罪。
二、特殊刑罰犯罪與追訴時效制度的沖突
在2011年以前,我國追訴時效制度并沒有體系上的沖突,因為在此之前刑法分則中所有的犯罪均有有期徒刑刑罰種類的規定。這個看似融洽的體系在特殊刑罰犯罪增設后,就被打破了,產生了沖突。
第一,沖突的起因是拘役刑罰能否被有期徒刑刑罰涵蓋
一種觀點認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是包括了最高拘役刑罰[1]。這種觀點是將法律規定的不滿五年有期徒刑解釋為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但顯然這種解釋超出了刑法體系解釋,有違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另一種觀點認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是不能涵蓋最高拘役刑罰。
筆者支持的是第二種觀點,具體理由如下:
首先,從刑法體系的角度來看,拘役是不能被有期徒刑涵蓋的。在刑法的規定中拘役和有期徒刑是并列的主刑種類,有期徒刑并不包括拘役。法律規定的排序是依據刑罰嚴厲程度。無期徒刑與有期徒刑顯然并非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自然有期徒刑也不能包括拘役。第一種觀點解釋法律時偷換了概念,與刑法體系不相符,并且超出了刑法條文的文義解釋。
其次,從刑罰執行的角度來看,拘役與有期徒刑存在本質區別。立法規定有期徒刑和拘役刑罰并罰是不合并執行[2];拘役與有期徒刑的實際執行不同,法律規定拘役執行中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每個月可以回家一到兩天、參加勞動者還應當酌情發給適當報酬[3],有期徒刑執行則完全不同,必須是在監獄內執行,只要有勞動能力就必須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4];拘役和有期徒刑刑滿釋放的后果也不相同,曾受拘役刑罰不構成累犯,而曾受有期徒刑刑罰是一般累犯的前提條件[5];二者刑罰期限的長度是不一樣的,拘役最少1個月、最長合并執行不能超過1年;有期徒刑至少六個月,最長合并執行可以到25年[6]。
再次,從程序法的制度設計來看,拘役和有期徒刑是不同的。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逮捕的刑罰條件是“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刑事訴訟法是明確將有期徒刑和拘役、管制、罰金刑區分的。從逮捕制度的角度來看,有期徒刑顯然在強度上、懲罰的嚴重程度上都是要強于拘役的,雖然拘役也可以判處六個月,甚至在合并執行的情況下,最長可能達到一年,超過有期徒刑最低的六個月幅度,但前述規定顯示了拘役刑罰和有期徒刑刑罰在程序法意義上是存在著本質區別。
第二,沖突的具體體現
追訴時效制度是刑法總則規定的制度,應當對全部的分則犯罪適用,特殊刑罰犯罪也不能除外。對于觸犯刑法的行為,必然要被刑法所處罰。如果只是因為追訴時效制度本身的問題,就無法追訴犯罪,則顯然動搖了刑法的理論和現實基礎,嚴重削弱了刑法的權威性,影響到公民對刑法的信任和忠誠。
追訴時效的普遍使用和追訴時效法律規定沒有明確涵蓋拘役刑罰之間的沖突就造成了特殊刑罰犯罪想要追訴但是沒有具體的追訴期限,但又不能因為沒有追訴期限就對這些犯罪不進行追訴。在實務中,不同的司法機關有按照默認為五年追訴期限進行追訴的,也有因為追訴時效不明確不得不尋找其他犯罪來替代已進行追訴的。這種法律適用上的矛盾和不穩定,已經造成了刑法原則適用的不確定。
三、特殊刑罰犯罪的追訴制度的建議
最高刑罰不過六個月拘役的案件,適用五年追訴時效,是對國家公訴權的濫用,不利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也有違刑法特殊預防目的的實現。也不能簡單以“法無明文不為罪”來推卸實現國家追訴權職責。為了維護刑法適用的一致性和國家法律制度的尊嚴必須要科學適用追訴時效制度對特殊刑罰犯罪恰當地進行追訴,以實現刑法的一般預防目的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㈠實務建議
四個特殊刑罰犯罪,按照定案證據是否需要即時取得分為兩種不同的形態。對兩種不同的形態采用不同的追訴方式,第一種形態是定案證據需要即時取得、無法事后取證的犯罪,也就是醉酒型危險駕駛犯罪,第二種是其他形態的危險駕駛罪、代替考試罪、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罪。
醉酒型的危險駕駛罪無法追訴,因為醉酒的人,在沒有被現場查獲的情況下,司法機關根本不可能證明其駕駛機動車時血液中的酒精具體含量,因此本類型的危險駕駛罪沒有追訴的可能,無法追訴的。
其他形態的危險駕駛罪及另外三種特殊刑罰的犯罪的追訴時效,在法律沒有修改的情況下,出于對刑法制度體系統一性的維護和打擊犯罪以保障社會秩序和公正的需要,目前還是按照現行追訴時效制度規定的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五年追訴期限來進行追訴,在追訴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行為人在犯罪時的社會危險性及犯罪后的不同表現來分別使用不起訴、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其他的刑事政策來實現人權保障的目標。
㈡立法建議。
建議增加“徒刑以下”刑罰的追訴期限,或者按照自由刑的種類規定追訴時效,按照判處拘役刑罰犯罪建議追訴時效為1年,與追訴時效制度規定相配套和銜接,最高刑為三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為五年,拘役的最高量刑為6個月,因此1年的追訴期限與之相當。
參考文獻:
[1]郭世杰:危險駕駛罪與追訴時效制度:鑿枘不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有學者認為,刑法第八十七條第一項的規定是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拘役、管制和罰金及其任意組合形式均符合 “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要求,因此,完全可以適用該項規定,對追逐競駛行為且情節惡劣的行為與醉酒駕駛行為都可以而且應當實行五年的刑事追訴期間。
[2]第六十九條第二款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的,執行有期徒刑。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執行完畢后,管制仍須執行。
[3]第四十三條【拘役的執行】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在執行期間,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
[4]第四十六條【有期徒刑與無期徒刑的執行】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
[5]第六十五條【一般累犯】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和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除外。
[6]第四十二條【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為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第四十五條【有期徒刑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條、第六十九條規定外,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第六十九條【判決宣告前一人犯數罪的并罰】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