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亞
摘要:2019年10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修訂草案增加“網絡保護”專章,其中增加了鼓勵支持有益信息,防范有關網絡不良信息、落實主體保護責任等內容以力圖實現未成年人在網絡世界之中的權益收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筆者十分贊同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之中添加網絡內容保護制度,但如果不進一步細化互聯網內容標準,厘清各方主體責任,落實監管措施,容易造成該制度在適用上的難以落實,不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實現該制度的立法目的。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未成年人網絡內容保護制度的細化以及完善進行探討。
關鍵詞: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完善
一、背景介紹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網絡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互聯網在為人們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時,也不斷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理念。尤其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來說影響更為深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于2019年6月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10歲以下網民占比4.0%,10歲至19歲網民占比16.9%。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聯網認識世界的同時,未成年人在互聯網世界中沉迷手機游戲、直播、短視頻app、接收色情、暴力信息等現象經常可以看到。據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于2019年3月聯合發布的《2018年未成年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7月,我國未成年人的普及率已經達到93.7%。由此可見,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內容監管、防范網絡安全風險,堵疏結合,避免未成年人遭受不適當網絡信息的困擾,加強未成年人互聯網保護迫在眉睫。
二、我國未成年人網絡內容保護制度存在的不足
1.內容界定標準不夠明確
《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一部全面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專門法律,應當起到其在網絡內部保護領域的引領作用。但從《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來看,第五十九條從正面規定了國家鼓勵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創作、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和使用。第六十二條是從兩個層次來制約有可能對青少年造成不利影響的內容,一是強調禁止利用網絡發布有關不法信息,二是要求對于有可能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的信息應當進行提示。這些條文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規定關于未成年人網絡相關的內容。但是縱觀這這些規定都是宏觀角度對于相關內容進行規定,但是究竟怎樣判斷、評估對于未成年人的適合程度并沒有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這是否會造成實踐之中適用上的困難筆者表示疑問。未成年人由于經常在互聯網上接觸到不適合該年齡段的內容,就易受其影響,甚至模仿該行為,如果不能制定出一個較為明確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相關的部門、網絡服務提供者等就不能對網絡之中的相關信息內容進行界定,相關信息就處于灰色地帶,也就無法給未成年人創造出一個適合的網絡空間。
2.主體責任范圍劃分模糊不清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通過多個條文確定未成年人網絡內容保護的責任主體,在集成原有的四個保護的基礎上,增加政府保護和網絡保護,以期能夠更加周延的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尤其是網絡領域之中列出多個主體,規定其責任,如修訂草案第六十條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以及智能終端產品制造者和銷售者,應當依法旅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義務。該條款將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等主體規定為具有保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義務的主體,但該條規定過于原則,缺少相應的責任范圍、適用方法、相應責任等內容,究竟這些義務主體的責任范圍是什么?怎樣才算并未履行該義務?違反該義務的后果是什么,這些問題都使得該條款在實際操作之中較為困難。再如修訂草案第八十三條、八十四條規定了政府部門之中,由各級人民政府知道未成年人網絡相關工作、教育、衛生健康等部門對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進行教育和干預,由國家網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信息的判斷標準,但對相關內容的監管責任卻沒有明確、這實際也很可能會造成即使制定出相應標準,仍然存在監管缺位的尷尬局面。
3.未成年人識別機制欠缺
無論是對未成年人進行網絡內容領域的保護,還是落實相關主體責任,其前置條件就是識別出當前上網者為未成年人,這樣才能在未成年人將要接觸到不適合該年齡段的內容時,限制其瀏覽該內容或者在家長的陪同下才能瀏覽該內容。在網絡游戲領域,早在2007年就由中央文明辦、教育部等機構聯合發布了對未成年人在網絡游戲之中實施防沉迷系統的通知,其中對未成年的身份進行識別就是實行防沉迷系統的重要配套工作。因此目前可以看到市面絕大部分網絡游戲都適配了防沉迷系統,但是從層出不窮的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甚至使用父母賬戶進行充值的事件來看,由于未成年人識別系統的不足使得防沉迷系統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未成年人在網絡領域之中不僅僅接觸網絡游戲,現在還會大量接觸短視頻、直播等其他多種形式的網絡內容,如果不在前置條件上對其進行識別,那么內容管理和監管也就無從談起?!段闯赡耆吮Wo法》修訂草案來看并沒有對未成年人的身份識別進行規定,作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基本法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
三、我國未成年人網絡內容保護制度完善建議
1.明確內容標準與訪問權限
未成年人網絡內容保護首先要先從制度層面入手,建立內容標準和分級制度,使每個年齡段的未成年人能夠接觸到適合該年齡段的內容。而對于不符合其年齡段的內容禁止其訪問或者在家長的陪同下才能夠訪問。而內容標準的制定并非僅僅依靠“暴力”“色情”等抽象詞語就能夠界定清楚的,而是應當精細化處理。首先應當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次制定不同的標準,將未成年人以年齡為標準劃分為不同層次,只有針對不同層次的未成年人制定適合他們標準,才既讓未成年人通過互聯網了解世界又能夠實現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目的。其次在內容標準上應當適用于以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應用、游戲、視頻、文字、圖像等各種形式。另外該標準的制定應當廣泛征求各界的意見,特別是家長、互聯網運營商、內容服務提供商、專家學者等群體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夠制定出符合社會實際的,能夠為各方所運用的標準。再有就是對于標準本身應當精細化界定,特別是用于等級界定的關鍵詞含義應該明確且清晰、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明確的標準制定出來才能為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政府等主體提供法律上的判斷標準,進而才能夠對內容進行分級處理。
再有就是當互聯網之中的內容根據制定出的標準進行分級之后,無論是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還是內容提供者在呈現相關內容時必須根據該內容在分級標準之中的定位,明確相關內容的等級。并以此為依據設定訪問訪問權限,根據訪問者的年齡,明晰該內容是否能夠為此用戶訪問,若此用戶不符合年齡的標準就不能夠訪問該內容。從而從源頭上為未成年網絡保護提供一道基礎防線,訪問權限的設定就是此防線的重要部分。精準化的權限等級設定既能夠滿足未成年需要利用互聯網了解世界的功能實現,也能夠使得未成年不能夠瀏覽不適合未成年人瀏覽的內容,從而達到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
2.構筑主體責任范圍明晰的保護體系
未成年互聯網內容保護需要堅持共建設、共治理的原則,厘清主體責任范圍,構建以相關制度標準為準繩、行業自律與社會協同為主體、家長參與、政府監管為兜底屏障的保護體系。互聯網行業是網絡內容的主要責任者,因此互聯網行業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實際上《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中將互聯網行業劃分為行業組織、內容生產者、平臺服務提供者,要想讓其在未成年人互聯網內容保護中發揮作用,應該根據其在互聯網之中的分工擔負起不同的責任。首先是行業組織應當積極參與內容分級標準的制定,通過行業大數據分析、專業評估等方式為相關標準的制定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內容生產者在制作內容時應當根據內容標準正確貼上標簽為相關內容的分級提供方便并接受相關監督。平臺服務提供者應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相應內容進行篩選和過濾,對于內容生產者所提供的內容以及標簽進行自我審查,及時處理。此外行業自律組織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行業自治組織作為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應當牽頭并聯合行業內的企業制定出行業自律標準,為行業內部提供一個切實有效的行業標準,而且該行業的標準應當嚴格于國家標準,并采取多種手段促進行業組織成員遵守該行業自治規范。為了該標準的履行行業自律應當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設定懲處措施。例如我國食品行業協會就通過設定標準,若組織成員違反要接受警告、通報批評等的懲戒以達到維護行業自治規范的目的?;ヂ摼W行業本身應當擔負起其自身的責任,因此無論是行業自律組織還是企業本身都應當利用本身的主體優勢,設定出符合行業發展以及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規則,這是青少年進行網絡保護的基礎所在。
此外,學校和家長也應當擔負其責任,家長和學校是未成年人接觸時間最長的主體,家長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重視未成年人的互聯網的保護,正確引導未成年人使用、瀏覽互聯網。尤其是未成年在學校時,而學校應當加強相關方面的教育,為未成年樹立正確的理念,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互聯網。因此,雖然現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將學校等主體作為未成年人保護的責任主體之一,但應當明晰各個主體的責任,才能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
另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律以及行政法規之中都存在著保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的內容。由于現有的法律體系賦予了教育、文化、衛生、公安等部門監管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權力,但其執法范圍實際上存在交叉重疊和缺位現象,各個部門都有相關的執法權使得在實踐之中易出現“踢皮球”等現象的發生。尤其是行政機關作為執法部門應當權責明晰,執法機關作為兜底保障應當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以便于執法和受理對相關信息的舉報。因此,在修訂草案之中應當落實不同部門的權力和責任,明確程序和申訴渠道,從而為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提供堅強保障。
3.建立未成年人網絡識別機制
在明確內容標準和落實主體責任之后,只有建立未成年人的識別機制才能讓未成年網絡保護系統真正的有效運作起來。因為互聯網面向的是不特定的主體,如果不經篩選未成年往往會接觸到一些不適合其年齡的內容,實際生活之中常用未成年人接觸并模仿互聯網之中的暴力內容,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造成的較大影響,并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實際上在網絡游戲領域未成年人實名認證系統已經存在,2018年騰訊公司制作的王者榮耀游戲甚至還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辨別未成年人。而早在2017年國務院法制辦就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中的第二十二條就規定“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以下稱“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應當要求網絡游戲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進行注冊,有效識別未成年人用戶,并妥善保存用戶注冊信息。”遺憾的是,該條例至今還未頒布施行。
隨著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接觸網絡的范圍不僅僅停留在網絡游戲上,視頻網站、直播網站等平臺也有大量的未成年人用戶,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基本法,在其網絡保護部分應當對未成年人識別做出規定,明確對于未成年識別的方式以及隱私保護,要求互聯網平臺服務提供者等主體應當首先進行用戶識別,嚴格設定內容訪問權限,從而給予未成年人用戶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空間。
四、小結
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認識世界已經成為主要方式之一,網民的低齡化趨勢已經十分的明顯,而由于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使得辨別能力較弱的未成年人容易接觸到這些與其年齡不適合的內容,這并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修改之際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為未成年人創造一個適合其成長的網絡環境,這也是《未成人保護法》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張莉,黃雯莉.論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權益的法律保護[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19-26.
[2]周學峰.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制度的域外經驗與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4):1-10.
[3]陳慧.未成年人網絡空間的法治化保護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03):17-26.
[4]張若琳.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制度建設域外經驗及借鑒[J].信息安全研究,2017,3(12):1068-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