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逐漸密切,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選擇到中國留學。外國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而留學生對中國的印象如何,需要留學生現身說法,所以要及時調查他們的中國印象。經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在校留學生對中國整體形象普遍做出了正向評價;除此之外,在校留學生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等的認可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為進一步提升和傳播中國形象,不僅需要完善針對外國人政策與措施的實施和推廣,還需要對中國市民的生活行為和文明形象做出一定的規范,同時,加強在留學生管理方面的人才意識與國際化意識,尤其要注重頂層政策的設計以留住外國留學生中的高質量人才,培養他們對中國地方特色文化影響力的傳播。
關鍵詞:中國形象;在華留學生;調查發現
一、選題背景
2014年12月13日召開的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要“統籌謀劃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 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可見, 我國已經確立了“來華留學和出國留學并重”的留學工作新思路。近年來,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深,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 中外交流日益增多, 我國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國際化, 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留學。同我國絕大多數高校一樣,上海高校對來華留學生的管理, 也主要以“保姆式”、“封閉式”、“隔離式”等模式為主, 對留學生處處給予特殊的待遇, 似有一種將他們奉為貴賓之感。這種良好服務模式,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來華留學生背井離鄉的思鄉之情, 但是, 處處給予的特殊待遇,也往往使一部分留學生產生一種自我高人一等的情緒,甚至在享受高校給予優厚待遇的同時,還時不時出現一些詆毀我國的錯誤言論,因此,在高校來華留學生規模越來越大的同時,很有必要關注這些來華留學生的思想狀況,尤其是關注他們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評價情況,這事關高校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導,甚至事關高校留華政策的調整與改革。基于此,本文通過對上海海洋大學在校留學生中國印象的調查,來探究在校留學生對中國的印象。
二、調研方法
1、調查對象的抽樣
本次調查以上海海洋大學全體在校留學生為總體,采用非概率抽樣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具體做法如下:通過偶遇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的方法,在學校里調查了50名留學生,這50名留學生構成了本次調研的樣本,其中包括25名男生,25名女生參與問卷調查,年齡主要集中在20-30歲之間,學歷背景以在讀碩士學位居多,國籍包括美國、法國、韓國日本、塞內加爾、尼伯利亞、烏茲別克斯坦等。
2、資料收集與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法收集資料,問卷由42個問題組成,主要了解在校留學生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評價情況,掌握在校留學生關于中國形象的基本狀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對留學生形成中國印象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如考察國別、性別、個人生活經歷、交往圈子等因素對其印象形成所帶來的影響。調查中調查對象的選擇,以及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均由上海海洋大學社會工作專業3名學生實施和完成。所有問卷均是當場填寫,當場回收。實際發放問卷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3、資料整理與分析? tongkjifxi統計分析
全部問卷資料由調查員核實檢查之后進行編碼,輸入計算機。分析的類型主要為單變量的描述統計和雙變量的交叉分析統計。
三、調研發現
本調查將中國印象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等五個方面。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1、經濟方面
調查結果中留學生對中國經濟的評價普遍較高。有超過9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比較迅速, 僅有13%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經濟不繁榮,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中國的商業十分繁榮,尤其是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很發達,突出表現為線上購物和手機支付帶來的便利,留學生們表示這種線上交易解決了自己生活中的很多麻煩。超過7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物價水平一般,并表示中國的物價水平在他們的接受范圍內。其中有部分留學生表示將來希望與中國人進行商業往來,認為在中國充滿著無限可能。同時調查結果通過分析顯示他們中前往過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的留學生大部分都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很大,這部分留學生大都表示不太認同這種巨大的貧富差異。
2、政治方面
調查結果中留學生對中國政治的評價普遍較為負面。有6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政府的辦事效率較低,僅有2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政治較為民主,訪談中反映出留學生對于中央集權制理解不夠或者理解出現嚴重偏差。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對于中國政治方面評價較低的留學生他們的中國印象的來源主要是通過其所在國家的媒體報道,這種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對中國印象的標簽也局限了留學生對中國更深刻的了解。
3、文化方面
調查結果中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評價普遍較為正向。根據數據得出,有超過60%的留學生參觀過的中國景點數量在6個以上,在參觀的景點中長城出現的比率最大,體現了長城在中國景點中的代表性很高。有92%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飲食種類多,其中大部分留學生表示很喜歡中國的美食,并愿意向自己的朋友推薦中國的美食。有超過8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電影類型多、音樂類型多。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中,“孔子”出現比率較高,大部分留學生表示希望能加入孔子學院或孔子學堂,了解并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這體現了孔子學院與孔子學堂已經成為了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平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繁榮的景象,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走向世界,這種種數據也是在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肯定。
4、生態環境方面
調查結果中留學生對中國生態環境的評價較為良好,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前我國在環境方面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了許多環境問題,但是現如今,我國大力治理污染問題,中國的環境也在逐漸變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3%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城市綠化情況較好,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中國的氣候污染程度較低。但有超過6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噪音污染比較嚴重,超過7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水污染較為嚴重,有些留學生表示自己只喝日本品牌的礦泉水,對中國品牌的飲品很不放心,這是現如今中國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值得管理人員考慮和解決的。
5、社會生活方面
調查結果中留學生對中國社會生活的評價中對公共交通、科技發展、醫療、娛樂等方面的評價較高,對中國居民形象評價較低。當今中國發展較為迅速,尤其公共交通發展較為迅速。83%的留學生認為中國公共場所國際化標識內容比較清晰,92%的留學生認為公共交通十分方便,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時,超過9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公共交通舒適程度高。中國的高鐵、共享單車等也刷新了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交通較為便利,方便了國人的生活。有70%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醫療技術較發達,超過一半的留學生認為中國的醫療服務較完善與舒適,但80%的留學生表示中國的醫療服務便利程度較低,具體情況表現為去醫院看病需要等待較長時間。有70%的留學生認為在中國的娛樂種類比較多樣,娛樂設施較完善,大部分被調查者們表示比較喜歡前往中國的娛樂場所游玩。但調查中發現對于中國居民的評價還有待提高。留學生認為中國人比較禮貌、聰明和勇敢,但卻十分冷淡。對市民形象的負面印象主要集中在英語交流能力缺乏與一些思想保守的市民對留學生特別是黑人留學生存在種族偏見以及缺失公共精神,認為中國人在公共場所的素質較低,具體表現為在公共場所高聲喧嘩、插隊等不良行為。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通過此次調查研究,了解到了留學生作為外部“他者”群體, 對中國形象的整體認知總得來說比較好。但是, 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 正如調查中一些留學生所表示的,在某些方面,比如城市噪音、市民友好程度、語言交流等仍存在短板。因此, 需要充分認識到在華留學生對于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提高中國的國際知名度、認可度等方面所可能發揮的巨大潛力, 政府要及時制定相應的政策進行積極引導,對于問卷暴露的問題要及時解決,為外國留學生創造良好的中國印象。讓在華留學生成為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對外良好形象建設的主力。
2、建議
(一) 強化對現有政策和宣傳措施的實施及推廣
學校可以通過各種宣傳活動, 特別是要在30歲以下青年留學生群體中進一步加強宣傳中國的良好形象。另外, 加大對現有宣傳素材的推廣力度, 讓更多的留學生能更直觀認識到中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以提升他們對中國的整體認知, 改善與提高他們對中國形象的評價。每一位留學生都是“天然”的中外文化使者, 能夠直接作為中國良好形象的對外傳播者。
(二) 培養留學生對中國各個地方特色文化的影響力傳播
學校可以在校內舉辦各種關于本地地區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比如在上海的高校可以舉辦上海傳統美食活動、上海歷史文化交流活動等,并且使留學生能夠切身體驗或者感受到中國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 盡可能為其學成歸國后對中國特色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便利。
(三)增進留學生與本校中國學生的交流
學校可以設立相關組織,專門組織與管理留學生與本校中國學生的互動交流。一來,促進了跨文化的交流,在知識的碰撞中不斷開闊學生們的視野,而且也有利于中國學生對國外語言的學習。二來,緩解了留學生的孤獨感,讓他們在異國也能交到好友,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四)尊重外來文化,求同存異
校方可以在特殊節日之時為留學生開展有異域風格的慶祝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對他們民族文化的尊重,這樣有利于提升留學生對中國學校的認同以及緩解他們的思鄉之情。
(五)注重留學生中文學習上的需求,加大對于留學生中文語言能力的培養
留學生由于受到語言的限制,很可能對文化適應和生活交流方面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可以開設多層次的漢語言學習課程,并鼓勵發展針對留學生語言學習的培訓機構,借助各方力量來幫助留學生對漢語的融會貫通,從而使留學生適應在中國的學習與生活。
參考文獻:
[1]劉玉杰. 在華留學生對中國的國家印象調查研究——以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留學生為例[J].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18, 31(06):69-73.
[2]劉衛玲, Daniel, Pell. 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英[J]. 教育教學論壇, 2019(26):222-224.
[3]語強化課程學習的調查及思考凌丹玥, 嚴玉茹. 留學生就醫滿意度的調查與分析[J].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9, 5(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