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娛
摘要: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提出了他的物化概念: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呈現為一種物的屬性,因而獲得一種“幽靈般的對象性”和可計算性。物化在社會中的發展會導致人的抽象化,勞動時間的空間化,主體的客體化以及人的原子化。而當物化在全社會普遍化后則又會帶來物化意識的產生。
關鍵詞:物化;合理化;物化意識
一、物化概念
首先,人的勞動成為商品。盧卡奇提到,在商品經濟確立之后,必然要把一切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要素納入商品交換的范圍之內,“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1】,也就是一個普遍有用性體系。而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被計算出來,具有物的有用性。勞工的生命凝固成商品實體,進行交換。無論你是醫生、律師,還是工人、農民,你們雖然呈現出在質上根本不同的勞動結果,但是從有用性的物化角度看,你們都是具有價值形式的相同性的商品,參與到商品交換。
其次,在商品經濟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日漸商品化。而且不是人通過勞動來支配物,而是恰恰相反,個人是受到物的統治和支配。一個人的勞動與自身相分離,從自覺的勞動變成因外置強制力而開始的勞動。人們和他所在的世界的真是關系在意識里被顛覆了。作為世界創造者的人被理解為世界的產品,人類活動則被理解為非人過程的附帶現象。盧卡奇說:“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2】商品經濟的生產過程是事先被規定好的,是機械化的,勞工只是商品生產鏈中的一個零件,在生產過程中只是一個被動消極的成分,沒有話語權。人失去了在生產中的主體地位,淪為生產過程中被動的客體。盧卡奇也提到,由于市場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商品經濟社會的固有規律具有偶然性、隨機性與不確定性的特點。【3】這對于商品所有者、產品生產者都是難以把控的,因此他們只能機械地服從于規律的運轉。
最后,“商品拜物教”的盛行是物化的另一重要特征。商品拜物教是指在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覆蓋,從而使商品具有一種神秘的屬性,似乎它具有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神秘力量,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這種神秘性比喻為拜物教。既然被稱為教派,其影響力必定很廣:整個社會承認貨幣是衡量勞動價值的尺度,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能通過金錢來實現;拜金風氣盛行;同時人的思想簡單化、貧困化,只強調肉體上的“獲得”,而忽略精神上的“擁有”。
二、物化現象的規定性及其結果
(一)人的抽象化
商品形式的普遍性是一個立體結構。從客體的角度來看,在質上根本不同的各種各樣的人類勞動的產品在這個時候被歸結為具有形式上相同性的商品。這是由抽象勞動主宰現實生產過程導致的結果。實際發生著的勞動生產過程已然是抽象的,已然具有形式上的相同性。
在勞動對象的層次上,勞動對象被無止境地分解。在這個分解過程中,勞動對象之間原本具有的根本的質的差異性早就不存在了。每一個勞動對象都被分割成沒有獨立性的一個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沒有質的差異性,因此,保證了它們在形式上的相同性。這是勞動對象的專門化。也正是由于它們形式相同,才能使那些在本質內容上有差異的不同勞動對象有了交換的可能。
盧卡奇提到,在對象的層次上表達出來的特征內在地關聯著在我們這個方面所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一旦勞動對象能被分解為完全相似或者說是完全相同的東西,那么和勞動對象本身發生關系的勞動本身就可以被規定為大體上是相似或者是相同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工人與工人之間沒有任何差別。這樣一種勞動,它不僅是由機器所規定的,而且可以在勞動的具體管理之上先對它進行精細的計算。勞動的主體被抽象為這個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的一個小部件,它的生產活動也早已被自律的勞動過程規定為專門固定動作的機械重復。合理化原則導致工人和工具關系的徹底顛倒。工人成為了生產過程中的工具,而工具成為了規定工人為工具的“人”。這又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奇怪的現象:人的價值的喪失和物的價值的上升。
總之,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他們只是機器的附庸,生產本身與勞動者沒有任何關系,因為這個過程有它自己的一套程序運作。
(二)勞動時間的空間化
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實際處境只有這樣一個完全的自我規定著的合理的商品生產過程。面對這樣一個自己支撐自己的自動擋、合規律的勞動生產過程,工人逐漸喪失了自己的主動性,面對這個過程只能采取直觀的態度,因為這個既定的規律是它所無力改變的。
馬克思說:“由于人隸屬于機器”,“時間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過是時間的體現”。【3】工人與工人的差別在時間中是毫無差別的。在這個自律的、合理化的勞動過程中,工人與工人之間的差別在同樣具有勞動時間意義中的一小時當中是被吞噬的,是完全看不見的,被社會承認的只是蘊含在每個工人工作相同時間蘊含在這些工人身上的價值都是一樣的。工人勞動了多少時間,工人就被承認多少。除此之外,人一無所是。
在這個基礎之上,人與時間的內在聯系也被徹底的物化,喪失了時間原本有的流動性和多樣性。時間被下降為一個實實在在可以被測量,可以作為統一標準的這樣一種空間化的東西。時間在這時就像一個空間化的容器,可以對它進行均勻的刻度化,在均勻的刻度化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測量。每個人的勞動及其他方面都可以被放入這個容器之中進行合理化。這是人與時間的唯一聯系。
(三)主體的客體化
物化現象導致了人的抽象化,人在生產過程處于了一個不斷重復規定行為操作的抽象的機械零件;物化現象引發了勞動時間的空間化,使得時間成為考量人價值的一個固定標準。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進行勞動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自身生活的需要;然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從屬的不再是生產,更不是人的自身,而是資本。資本需要不斷增值,這壓抑著人的主體性去超額完成作為這個機械體系中的一個局部的工作。因此,人不管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還是考評過程中,都原本自由自覺的主體淪為了被動、消極的客體。
在這個自律的、合理的生產過程中,個人的人只是這個生產體系中可以被隨意替換或剔除的抽象的局部,個體的主動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是被抹除的。而這個生產體系是自給自足的,自動合規律的,它不需要人的主動性加以操作,因此不管人愿不愿意,他們只能采取被動的態度,化作這個完全封閉的機械系統中的一個個小零件,成為勞動的客體,成為與勞動對象同質的媒介物,喪失了自己的意志,完全聽從勞動生產系統的特定規律的指揮。勞動者不再是人,而是成為由物來支配,用物來衡量其價值和尊嚴的物。
還有,在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過程中,人的內在人格也深深地收到這個自律的、合理化的生產過程的計算。盧卡奇指出,“隨著對勞動過程的現代‘心理分析(泰羅制),這種合理的機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靈魂里:甚至他的心理特征也同他的整個人格相分離,同這種人格相對立地被客體化,以便能夠被結合到合理的專門系統里去,并把這里歸入計算的概念。”【4】這個合理化的生產過程,被資本家徹底利用,導致整個社會的物化。社會就像精準運行的生產流水線,每個人被分配到既定的領域生活,他們不能反抗,只能順從。每個人個性特點已經被剝離,剩下的個體都是被模式化的軀殼,人的能動性和主動性被大大地限制。社會成了沒有人性溫暖的冰冷社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也徹底從能動的主體,下降為被操縱的客體。
(四)人的原子化
勞動主體及其整個人格的相對客體化成為持續穩定的社會現象后,人與對象,人與本身的關系被切斷之后,商品化生產所展開的勞動本身根本無法維系人與人的關系。于是,人在這個過程中是無能為力的,只能麻木地看著自己被分裂為沒有所謂的具有著現實的社會感的人,變成一個個孤立化的、被動的原子。
隨著近代工業分工體制的日趨完善以及機器的大規模使用,人與人之間因為生產上的交流組建減少。這使得人與人之間原本社會化的聯系被切斷,被由自律的、合理化的生產過程所帶來的物的關系所掩蓋和吞沒。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被讓位給這個自律的、合理化的過程來主宰。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立性和物性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得到直接體現。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物化。不是簡單的人變成了物,或者說人像奴隸一樣活著,重要的是人與人還是被關聯著,但這個關系已然是機械化的,是建立在商品價值交換的關系上的,禁錮了人的有機發展。針對人的原子化,馬克思就發出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2】的吶喊。
參考文獻:
[1]【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2]【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3]楊魁森.商品經濟與人的物化問題——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讀后感[J].哲學研究,1993(10):23-30
[4]【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