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秀,張光英
(寧德師范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福建 寧德352100)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1]。濱海休閑漁村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海漁村的漁業生產、漁村漁俗、海鮮魚味、濱海沙灘等旅游資源,較之其他鄉村而言,更具吸引力和開發性。
綜合近年來的文獻,休閑漁村領域的研究主要有:(1)關于開發漁村旅游實現漁村資源保護方面的研究。例如,吳水田、張閏晨以廣州石基漁村為例,提出旅游開發是提高漁民生活水平、保護漁村景觀、恢復廣州歷史記憶的重要手段[2]。(2)關于漁村旅游發展模式方面的研究。例如,王怡提出,濱海生態漁村的建設要以“漁業田園綜合體”為總體思路,形成“漁業+文旅+社區”的新型鄉村模式[3];林巧、張信國、肖威基于綠色漁業視角,圍繞漁村姓“漁”的屬性,從彰顯漁文化、走綠色漁業產業化、提升漁民人文素養、創新漁村治理模式等方面研究海島漁村振興[4]。(3)關于旅游對漁村的社會影響方面的研究。例如,胡衛偉在比較視閾下,考察了旅游業這一新興產業對漁農村社會變遷產生的影響和效應,發現旅游發展對漁農村社會變遷的影響,認為旅游村的社會變遷的正效應更為顯著,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海島地區新漁農村建設的重要引擎,是促進海島漁農村社會變遷的一種新模式[5]。總體來說,研究視角較為廣闊,研究內容多樣,個案研究較多。
RMP是吳必虎于1999年提出的一種以產品為中心的旅游規劃模式,該方法是在旅游資源(Resource)分析和旅游市場(Market)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旅游產品(Product)的開發和設計的[6]。本文采用RMP分析法,試圖挖掘東沖村旅游資源特色,結合市場需求分析,規劃設計旅游產品。
寧德市北壁鄉地處東沖半島南端,扼三都澳咽喉,但由于交通不便、基礎薄弱,發展較為滯后,北壁一度成為“貧困落后”的代名詞。1986年建鄉初期,福建省政府就把北壁鄉列為省定特困鄉。東沖口作為三都澳唯一的出海口,其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適合多種生物生長,海洋物產豐饒,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海上特色養殖業發展較快,截至2017年,北壁鄉全部實現脫貧。
東沖村位于寧德市霞浦縣東沖半島最末端,一面靠山,三面環海,海岸線綿長,緊扼三都澳出入口。因此,東沖口歷來是閩東地區的戰備要地,也是海上交通咽喉。東沖村因鮑魚養殖而實現脫貧,但也面臨著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挑戰和鄉村人口流失的困境。東沖村旅游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海洋風光旖旎,但因其交通欠佳,旅游知名度不高,難以吸引市場客源的注意,周邊旅游景點客源也難以輻射到此處,旅游發展滯后。如何結合市場需求,挖掘其旅游資源,開發富有特色的漁村休閑旅游產品,促進漁業轉型升級、人口回流,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東沖村,人文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分類標準,對其旅游資源進行分類。
規劃區現有旅游資源涵蓋8大主類、20亞類和42個基本類型(見表1),占國家標準核定基本類型的27.09%。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建筑與設施,其次是地文景觀。

表1 規劃區旅游資源分類情況

續 表
(1)風雨東沖,人文積淀深厚。北壁鄉地處海防前哨,東沖口緊扼三都澳咽喉,為閩東地區海道唯一的出入口。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南渡入閩勤王,曾經此地,作《長溪道中》詩二首;清朝雍乾時期,東沖口被列為海防重鎮,派有千總把守,在東沖村“柱石”上至今依然銘刻著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福寧州同知史國祥蒼勁有力的隸書“雄鎮海疆”;光緒年間,設海關總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東沖鎮(至今仍有鎮長林儔手書的青石碑為證)。現存文物古跡較多,有東沖口海關遺址“番仔樓”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國貨救國”等摩崖石刻[7]。
(2)軍地同心,軍民融合。由于三都澳在軍事和經濟上的特殊戰略地位,早在19世紀就成為帝國列強爭奪的對象。1899年5月,三都澳設立福海關,東沖島也設立了觀通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沖口建立了海軍基地,駐防海軍屢立戰功,英雄的588艇被授予“海上猛虎艇”稱號,現福建省軍事博物館陳列著它的英姿;在東沖口懸崖上還長眠著1954—1955年在東沖戰斗中犧牲的張廣祥、-遠(姓氏不詳)、王明益、馬洪恭四位烈士。現有寧德邊防船艇大隊駐扎東沖村,守護者三都澳的海上和平,東沖村形成了民擁軍、軍愛民,軍地同心、軍民融合的優良傳統。
(3)半島風光,東沖光影。東沖村位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濕潤性氣候區,光熱資源豐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7—19度,無霜期達350—360天。東沖村三面環海,一面依山,最高峰老頭山的山頂有石筍聳立,如風動石,到山頂往臺灣方向看外海,橫無際涯,讓人心曠神怡;往寧德方向看內海,宛如一汪明鏡,海中小島把畫面點綴得美如國畫。沙灘海灣灘涂有下仕塘沙灘、小澳、大澳等,夕陽下可見斑斕紅霞,退潮后灘涂上溝壑萬千,流水潺潺。東沖自然風光優美,人文特色濃郁,在日出、日落、退潮、漲潮等特殊時刻,能留下獨特的光影照片,能較好地滿足攝影愛好者的需求。
(4)幸福漁村,舒心抒懷。東沖半島外臨東海,內有官井洋,海洋物產豐饒,海上養殖是東沖村的支柱性產業,東沖鮑魚養殖場是目前霞浦縣最大的鮑魚養殖基地,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也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繁榮的鮑魚養殖,造就了東沖虎頭崗和主村海面上星羅棋布的漁排網箱,一派漁業風光,東沖村街巷中的鮑魚養殖盆加工以及穿梭漁排間喂食的漁民,體現著濃濃的漁村特色;駐足東沖,看千帆競發、鷗鳥翔飛,賞海天光影、漁歌唱晚,不禁令人舒心抒懷。
為了更好地探究北壁鄉東沖村旅游市場的特點,本文設計了問卷,并于2019年6—10月開展了抽樣調查。本次問卷調查采用隨機發放的形式,在霞浦周邊游客人流較多的地方進行,共計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6,有效率為92%。在被調查的訪客中,年齡多數集中在18—55歲的年齡段,占90.58%,屬于中青年市場,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占57.25%,來訪游客主要來源于福建省內,占76.09%。詳情見表2。

表2 游客基本信息情況
在游客對旅游信息感知的統計中,通過網絡知曉的占27.58%,親友介紹的占20.33%,微信朋友圈的占17.55%,旅行社宣傳的占12.26%,書籍報刊的占10.86%,少部分游客通過電視電臺及路邊廣告牌等其他途徑獲知。這說明來訪游客主要以口碑宣傳為主,其次是旅行社宣傳。

表3 旅游決策行為調查統計情況

續 表
在對旅游方式的統計中,自助旅游的占57.93%,親朋好友組織的占29.13%,旅行社組織的占9.71%,其他客源占少量。由此可見,到訪客源主要以自助、小團體為主。
從來訪游客的動機來看,超過半數的游客以放松心情、逃避緊張、休閑娛樂為主要動機。休閑度假和觀光旅游的共占76.77%,其次是攝影,占13.05%,少量的訪客以科學考察等其他為動機。
從游客出游消費時間來看,多數游客選擇在平時空閑時間出游,占41.51%,選擇在元旦、端午、清明、中秋、國慶、春節等法定節假日出游的占28.93%,選擇周末出游的占15.72%,年假出游與任何時候出游的占少數。
從游客出游前最關注的信息來看,美食、景點、地方特色是大多數游客最關注的,占61.54%,攝影風光的占16.52%,氣候原因的占11.54%,購物的占9.5%,其他的占少量。
在旅游住宿、用餐方面,愿意選擇經濟型酒店的占39.29%,特色民宿的占30.36%,星級酒店的占13.1%,少部分游客可以接受野營帳篷等其他住宿方式;餐飲上,來訪者更多傾向于選擇特色小吃和品嘗海鮮,分別占43.71%和38.32,少部分游客選擇自備食品、高檔飲食或者其他。

表4 游客對東沖村的認知調查統計
被調查游客中,只有29.99%的游客到訪過東沖村,其中影響游客前往東沖村旅游的前三個阻礙因素依次是:交通不便,占24.57%;了解不夠的占22.33%;旅游景點缺乏吸引力的17.87%。
通過了解受訪者對東沖村的認識可知,他們多數認為最應改善的是旅游交通,其次是停車場、公廁、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旅游導示標志,旅游體驗產品等。游客最希望在東沖旅游獲得的感受依次是海島風情、軍港風情、海上娛樂、攝影美圖和漁業風情。
根據對東沖村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結合寧德市游客調查相關數據,規劃設計了東沖村旅游產品,主要包括軍港風情、東沖古鎮、濱海休閑及漁業休閑娛樂四大類主題產品。
(1)軍旅文化園。在東沖口半島,完善原有的信號臺、東沖口地標、觀景平臺、休閑山莊、休憩亭椅、旅游步道等景觀設施。同時,在半島腹地打造軍旅文化主題產品,如真人CS、戶外軍事拓展區、野營燒烤區、軍旅營地、瞭望臺及軍事景觀小品等,并結合東沖口軍港歷史,在現有場地及資源的基礎上,設計開發軍旅文化主題產品。
(2)軍民融合風情街。在東沖碼頭南側,利用船艇大隊接待中心及空置的聯排石屋,規劃建設成集漁家風光、漁村文化、海鮮美食、咖啡酒吧、文創紀念品等于一體的軍民融合風情街。例如:將船艇大隊改造為海軍主題青年旅社;風情街沿海一側,裝飾航海風向標、漁家小船、信號燈等;恢復修繕“以島為家”摩崖石刻景觀。打造軍地同心、軍民融合的主題產品。
(3)“國貨救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沖村虎頭崗的“國貨救國”遺址,充分彰顯了東沖海關幫辦吳仰貴的愛國情懷,應著力提升該遺址的周邊環境,修建防護欄、休憩亭、導覽標志,并打通路上沿海步道及虎頭崗碼頭,增加該遺址的可進入性,打造東沖黨風廉政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海洋牧場體驗中心。東沖村以鮑魚養殖為主打產業,針對傳統漁業養殖村莊景觀欠佳、養殖污染等問題,著力改善、提升東沖村原有養殖環境,打生態牌、走生態路,推進漁排升級改造。設立東沖海洋牧場體驗中心,將原有的“泡沫+木板”的漁排升級為環保型的“塑膠”漁排;建設海上休閑木屋、鮑魚養殖科普中心、鮑魚養殖體驗館、高新養殖項目體驗區,將鮑魚養殖與海洋旅游平臺相結合,打造生態養殖示范基地、休閑漁業旅游示范基地。
(2)漁業節慶。依托東沖村海上養殖優勢與漁業文化,策劃舉辦“東沖鮑魚節”“漁民豐收節”“東沖海釣節”“官井洋放魚節”等。通過節慶活動,集中展示東沖鮑魚養殖文化、東沖漁業文化、官井洋大黃魚文化等,以此提升東沖村的知名度,吸引客源,招商引資。
東沖古鎮位于整個東沖半島的中部,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尚未開發,村容村貌較為樸實,應深入挖掘古鎮文化,開發古鎮文化旅游項目。
(1)東沖古鎮漁村主題營造。在東沖主村入口處,設計東沖漁村標志;村中街巷墻體,用漁網、海浪、魚簍、船舵、貝殼等漁業元素裝飾;在村中空地,利用舊石磨、舊船木、舊船槳等修建景觀小品和休憩座椅,充分展示古鎮漁村主題形象。
(2)人民會場整治。整治東沖公社人民會場,提升為集村民大會、民間演藝、漁村展館、多媒體視聽(播放東沖人文、歷史等紀錄片)于一體的多功能展館。
(3)古民居修復與創新。對東沖村古民居、觀音廟、媽祖廟、柱石、雄鎮海疆等人文景觀進行修繕,并補充導覽標志說明;利用部分古民居開發漁村客棧、漁家樂;制作東沖文創紀念品,如東沖燈塔、貝雕、魚拓等,豐富古鎮文旅產品。
(1)麒麟山休閑觀海區。麒麟山位于東沖村西側,擁有象形石頭、沙灘、登山道、護欄等資源及設施。在整體提升安全防護設施和旅游步道的基礎上,增設象形石頭景觀導覽標志,選址建設臨海觀景臺、攝影臺,滿足游客“登山眺海”的需求。
(2)大澳沙灘娛樂區。大澳沙質細膩,提升整體環境衛生,恢復明水寨遺址石碑,增設服務中心,提供更衣、沙灘摩托租賃、水上運動項目、沙灘營地拓展等服務,滿足游客的濱海休閑娛樂需求。
加強東沖村旅游規劃,以規劃指導建設,打造“美麗東沖·清新北壁”的主題形象,以“東海橋頭堡,美麗東沖村”為宣傳口號,將漁村、海濱、軍旅融為一體,既能體現其戰略要地形象,也有利于體現古鎮新風的開發建設。鮮明的主題形象和響亮的宣傳口號,有助于東沖村整體旅游產品的開發。
東沖村旅游的開發,交通是瓶頸。2014年3月,東沖公路項目已動工建設,該項目起點為東沖碼頭,終點為霞浦火車站,全長64.5公里,是霞浦東沖半島經濟發展的大通道。東沖段的竣工,極大地改善了東沖的陸上交通環境,方便了霞浦、福鼎方向自駕游客的進入。同時,改造東沖村碼頭,開發蕉城區金蛇頭到東沖(船程約1小時)、城澳到東沖(船程約15分鐘)的海上客輪,從海上解決了東沖的交通瓶頸,便于福州市、寧德市區方向的游客進入,以及三都澳景區游客的客源輻射。
海陸并進不僅有效解決了東沖村交通瓶頸,還形成了陸上濱海大道風光和海上天湖游船兩大交通體驗產品。
東沖人文歷史厚重,應加強愛國主義、漁家風俗、古村落等東沖文化的開發。在古村落文化上,以保護為主,加強導覽、指示、介紹牌等旅游設施配置;村落景觀以漁家文化為主題進行規劃;在“國貨救國”、信號臺等體現風雨東沖歷史的資源方面,加強周邊觀景臺的建設,規劃建設以還原當時歷史為主線、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產品;梳理總結漁家風俗資源,開展年度漁家節慶,提升東沖知名度和文化氛圍。
東沖麒麟山、老頭山片區,怪石林立,似蘑菇、似獅子等,惟妙惟肖,仕塘澳、沙塘澳水緩沙細。宜因地制宜,根據景觀特點,規劃建設觀景、體驗等基礎設施,并注意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和融合,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