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翠
(福建商學院 金融學院,福州 350001)
順周期性金融系統是金融系統中造成金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對直接的因素是因為在金融危機前期,多種機構聯合一起構成的過渡風險承擔行為[1]。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之后,人們對金融市場的監控管理與安全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金融管理與監控方面,使用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已經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研究的主要方向。然而,要研究和分析宏觀審慎監管框架,需要從金融系統順周期性入手,如研究與順周期相關的證券公司的資本、資產變化、資產負債率、凈利潤、資本杠桿率等[2]。目前,我國在對金融系統的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使用上仍有不足。為了進一步研究宏觀審慎監管框架,讓人們詳細了解金融系統順周期性變化數據,本文詳細分析了順周期性金融系統以及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相關要素,并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措施。
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與經濟周期的增長趨勢值、均衡值等的變化有關。因為本身具有在監管方面的復雜性,均衡值與趨勢值波動偏離難以計算,使對其的監管有很大的困難。我們可以根據其他方面的信息(如公司的各方面資產變化等),結合對實際情況的分析,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選取2017—2019年多家上市證券公司的公開數據,包括在不同時間的財務變化報告的平均值,說明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2017—2019年樣本公司證券數據

續 表
從表1可知,樣本公司的相關資產數據指標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動,這說明金融系統本身是有周期性變化的。調查結果顯示:流動性越大、資產價格與市場需求越高、銀行放貸規模越大,在金融危機時對經濟系統的傷害就越大;“泡沫”時期,公司的銀行收益等資產價值上漲;金融行業的市場性、流動性等加速了市場的波動速度,而且相關數據(如公司公允價格)也隨著市場間的供求關系而變化。
(1)順周期性。在金融領域有一種被稱作“周期效應的變化”,指的是相關市場的實體經濟變量、主要金融變量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的運動。根據研究,經濟增長指標(LGDP)與LDEB之間存在長期互相協整的關系。
(2)杠桿率。因為杠桿率本身對風險不敏感,以及其受金融系統的周期性影響小的特點,被用來作為判斷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指標。根據調查可知,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大量企業杠桿率的提高被認為是引發上一次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樣本公司資本杠桿率與其他行管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2017—2019年間樣本公司資本杠桿率處于上升的階段,而其他公司的資產收益與之呈正相關,對風險披露有積極的作用。詳情如表2所示。
杠桿率可以反映資產總體發展規模帶來的風險,對于所有資產都有相對的權重。資產充足率是關注風險資產增加的指標,而杠桿率則可以當作靜態的資產充足率指標。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不僅影響國內的金融市場,而且在國際上因為編制基礎與會計準則、杠桿率計算方式、限額標準、表外衍生品計量方法等的區別,導致各個國家對于監管金融系統的框架設計也有所不同。認識其他國家的具體措施,對于我國分析并建立基于金融系統順周期性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是有利的。以瑞士、加拿大、美國為例,其標準如表3所示。

表3 國際上杠桿率監管方法的區別

續 表
進一步調查可知,樣本國家的杠桿率隨著銀行資產與規模的變化而呈現周期性的變化。例如,加拿大的緩沖流程具有“逆周性”,即在經濟衰敗時期,杠桿率緩沖上升,實際杠桿減少;在經濟發展時期,杠桿率緩沖下降,實際杠桿增長。而通過研究其他國家的靜態系統的監控框架可知,杠桿率可以用于控制金融系統的風險累積,有利于實現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建立。
2006年,國際貨幣基金會組織制定并宣布了金融穩健指標體系,成為各個國家用于監控金融系統變化并進行宏觀監控的關鍵手段。對于國內金融系統來說,從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構建的角度上說,除了公司方面的具體數據外,還應該根據包括經濟系統、銀行系統下的多個城市的有關指標來建立具體的監管框架。以隨機選取的樣本城市為例,分析了指標選取與程度的把握。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監管指標
將以上指標作為研究基于金融系統順周期性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基本指標,數據源于樣本城市的統計年鑒。必須注意的是,“城市財政赤字/GDP”與“股票總市值/GDP”要通過負向的方式選取。
共同度是用來說明多個不同指標之間有關程度的數據。國內對于實現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常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將數據的共同度與抽取成分加以分析,計算其公因子方差的初始與提取數據,將其作為監管框架的指數,并分析其主成分的貢獻率。詳情如表5所示。

表5 共同度與指標分類
表5顯示,各個指標的初始公因子相同,而共同度在0.572和0.987之間,說明選取的指標間的共同度高,數據之間互相聯系,有一同監管的價值。
以主成分分析結果為依據,計算不同指標的各個成分的貢獻率得分。將數據進行加權處理,以特征根的值作為權值并計算,將計算結果作為本次的監管結果得分。具體如表6所示。

表6 監管結果得分
從城市方面來看,時間不同,各個成分對應的監控結果分數也不同,說明分數相對不穩定,樣本城市的金融系統有一定的風險性。作為樣本城市,其監管結果得分越高,說明其監管的施加效果越大。而對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來說,穩定性就越高,風險就越小。
對金融體系的有效監管和控制,是預防金融風險發生的基礎。分析基于金融系統順周期性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應該從多個角度著手,既要從市場與周期性方面進行研究,也要從城市整體的金融系統進行考慮,將所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才能構建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目前,我國在對金融系統與整個金融行業的監控上仍然存在不足,動態撥備制度與會計確認存在沖突、貨幣制度不夠完善,對不同風險的監控不夠具體,考慮上也沒有做到系統化、有預見性[3]。在建立監控框架之后,監管機構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可能出現的監控結果、杠桿率等作出及時的處理與預防,保證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預防下一次次貸危機的到來。例如:在研究主體上,可以從中央銀行開始,制定合適的貨幣政策,使政策與實際的監管框架互相配合,達到有效了解金融行業信息并及時處理的目的,設計不同的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對包括過度杠桿化風險、信貸資產泡沫、期限錯配等的不同風險起到針對性的監管作用;在實施上選擇適合的方式,在監管上考慮到現在與將來的市場變化,從而對政策的實施力度加以把控,將可能的風險和會出現的損失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