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輝,任 艷
(1.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廣州 510900)2.新疆財經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 烏魯木齊 830012 )
目前,關于區域經濟、區域能源消耗與區域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的研究,主要采用面板計量和層次分析模型等方法進行定量分析,或者借助于多種統計方法與回歸理論進行數據處理,都獲得了較好的能源消耗結構分析結果。但是,在研究過程中,主要是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總結能源消耗、經濟、環境三者發展的平衡情況,對失衡的情況進行預警及對策分析。本文將神經網絡算法和仿生算法用于對未來數據的預測分析,根據歷史數據預測一個區域未來的能源消耗總量,并在總量的基礎上進行能源結構優化配比,以便能夠為后續的政策決策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耗結構優化方案。
決定區域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有經濟指標、第二產業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能源的消費量4類。其中,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指標是GDP,第二產業對能源的消耗量最大。能源結構方面,現階段可用能源種類多,大致分為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非石化類能源這4類[1],通過年鑒統計,煤炭是消耗量最大的能源。因此,要對區域的能源消耗總量進行預測,必然要獲取該區域的歷史GDP數據、第二產業量、能源利用率等。
在進行能源結構優化時,應充分考慮經濟、環境等因素。以二氧化碳排放量F(x)最小為目標,建立能源結構優化模型為:
(式1)
x1、x2、x3、x4分別表示4類能源消耗量;α1、α2、α3、α4為4類能源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根據EViews[2],可求得α1=2.7742、α2=1.4286、α3=1.6453、α4=0。
設輸入樣本為Xk=(x1,x2,...,xn),k=1,2,...,m,其中的m和n分別代表樣本總量和單個樣本的特征總數。一般而言,輸入層神經元個數和特征總數相等,若進行了樣本特征篩選和凈化后,輸入層神經元個數一般小于特征總數。第k個樣本經過模型后得到的輸出為Yk=(y1,y2,...,yn),n為輸出層神經元個數。
輸入樣本經過權重到達隱含層第一層的值為:
(式2)
S1j值經過特征轉換函數后可得:
(式3)
選取Gaussian函數作為神經網絡特征轉換函數。其中,σ為大于0的實數,cj為第j個隱含層中心值,將第一隱含層作為輸入,經過權重到達第二隱含層的值為:
(式4)
經過轉換函數求解得到:
(式5)
經過所有隱含層的輸出,經過權重Vjt得到的結果為:
(式6)
上式經過Gaussian函數[3]求解,得到整個模型的輸出結果:
(式7)
第k個樣本的誤差結果為:
(式8)
所有樣本的誤差為:
(式9)
上式經過一階求導得:
ΔVjt=-?Ek/?Vjt
(式10)
求解得:
(式11)

在人工魚群算法的神經網絡結構優化過程中,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非石化能源集合作為一只人工魚,隨機生成N只人工魚構成魚群,將魚群活動情況思想運用于能源比例的優化求解,計算N組能源比例集合生成的神經網絡的訓練誤差,選擇誤差最小的一組作為人工魚群的食物濃度最大值fmax,當魚群中的魚找到食物后可以不斷調整其位置,以食物為中心,完成位置更新。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求解在限制條件下滿足最小f(x)的能源比例,用ΔXi(t+1)表示第i條數據列表記錄t+1時刻相比t時刻的位置變化,Xi(t)表示第i條魚的空間位置,f(Xi)表示該處的食物濃度,則有:
ΔXi(t+1)=Rand()*Step*[Xi(t+1)-Xi(t)]
(式12)
其中,Rand()為隨機數據,Step表示魚群位置更新操作。那么,t+1時刻,第i條魚的位置為:
Xi(t+1)=Xi(t)+ΔXi(t+1)
(式13)
設當前第i條魚所處的空間坐標為Xi,根據魚群隨意活動到達的一個空間坐標Xj的表示方法為:
Xj=Xi+Visual*Rand()
(式14)
在魚群活動范圍內,根據隨機分配的位置Xj,若魚群還未找到食物點,則根據式15所示繼續尋找食物。
(式15)
第i條魚當前所處位置為Xi,根據該條魚Visual范圍內的f(x)的最大值,判定食物所處位置是否處于魚Visual內,若當前位置Xo處于魚的可視范圍,則有:
(式16)
第i條魚當前所處位置為Xi,根據Visual范圍內的f(x)的最大值,判定當前魚所的Visual范圍是否存在多個食物點,若當前位置Xmax可見多個食物點,則魚的位置更新方式為:
(式17)
判斷當前食物濃度f(x),若f(x)≥fmax,則更新fmax,否則繼續更新位置,當達到設定的迭代次數或者滿足設定的最小誤差閾值時,算法停止,返回fmax所對應的魚,即最優的能源消費比例。
為了驗證神經網絡和仿生算法對區域經濟能源結構優化的影響,以京津冀地區為研究對象,采用神經網絡和人工魚群算法對京津冀能源消耗結構進行優化。
表1整理了2002—2016年度京津冀三地的GDP(N1)、煤炭消費總量(N2)、第二產業值(N3)、能源利用率(N4)統計數據。

表1 統計結果
將N1、N2、N3和N4作為主要影響因素,區域經濟能源消耗總量作為目標函數,通過算法來預測2017年度之后的京津冀能源消耗總量。本文采用神經網絡算法進行預測2017—2020年度能源消耗總量,將12組N1、N2、N3和N4作為輸入,能源消耗總量作為輸出,預測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預測2017—2020年度煤炭消費量
從表2可以看出,從2017起,京津冀能源消耗總量緩慢提升,到2020年度,預計會消耗能源總量55087萬噸/標準煤。
下面用剩余的3組樣本對能源消耗神經網絡模型進行測試,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京津冀三地統計年鑒獲得實際值,最后求解不同規模結構下的均方誤差。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三組樣本的預測均方誤差均較小。當隱藏層神經元數量變化時,均方誤差有較小變化,而均方誤差并不總是隨著隱藏層神經元數量的增加而減小。當隱藏層神經元數量為10時,三組樣本預測的均方誤差最小;當神經元數量為15時,預測誤差增加。因此,適合京津冀能源消費總量預測的隱藏層最佳數神經元個數為10。

表3 不同網絡規模的預測均方誤差
優化目標:(1)盡量調整能源利用率高的能源比例,優先使用天然氣和非石化能源,但根據天然氣對京津冀的供應量和國家倡導的非石化能源的占比,天然氣供應量最大為3300萬噸/標準煤,非石化能源至少要占到總能源的16%,正負不超過±1%;(2)能源消費總量固定,根據預測值,2020京津冀能源消耗總量將達到55087萬噸,控制±5%的誤差,煤炭消費區間為[52332,57841];(3)根據國家發改委政策及《京津冀煤炭平衡表(2012)》,煤炭占所有能源比例不能超過60%[4],再根據實際能源持有量,煤炭的比例仍不會低于50%。
根據優化目標,建立優化函數和限制條件。如式18和式19所示。
minF(x)=2.7742x1+1.4286x2+1.6453x3
(式18)
(式19)
運用Matlab進行仿真,計算得到:x1=28872,x2=13444,x3=3275,x4=9011,total=54602,其結構分布采用餅狀表示(見圖1)。
按照圖1的比例標準,分別根據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目前的能源結構比例進行調整,以滿足該比例要求,在滿足總量要求和總體結構分布的結構下,適當調整三個區域各自的能源分布結構。
將神經網絡和仿生算法運用于區域經濟能源消耗結構優化,結合經濟GDP、產業結構及能源利用率等因素,預測將來需要消耗的能源總量,并根據碳排放量要求優化能源消耗結構,以達到經濟、環境和能源消耗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