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亮
(宿遷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語體是運用民族共同語的功能變體,是適應不同交際領域需要所形成的語言運用特點的體系[1]。Martin(1967)將語體分為5大類:莊嚴語體、正式語體、協商語體、隨意語體和親密語體[2]。語體的選擇一般由交際場景決定,而語體的轉換則會使交際場景發生改變。同時,語體轉換也可以反映出人們的社交心理以及對某一語言變體的態度。
大學校長作為具有主流文化身份的發話人,在傳統的模式下一般使用機構話語。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開始接觸和使用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也出現在大學校長的畢業致辭中。現有相關研究也對大學校長使用網絡流行語的現象進行分析討論[3]。鐘茜韻、陳新仁指出,網絡流行語可以用來充當一種“語用資源”,在語體轉換的過程中幫助交際者調整交際身份,從而實現特定的交際目的[4]。鑒于現有研究尚未關注此類現象,本研究將著眼于語體轉換過程中網絡流行語的使用,以語用身份理論和身份認同理論為依據,分析大學校長使用網絡流行語建構的語用身份類型,以及實現身份認同的過程。
首先采用百度中文搜索引擎,以“大學畢業致辭”為關鍵詞,手動搜索、整理2014年以來權威網站(1)權威網站包括人民網、中國網、搜狐教育、新浪教育、騰訊教育、中青在線、學信網、中國教育新聞網等。發布的內地高校校長畢業致辭共205篇。具體如表1。

表1 2014年至2017年高校校長畢業致辭分布情況
再以2014年以來《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發布的40條流行網絡用語及其變體(2)2014:中國大媽;高端大氣上檔次(高大上);爸爸去哪兒;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小伙伴);待我長發及腰;喜大普奔;女漢子;土豪;攤上大事了;漲姿勢。2015:我也是醉了(醉了);有錢就是任性(任性);蠻拼的;挖掘機技術哪家強;保證不打死你;萌萌噠(萌噠噠);時間都去哪兒了;我讀書少你別騙我;畫面太美我不敢看;且行且珍惜。2016: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世界那么大,世界這么大);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為國護盤;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靠才華;我想靜靜;嚇死寶寶了(寶寶);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我媽是我媽;主要看氣質。2017:洪荒之力;友誼的小船;定個小目標(小目標);吃瓜群眾;葛優躺;辣眼睛;全是套路;藍瘦香菇;老司機;厲害了我的哥(厲害了,我的……)。為關鍵詞,利用語料庫分析統計軟件AntConc 3.2,篩選出使用網絡流行用語的大學校長畢業致辭共52篇。篩選出的畢業致辭總計包含23條流行網絡用語。具體分布情況如表2。

表2 2014年至2017年網絡用語在畢業致辭中的分布情況(單位:篇)
41位大學校長在52篇(3)41位校長中,2位校長分別發表了3次致辭,7位校長分別發表了2次致辭,其他32位校長均發表了1次致辭,因此共計52篇致辭。畢業致辭中共使用了129次網絡流行用語。針對所得語料,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討大學校長使用網絡流行語建構的語用身份類型及獲得的身份認同效果。
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者的身份并不總是事先給定的,也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呈現出動態變化的特點。在不同的交際場合,面對不同的交際對象,人們會出于特定的交際目的,如傳達特定發話人意義、實施特定施為目的、重塑人際關系等,對身份進行重新定義、選擇和建構。在具體會話語境中,某一身份會被激活、凸顯或調用,從而產生交際價值,對交際效果產生影響。這一身份具有明顯的語用特征,在此時成為了交際者可以調用的“語用資源”。鐘茜韻、陳新仁將這種語境化的,具有交際依賴性、臨時性、動態可變性、資源性和主觀目的性等特點的自我、對方和他者身份,統稱為語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語用身份可以是發話人眾多社會身份中的一種,也可以是虛構的社會身份,也可以來源于他人的某種社會身份[4]。根據由高到低的維度,校長們使用網絡流行語建構的語用身份可分為3類:教育者身份、長輩身份和朋友身份。
大學校長既是一所高校的領導者、管理者,也是教育者。通過教育者的身份,校長定位學校的組織性質及核心價值觀[5],樹立學校內在精神,引領人才培養方向。校長們以往多使用高度制度化、形式化、程序化的機構話語來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網絡流行語的使用同樣可以幫助大學校長建構教育者身份,以此對畢業生們離校后的工作和生活態度提出要求。如:
(1)作為校長,我不求大家都能成為“高大上”的偉人,但我更希望你們都成為一個愛國、守法、誠信、正直的現代公民,在社會上贏得尊重,在工作中值得信任,在家庭里可以依靠。希望你們始終堅守自己的價值追求,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不僅要為自己負責,為家庭負責,更要為國家和社會負責;始終堅守植根于內心的正直、無需提醒的良知、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大道至簡,做人做事要守住底線,有錢有權都不可任性。(2015年四川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畢業典禮之后,大學生們就將踏出校門、走入社會,成為各個崗位上的工作人員,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除了留校任職的同學外,大部分同學可以不再遵循校長的行政命令,甚至可以不再接受校長教師般的教導。他們會更多地聽取行業內有經驗的前輩或家中長者的意見。為了幫助大學生們更好地適應畢業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非凡智慧和豐富閱歷的校長在致辭中使用網絡流行語建構了長輩身份,給他們提出建議、忠告和期望,如:
(2)李小建:人生就是一段旅行,一路艱辛、一路風景,必須且行且珍惜。(2014年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3)黃云清:世界那么大,你們正年輕,多去看一看!世界那么大,母校是湘大,常來轉一轉!世界那么大,我們永遠愛湘大!(2015年湘潭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4)丁烈云:同學們,我所理解的華中科技大學學子,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是不明覺厲的吃瓜群眾,而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者,“鐵肩擔道義”的擔當者。同學們,當你遠行時,不要忘記母校賦予你的“篤實力行”。道不坐論,德不空談。在今后的旅程中,我希望大家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關系,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詩在遠方,路在腳下。大家記得要做一個行動者,從那些“小目標”開始,從那些“微事務”做起,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2017年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例(2)(3)(4)中,3位校長對大學生們畢業后的工作和生活給予了建議。在同質化、模式化、專斷化的共性表達以外,3位校長還分別使用了網絡流行用語“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吃瓜群眾”和“小目標”。2014年網絡流行語“且行且珍惜”意指珍惜曾經度過的歲月。李小建將人生比喻為一段旅行,而旅途中會充滿艱辛,以“過來人”的身份忠告大學生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風景,即生活工作中的收獲。“世界那么大”取自2015年網絡流行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黃云清對此句進行了改寫,以此建議年輕的同學們多接觸社會,并將學校比喻為家,期望他們“常?;丶摇??!俺怨先罕姟?4)指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和“小目標”是2016年網絡流行語。丁烈云借用這兩句期望學生要有所擔當,建議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從“微事物”做起。
大學生在交流時,多通過使用網絡語言尤其是網絡稱呼語如“小伙伴”等來建構朋友關系,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對于大學生而言,校長是學校的領導者、自己的師長。面向大學生時,大學校長多使用正式稱謂和具有教育意義的正式話語。畢業典禮是校長面向大學生發表演說的重要場合,屬于機構語境。機構語境下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一般比較遠[6]。機構話語充滿了權勢地位差異和目標導向。通過機構話語建構起來的機構身份,會體現出發話人與受眾之間的地位差異。而通過使用“小伙伴們”和“友誼的小船”兩句網絡流行用語,大學校長們建構了朋友身份,改變了與畢業生間的師生關系,成為了他們的伙伴。如:
(5)黃維: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校友、各位家長、各位老師,親愛的畢業生同學們:……作為校長,我也感慨尚未來得及把一個讓大家更加引以為豪的“2011大學”呈現在你們面前,遺憾沒能抽出更多時間跟各位小伙伴交流互動,嘆息沒有讓你們享受到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甚至感嘆還沒有來得及給你們的教室和宿舍全部安裝好空調……(2014年南京工業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6)萬明:長征中,紅軍將士之間的關系都叫戰友。今天,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更流行稱呼為小伙伴,不知你們是否接受我這個不太小的小伙伴,但我真的把你們當成小伙伴!(2016年華東交通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例(5)(6)中,2位校長都使用了“小伙伴們”這個網絡流行用語。“小伙伴”的廣泛使用源于2013年度網絡流行語“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用于表示對某事的驚訝之情)?!靶』锇椤币鉃橥陼r期一起長大、一起做游戲的玩伴,反映了小朋友之間平等、親密的關系。黃維在致辭的開頭用正式的“親愛的畢業生同學們”來稱呼畢業生,而在致辭中使用了“小伙伴”這一稱呼語,意在表達自己是大學生的伙伴,其身份由校長轉換為了同學們的朋友。萬明則明確表示把畢業生們當作自己的“小伙伴”。
語用身份不同于預先設定的社會文化身份,產生于交際過程中,隨交際活動的改變而改變,具有明顯的流動性和變化性。受話人對發話人語用身份的認知伴隨著交際活動的進行而展開,并受到語境因素的制約。語言交際過程就是認知語境的參與過程[7]。為理解發話人的話語意義及交際意圖,受話人會形成一定的認知語境假設。不斷增加的新信息則會改變受話人的認知語境假設,產生語境效果。身份與交際者的背景信息密切相關,是認知語境假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發話人話語實踐的改變,受話人會不斷調整、改變對發話人身份的理解。受話人對發話人建構的語用身份是否認同,對發話人是否能夠實現預期交際意圖有著重要的影響。
Jenkins認為,身份認同是人們從個體和集體角度區分自我和他人的基本認知機制,是對個體間、群體間以及個體與群體間相似和差異關系進行系統性的確立和表示。Jenkins同時指出,認同過程既包括個體認同(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也包括集體認同(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個體認同強調差異性,集體認同則強調相似性。個體認同涉及個人向他人展示形象,以及他人對這一形象展示的接納情況。集體認同涉及內部的群體認同(group identification)和外部的歸類(categorization)。群體認同是以群體內成員認為彼此至少在某方面有相似性為前提;歸類是基于被歸類的他者在識別標準上有相同之處[8]。群體認同是從群體內部角度出發,群體成員認為彼此間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歸類是某一個體或群體在識別他者時,認為他者之間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從而將其歸為同一類別。
畢業致辭是校長給即將離開大學校園的畢業生們上的“最后一課”,是回憶美好大學生活和傳授人生智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觀的重要途徑。在致辭現場,校長既要建立個人形象,又要尋求交際對象的群體認同。校長們通過建構教育者和長輩身份向大學生們展示了師長形象,突出了自己在思想方面更加成熟、學識方面更加淵博、閱歷方面更加豐富,體現了自己與大學生群體的不同。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這一形象展示得到了很好的接納,實現了個體認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仲偉合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仲?!保恢貞c工商大學2014屆畢業生溫有信把楊繼瑞校長看作是“楊大叔”,認為他講的道理“聲聲入耳、簡單易接受”;網名為“Fighting景妮子”的中央民族大學學生,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發布的黃泰巖2016年畢業致辭下留言,稱其為“我們的黃大大”。
在群體認同方面,校長面對的交際對象往往是多個群體,包括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和教職員工等。大家在理解大學校長的言論時,最初的認知語境假設中對其身份的假設往往都是高校賦予的機構身份,并假設他們使用的都是機構話語,彼此間并沒有共同之處。通過使用非機構話語——網絡流行語,大學校長改變了致辭語體。這一行為改變了學生和教職員工的認知語境,促使他們對校長的身份及所屬群體進行重新審視。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2016屆畢業生莉莉則在聽完校長薛安克的致辭后說道:“老薛幽默風趣,他的微博語言連我都自嘆不如。但別看他的發言很趣味,其實話語很嚴肅,核心都是教我們如何學習和生活。”該生稱呼薛安克為“老薛”,可見其已經將校長看作是自己的好友。從畢業生對校長致辭的回應可以看出,他們認為校長的言語風格與他們的關聯性變強,校長和他們擁有一定相似性,成為了他們群體中的一員。
與此同時,教職員工也發現校長在語言交際規范上跳出了教師群體[9],趨同于大學生群體,因而會對其進行重新歸類。不少教師群體內成員對校長的另類致辭提出異議,認為校長的另類講話失去了莊嚴性,讓身份發生了偏離,和學生們成為了“哥們”,脫離了教師群體。由此可以看出,大學校長通過網絡流行語建構的朋友身份獲得大學生的群體認同,也引起了教師群體對其所屬類別的重新劃分。
作為具有普通大學生言語風格的特殊話語,網絡流行語幫助大學校長建構了不同于穩定的社會機構身份、更貼近普通受眾的臨時語用身份。新身份反映了新的關系態度,傳遞了特殊的人際互動意義,幫助他們更好地被大學生群體認可和接納,擴大了話語的受眾面和影響力,實現了良好的語用效果。
從表面上看,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是一種語用修辭手段,然而通過在語體轉換過程中使用網絡流行語,具有主流文化身份的大學校長,在交際中建構了教育者身份、長輩身份和朋友身份。顯性語用資源——網絡流行語,激活了隱性語用資源——語用身份。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成為了“身份修辭”手段。通過言語風格的趨同,大學校長實現了與大學生以及普通網民的集體認同。交際雙方縮短了社會距離,建立了更為親密的人際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而忽視對莊嚴語體或正式語體的使用,也會帶來消極效果。大學校長在致辭時面對的交際對象往往并非單一的個人或群體,要避免因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建構單一語用身份而出現的只與某一群體認同、與其他群體疏遠的情況。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時,發話人要綜合考慮所面對的交際對象及使用頻率,從而實現語用身份交際價值的最大化,以達到受眾認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