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津,胡正東
(湖南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尤其是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中醫藥事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中醫醫院是傳承和發揚我國中醫藥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合理配置中醫醫院的衛生資源,提高中醫醫院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是促進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研究我國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現有文獻來看,國內學術界對衛生資源的配置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分醫院類別的層次上進行,如張航等[1,2]、趙臨等[3]、張瑤等[4]分別運用DEA、DEA和SFA方法、DEA-Malmquist指數和network DEA 模型對我國省域間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分析;彭莉[5]運用超效率DEA方法對我國東中西部區域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比較分析;鄒欽培等[6]、楊致遠等[7]、王潔玉等[8]、陳琳等[9]從省域內層面分別對重慶、北京、河南和廣東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研究與探討。也有少數研究者如陳聚祥等[10]、張昕男等[11]對我國中醫醫院或中醫類醫院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研究。綜合來看,大多數學者著眼于不分醫院類別對衛生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行研究,只有少數文獻運用DEA對中醫醫院或中醫類醫院的配置效率進行探討,但缺乏對最新數據的分析,且多以靜態分析為主,尚不能全面反映中醫醫院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現狀。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最新的數據,綜合運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分析法來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來分析我國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的配置效率,以期為提高我國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和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本次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編纂的《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5卷、2016卷和2017卷,以及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編纂的《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18卷和2019卷。
1.2.1 DEA-Malmquist指數法
由于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存在規模可變的情況,因此,本文將選取DEA方法中的BCC模型進行靜態橫向比較分析。DEA效率值在0~1,當效率值為1時表示對應的決策單元(DMU)相對有效,數值越接近1表示有效程度越高。動態分析主要運用到Malmquist指數分析法,它是基于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而提出的[12]。Malmquist 指數分析法的優勢是可以衡量不同時期的各決策單元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是一個動態的分析模型。在實際評價過程中,由于CCR模型和BCC模型只能用于相同時期的DMU比較,Malmquist指數模型可用于不同時期的DMU比較[13]。其分析結果中全要素生產率可進一步分解為技術效率和綜合效率,在整體規模報酬不變情況下,綜合效率又可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14]。
1.2.2 統計學方法
首先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數據庫,再運用DEAP 2.1 軟件進行分析評價。
根據文獻研究[5,10,11,15,16]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由于DEA 模型對決策單元的數量有要求,即決策單元>2×n×m(n和m分別表示投入和產出的變量個數)[5]。本文最終選取了中醫醫院個數、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3項為投入指標,選取診療人次、出院人數、病床使用率3項為產出指標。本次研究最終以全國30個省(區、市)為DUM(除港、澳、臺和西藏,由于西藏無中醫醫院的相關數據),符合DEA模型對決策單元的樣本量要求。
經過DEAP 2.1軟件分析了全國2018年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的相關投入-產出指標,其運行結果如表1所示。全國30個省(區、市)的中醫醫院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中有6個省(區、市)為DEA有效,8個省(區、市)為DEA弱有效,其余16個省(區、市)為非DEA有效。DEA有效的判讀標準是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均等于1,DEA弱有效的判讀標準是純技術效率等于1但規模效率小于1。在6個DEA有效的省(區、市)中,1個在東部地區,2個在中部地區,3個在西部地區。在8個DEA弱有效的省(區、市)中,4個在東部地區,2個在中部地區,2個在西部地區。在16個非DEA有效的省(區、市)中,6個在東部地區,4個在在中部地區,6個在西部地區。其中吉林省的中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最低,綜合效率僅為0.587,表明相對于全國其他省(區、市)而言其中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僅達到了58.7%的利用率,究其原因為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小于1,規模報酬遞減。從純技術效率來看,全國30個省(區、市)中有14個省(區、市)中醫醫院達到了有效,占比為46.7%;有16個省(區、市)未達到純技術效率有效,占比為53.3%,其中內蒙古的純技術效率相對其他省(區、市)而言最低為0.683,說明以上16個省(區、市)在規模效率不變的情況下,中醫醫院的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存在技術水平、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不足,而內蒙古的技術水平以及管理手段的效率僅為68.3%。從規模效率來看,規模效率有效的省(市)為上海、安徽、湖北、貴州、甘肅、青海,占比為20%;規模效率非有效的則為24個省(區、市),其中除海南省外都是規模報酬遞減,說明這23個省(區、市)的中醫醫院的衛生資源規模配置沒有達到最優,存在中醫資源的浪費;而海南省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規模報酬遞增,說明應繼續加大其中醫資源的投入。

表1 2018年全國各省(區、市)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情況
在16個非DEA有效的省(區、市)中,在當前產出不變的情況下,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重慶、寧夏7個省均存在中醫醫院個數、床位數的投入指標相對過剩;天津存在衛生人員數、技術人員數、床位數3個指標的投入相對過剩;福建、山東2個省的中醫醫院個數、衛生技術人員數2個指標投入相對過剩;河北、海南、云南、陜西4個省的中醫醫院個數存在投入相對過剩;廣西省的中醫醫院衛生技術人員數存在投入的相對過剩。在23個規模報酬遞減的省(區、市)中,以內蒙古為例,在當前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存在產出不足,如若達到理想值應增加出院人數121,092人,診療人次增加949萬人次,病床使用率增加29.5%;在當前的產出不變情況下,存在投入資源的浪費,應縮減中醫醫院個數73個,減少床位數403張,見表2。

表2 2018年全國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非DEA有效省(區、市)的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量
對2014-2018年度我國中醫醫院衛生資源的全要素生產變動率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其全要素生產率總計上升了3.7%。其中,2015-2016年度、2016-2017年度均呈現下降趨勢;2017-2018年度呈快速上升趨勢。從均值來看,技術效率變動指數為1.014,技術變動指數為0.989,說明技術效率變動對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貢獻相對來說較大;構成技術效率變動的純技術效率變動(1.006)和規模效率變動(1.009),相對而言規模效率變動的貢獻較大,詳見表3。結果提示,技術效率變動得益于規模的優化,并非本身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也進一步表明中醫醫院規模的優化是促進2014-2018年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最大影響因素。

表3 2014-2018年各年度全國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
2014-2018年全國30個省(區、市)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結果見表4。其中,有13個省(區、市)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指數小于1,說明這13個省(區、市)的中醫醫院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其余17個省(區、市)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指數均大于1,說明其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在以不同增速提升。根據其指數分解可得,衛生資源配置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術變動小于1。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術效率變動。對于構成技術效率變動的純技術效率變動和規模效率變動而言,北京、天津、吉林、江蘇、浙江、山東、寧夏、新疆8個省(區、市)主要得益于規模效率變動;內蒙古、遼寧、黑龍江、福建、江西、湖南、重慶7個省(區、市)主要得益于純技術效率的變動;湖北、青海得益于純技術效率變動和規模效率變動相當。從均值來看,2014-2018年全國各省(區、市)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Malmquist指數各項分析結果除了技術變動指數外全部都大于1,說明技術變動是制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
由截面數據分析可知,2018年全國30個省(區、市)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的綜合效率均值為0.845,其中有17個省(區、市)的綜合效率在均值以上,其余13個省(區、市)的綜合效率在均值之下。綜合效率在均值之下且為非DEA有效的有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福建、山東、海南、陜西11個省(區、市)。其中,除山東、陜西2個省主要是由于規模效率拉低了綜合效率外,其余9個省(區、市)均是由于純技術效率拉低了綜合效率。再者,在DEA弱有效和非有效的24個省(區、市)中,除海南省外其余省(區、市)均為規模報酬遞減。
通過運用Malmquist指數分析可知,2014-2018年我國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呈“V”字形上升趨勢,2018年較2014年上升了3.7%,但各省(區、市)的間差異較大。由表4可知,從均值來看,相對于規模效率變動(1.009)而言,技術效率變動(1.014)對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貢獻相對較大;從構成技術效率變動的構成來看,相對于純技術效率變動(1.006)而言,規模效率變動(1.009)對技術效率變動的貢獻較大。由此可知,技術效率變動主要得益于規模的優化,并非主要源于技術水平的提高,提示中醫醫院規模的優化是促進2014-2018年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分析表4可知,2014-2018年我國有13個省(區、市)的中醫醫院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貴州省,其下降幅度為28%。由Malmquist指數分解結果可知,衛生資源配置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術水平偏低以及創新性不夠;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技術效率變動;從均值來看,技術變動是制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
要充分發揮國醫大師、國家級名老中醫、省級知名中醫師及名醫傳承工作室的作用,加大中醫醫療技術的傳承,同時加快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實現中醫診療技術創新;要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區域內優質醫生資源的充分共享,共同促進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要加大對中醫醫療水平比較落后地區的幫扶,加快醫聯體建設,提高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的均等化和可及性。
《中醫藥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中醫藥信息化是實現中醫藥振興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技術支撐,也是體現中醫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已成為醫院發展的核心要素[17]。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大數據技術,將優秀的中醫診療技術數據化,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進一步有效擴展中醫類人才的知識獲取途徑,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加強中醫類高等院校、中醫類專科學校對中醫藥人才培養,并針對大多醫學生畢業后就業轉崗的現狀,可借鑒“訂單式”培養的方式為基層輸送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
要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統籌安排下,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下,各地要通過舉辦中醫醫院院長培訓班、中高層管理人員培訓班等多種形式開展中醫醫院管理能力提升工程;要多渠道聘請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及醫院的成功管理者到國內進行交流及培訓,切實做到洋為中用,西為中用,不斷提升我國中醫醫院的管理水平。
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渠道宣傳中醫藥文化,提升國民的中醫藥文化素養,更深層次的了解中醫藥診療優勢,特別是中醫藥治慢性病和治未病的優勢,形成“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良好局面,在不斷提高中醫醫院的規模效益的基礎上,提高人們健康水平。
在床位擴張規模上,中醫類床位資源投入應以《中醫醫院建設標準》中每千人口0.22~0.27張標準為下限值,以《中醫藥“十三五”規劃》中每千人口 0.55張床位數為上限值,合理規劃投入水平以避免資源浪費[18]。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規模報酬遞減的省(區、市),要根據地區的人口流動、結構層次、就醫需求,按比例配制相應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合理控制中醫醫院的規模擴張,使得醫療資源充分利用從而得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