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盈,陳瀅瀅,郭健煒,王 姣,龐震苗
(1.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廣東省中醫院醫院管理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120;3.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東 廣州 510080;4.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祈福醫院神志病科,廣東 廣州 511496)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黨中央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高度重視,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在抗擊重大疾病的戰役中,中醫藥憑借自身特有的優勢,為人類健康做出了中國貢獻。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中醫藥預防保健愈發為社會所重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10余年來,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推進中醫藥保健事業的發展,規范中醫藥保健行業的管理,倡導集預防、保健、養生、康復于一體的中醫保健服務體系,構建我國完整的中醫藥服務體系。筆者系統梳理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醫藥保健事業的發展歷程,總結發展經驗及不足,并對中醫藥保健事業的完善提出建議。
1982年,我國提出了中醫藥保健政策,衛生部、教育部、國家體委印發了《關于在中醫院校體育課中增加保健體育內容的意見》[1],明確指出傳統的中醫健身手段如引導術、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氣功等對增進人們的健康起到保健作用。其后,在1984年衛生部中醫司寄發了《全國中醫學院首屆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籌備會議紀要》[2]的通知,指出通過舉辦中醫保健為主題、中醫保健體育運動為內容的運動會,旨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及發揚中醫特色保健方法。200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印發中醫藥事業“十五”計劃的通知》[3](國中醫藥發〔2001〕56號)中提出,“積極發揮中醫藥在養生保健、康復、藥膳食療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注重對亞健康狀態、養生康復等領域的前瞻性應用研究”等“十五”規劃要求。由此中醫藥保健事業正式進入國家規劃要程。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2003-2004年度全國中醫藥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方案》[4](國中醫藥發〔2003〕40號),提出要發揮中醫藥在防治非典中的作用,開展中醫藥教育,引導公眾科學合理使用中醫藥方法預防非典,并制定了3種預防非典的中藥處方。這些國家政策文件的出臺,以及中醫藥在“非典”時期的預防保健作用都為中醫藥保健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吳儀副總理在2007年的全國中醫藥會議上,首次把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提上議程。“治未病”其內涵主要被解釋為“無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3個要素,是被認為最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5]。同年,王國強副部長在開展中醫“治未病”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試點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開始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首先將廣東、上海作為構建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試點,并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勢,探索構建融合中醫預防、保健、養生、康復于一體的中醫保健服務體系,從而與已有的醫療體系構成完整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中醫藥保健工作以“治未病”的形式開始進入到各家各戶,并逐漸發展起來。2008年是推動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的關鍵一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2008—2010年)》[6],成立了“治未病”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了第一批11個地區,共13所“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直到2012年,全國先后確立了65個地區作為開展“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4批共173家“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試點范圍由中醫醫院逐步擴大到綜合醫院、??漆t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及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專門機構[7],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省市,初步構建起全國治未病工作體系。
隨著“治未病”工程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政策的出臺促進了中醫藥保健事業的多方向發展。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8],提出要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同年,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等簽訂協議,將面向各國各民族地區開展基層中醫預防保健人才培訓。2014年為深入推進“治未病”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國家中醫“治未病”重點專科建設要求(2014版)》[9],并首次啟動了中國公民中醫健康素養調查工作。在保健產業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眾對保健養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重視,社會也涌現出各類中醫養生保健場所,如中醫經絡養生、足療、推拿、中醫藥膳坊等,并且中醫藥保健食品、抗衰老產品也出現在各大商場柜臺中,中醫類保健行業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產業,越來越多行業向中醫養生靠攏。比如,將養生保健服務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中醫養生保健文化旅游產業在國內迅速崛起。同時,在國家“一帶一路”方針下,中醫藥養生保健文化對外交流更進一步,其對外輸出、文化間融合與造福健康事業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于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了相應的行業標準,還印發《中醫師在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咨詢和調理等服務的暫行規定》[10],以指導和促進養生保健市場健康發展。隨后,為了明確未來十五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健康中國2030戰略規劃》相繼出臺。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該法將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點和規律的基本性法律,保障了國粹的發展,是中醫藥事業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和有力保障。2017年,“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正式啟動。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發了《關于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11],圍繞“互聯網+”中醫養生等概念提出意見,促進了中醫藥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發展。這一系列的文件都在為中醫藥保健事業迅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3年非典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及時制定方案政策,讓中醫工作者參與到抗擊非典工作中去,使得中醫藥治療非典在廣東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廣州某中醫院更創造了患者零死亡、零轉院、零后遺癥、醫護人員零感染的典范,中醫藥在防治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口碑。2020年初,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內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2]。尤其在病原體不清、缺乏疫苗及抗體血清的情況下,中醫藥再一次發揮辯證施治的特有優勢,在沒有特效方的時候仍能有計可施,取得較好的效果。國內中醫紛紛獻出防治肺炎經驗方作為日常保健,并在患者疾病初期防止其由輕轉重,充分體現出中醫藥保健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的獨特優勢。再者,有患者出現出院后復陽現象,使用中醫藥進行鞏固治療、促進身體機能康復是中醫藥在瘥后防復的重要價值體現。
2007年,中醫藥保健以“治未病”的形式開展了試點工作,同時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明確“治未病”在中醫藥保健中的主導地位。通過搜索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可發現“治未病”研究文獻在2007年開始大量涌現,體現出“治未病”在臨床中漸漸得到廣泛應用,其涉及到各系統疾病,如呼吸系統(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慢性鼻炎),消化系統疾病(胃腸功能失調、慢性肝炎),婦科疾病(不孕癥、痛經、習慣性流產),骨科疾病(頸腰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及其他如睡眠障礙、肥胖、抑郁癥、兒童保健等[13],形成一系列中醫“治未病”獨特的預防保健理論體系,并在近年與西方國家健康管理理念相融合,形成與健康管理、健康文化和健康保險即“3H”相結合的中國特色健康服務新模式,實現以促進健康為目標的身心結合醫學服務。
為積極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進程,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中醫,并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與個人開辦相關的中醫藥保健養生機構,由此各地涌現出大量的民營中醫診所和門診部(中醫館、國醫堂等)。據相關研究報道,2015年民營醫院數量已達14,518家,首次超過了公立醫院的13,069家[14]。民營醫院對公立醫院的輔助作用逐漸明顯,緩解了政府辦中醫保健服務供給主體的壓力,并對繼承和弘揚中醫藥健康服務和保健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亦滿足了人們多層次、多元化的養生保健需求。與此同時,為維護中醫藥事業按照正確道路健康發展,促使中醫藥保健事業發展環境更加優化,政府部門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或技術指南對該行業進行規范化指導和標準化技術操作,為保健養生服務供給方提供技術指導,規范服務流程,確保服務質量及安全性,提高服務水平。
為提高人們對中醫藥保健養生的認識,在促進中醫藥保健養生機構和行業發展的同時,國家鼓勵和扶持中醫藥保健養生的文化傳播和活動舉辦。例如舉行各地的中醫藥養生文化交流會、“治未病”研討大會、社區中醫藥保健義診活動等,利用報刊、電視、網絡、廣播、手機等媒體設立健康專欄,傳遞養生保健文章。近年來,有關中醫藥保健養生知識的內容、節目越來越多,民眾對中醫藥保健養生知識的可及性也逐步提高。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使得國際社會對中醫藥關注度顯著上升,國民更加重視與信任中醫藥的價值,再加上中醫藥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取得的進展,在建設健康中國的倡導下,體現出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發重要。實現人人享有健康是我們共同的美好愿望,中醫藥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民眾的廣泛認可。
目前,中醫藥保健服務體系行業標準內容仍有待完善。比如服務標準中存在用詞不夠精準,技術名稱分類不清,內容針對性不強,臨床操作指導意義較差(無法回答不同情況下干預療程、操作頻次等具體情況)等問題[15]。再者,政府出臺的管理制度或規范大多只適用于公立醫療機構,對民營機構缺乏約束力,且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確中醫養生保健的監管部門,導致中醫養生保健面臨著相關法律法規缺失、養生保健機構超范圍經營、市場準入低等諸多監管困境[16]。在供給主體多、數量大的情況下,部分商家之間存在惡性競爭,而國家政策法規中缺乏有關中醫養生保健媒體傳播的制度規范,保健服務的收費標準混亂,市場上養生保健虛假宣傳的泛濫,在國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不高的情況下容易被誤導受騙,加劇了社會對養生保健服務的信任危機。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在不斷擴充中醫藥人才隊伍。然而即便是中醫執業醫師,能獨立開展針灸、拔罐、推拿等特色保健項目的全科中醫師人員甚少,特別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配置不足、服務能力低,養生保健機構專業人才緊缺,從業人員準入門檻低,缺乏科學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指導。從臨床科研來看,現階段仍缺乏高質量、深入的研究。比如,中醫保健對兒童生長發育具有影響,但因研究期限較短,缺乏數據跟蹤,同時也存在樣本代表性等問題[17];從疾病角度來看,研究多為重大疾病、慢性疾病的恢復期與疾病緩解期,針對“未病先防”的研究不足;從效果評價研究來看,評估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工作的成效等應用評價文章極少,質量不高、覆蓋范圍極其有限[15],不利于政府對該行業標準的制定。
雖然現階段政府財政對中醫醫院投入的絕對值在不斷增長,但是中醫醫院財政撥款占總醫療衛生機構財政撥款的比重卻是在逐年下降。全國縣級中醫醫院獲得財政撥款的水平僅為財政對中醫醫院院均撥款的1/3,這些財政費用沒多少能用于中醫保健服務體系的建設。據相關報道指出[18],某區政府按每萬人口5萬元的標準下撥中醫特色預防保健經費計算,人均僅5元錢,該補貼僅僅只能對患者進行體質辨識,無法補貼治療費用。此外,一些中醫特色保健類項目如火罐、推拿、艾灸、刮痧、三伏貼等卻被醫保排除在外,而且中醫藥在防治慢性疾病周期較長,醫保費用不足以支持長時間用藥,導致患者放棄中醫藥治療。
政府主管部門應進一步明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的監督主體及監督職責,制定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指南以及行業標準以指導醫療機構、非醫療機構的建設;完善法律法規,界定非醫療機構與醫療機構中醫藥保健服務適宜技術;組織各級各類中醫保健協會及學會,定期開展相應中醫技術操作培訓課程,規定保健機構從業人員除了完成一定學時的培訓課程外,還需學習行業標準、政策法規,以強化機構規范經營;對保健機構建立誠信檔案、誠信公告制度以及激勵機制,對品牌好的機構予以政府認可,對誠信差的機構予以通報或停業整頓。
中醫藥主管部門及醫療機構應鼓勵并組織臨床醫生加強對中醫養生保健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展開對不同人群、不同狀態實施研究工作,增加針對干預方法、操作方式、治療時間等效果對比,進一步篩選療效確切的慢性病臨床應用技術;定期開展學術會議以便交流和獲得臨床數據,及早剔除無效干預方式,制定“治未病”診療指南規范干預技術,指導臨床工作。同時,中醫藥主管部門應建立效果評價標準,構建以服務評價為基礎,以效果評價為核心,以社會評價為標準的多角度效果評價體系。
現今中醫藥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是中醫藥服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政府要加大專項財政投入以提升醫療機構中醫保健服務能力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如重點??平ㄔO、治未病科室建立等;調整醫保政策,將保健服務項目納入醫保范圍,提高非藥物療法報銷比,并探索多種形式的投入政策,發揮健康保險對醫療費用、經濟補償、長期護理等的保障功能以扶持“治未病”科室服務配置;規范中醫養生保健傳播制度,明確中醫養生保健行業協會的法律地位,對保健知識進行督查并宣傳正確的養生保健知識,為保健機構和百姓提供既有效果,又經濟方便且規范的養生保健適宜技術與知識。
高等中醫藥院校增加養生保健課程課時,增設保健技術實操課程;對在崗中醫藥醫護人員加大中醫保健知識的繼續教育,提高中醫藥預防保健人員的素質。同時,中醫藥各領導對基層中醫保健人才在職稱晉升方面應給予傾斜,對引入的高層次人才給予生活保障、職業發展等方面安排,培養中醫保健骨干人員;通過成立各種工作室(如小兒保健、脾胃健康、女性健康、脊柱健康)開展師承教育,壯大保健服務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我國有著中醫辨證論治的獨特優勢,通過中醫體檢項目(中醫的體質辨識,四診辯證、中醫心理評估等),結合現代化檢測技術,制定個體化中西結合干預措施,建立健康檔案與健康共享平臺,對個體健康信息進行實時跟蹤,把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融為一體,研制智能化健康管理,為構建中國特色服務模式提供高科技支持。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珠海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時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绷暯娇倳浽?019年10月對中醫藥工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了加快中醫藥發展,大力推進中醫藥體系發展建設,為實現中國夢貢獻中醫力量。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醫藥保健事業的發展不斷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適應,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不斷前行,積極推動和諧社會、健康中國的發展,在新型病毒性呼吸道傳染病和慢性病面前,中醫藥預防保健及治療正在向世人展現其古老而又長青的魅力。在現代醫學對新發傳染病和慢性病沒有特效治療方案時,中醫藥又有著較豐富經驗和明顯防治優勢情況下,積極推動中醫藥預防保健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對中國乃至全世界均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