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俐,鄧 晶,郝 模,李伯陽,蒲 川
(1.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16;2.復旦大學衛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0;4.健康相關重大社會風險預警協同創新中心,上海 200032;5.健康相關重大社會風險預警協同創新中心重醫分中心,重慶 400016)
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是公共衛生的重要內容之一,因其具有明顯的消費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屬性及正外部性特征[1],決定了其必須要靠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做主要支撐[2]。政府在傳染病領域的財力資源配置情況直接影響了傳染病防治工作社會效應的大小。
本研究結合反映傳染病防控效果最直接的指標傳染病死亡率的變化趨勢,分析政府在傳染病防控中財政投入的適宜程度。同時,考慮到政府衛生支出對健康的影響表現出較強的地區差異,政府應將醫療衛生資金投入到健康績效相對較高的地區(中西部落后地區),促進衛生投入對人口健康的總體改善效果[3],因此選取廣西作為研究區域。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由于地形氣候復雜多樣、邊境經貿發展加快人口流動等因素影響,傳染病流行問題較為突出[4],具有典型性。對廣西傳染病防控領域財力資源配置的情況進行分析,不僅對于地區傳染病防控財力資源配置具有指導性,也對國家層面促進傳染病防控財力資源配置優化,最大化發揮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所用的評價指標主要為傳染病死亡率、傳染病領域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指標。其中,財力資源配置進一步表達為傳染病領域一級指標包括:政府財力主導程度(評價是否明確政府在財政投入中的主體責任,政府衛生支出所占比重是否最大)、財力投入總量適宜程度(評價財政投入總量是否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是否能滿足衛生需要,是否能改善衛生現狀)、財政投入穩定增長狀態(評價財政投入是否隨意性較大,是否有相關規定保證財政投入保持水平增長)3個二級指標。
基于投入—過程—結果的分析方法,由衛生系統宏觀模型可知,調動傳染病工作人力、物力、信息等其它資源的保障,從而運用行政手段保證相關組織有效運行,在傳染病防控服務過程中提供一切支持,最終實現降低傳染病死亡率。而財力資源配置的適宜程度則要以政府主導為前提,才能保障財力投入的總量極其穩定增長。
本文采用“五分度評分法”半定量評判資源配置情況,對相關檢索文獻進行評價,給出相應評分。對文獻中涉及到的傳染病財力資源政府未占主導地位的嚴重程度,傳染病投入總量不足嚴重程度、傳染病財力投入隨意性嚴重程度的描述進行量化,具體評分如下:0分為“不存在問題”,定量描述為無差距缺口/超過對比標準,定性描述為“充足”“已經解決”“達到(超出)標準(要求)”;5分為“非常嚴重”,定量描述為差距缺口>80%,定性描述為“極其(極度)缺乏(薄弱)”“差距(缺口)巨大”“所占比重極低”“非常不健全”等表述;其它則位于兩者之間。為確保數據收集和摘錄的一致性,課題組采用不同成員分別閱讀和摘錄同一批文獻的方式進行重疊測量,收集的資料具有很好的可信度。根據賦分結果分析不同等級評分的構成比,進而計算得到傳染病工作財力政府主導不足、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穩定增長狀態不佳嚴重程度評分,將嚴重程度指標進行“正向”轉化,計算得到政府在傳染病領域財力主導程度值(%)、財力投入總量適宜程度值(%)、財政投入穩定增長狀態值(%)。采用本課題組中專家對各評價內容在指標中所占的權重,進而得出廣西在傳染病領域財力資源配置的適宜程度(%)。
傳染病死亡率資料主要來源于國家衛生統計年鑒、廣西政府工作統計公報。利用評價內容的相關字段系統(窮盡)地檢索相關文獻,篩選2000-2017年所有涉及傳染病防控政府財力投入的相關文獻,最終得到15篇政府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評價的文獻。
本研究通過描述性統計方法對廣西傳染病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和傳染病死亡率進行現狀和趨勢分析,揭露其存在的問題,結合文獻研究法探討原因,并提出提高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的可行性建議。運用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廣西財力資源配置和傳染病死亡率的關系,根據其存在的關系,針對性地提出科學性建議。
政府財政投入主導程度:廣西政府在傳染病領域財政投入中主導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除2006年突降至40%以外,2000-2012年主導程度基本保持在60%的水平;2012年以后,政府財力主導程度呈現出緩慢下降趨勢,由60%下降至46.7%,總體下降了13.3%,見圖1。
財政投入總量適宜程度:廣西傳染病領域財力投入總量適宜程度基本不變,2000-2005年呈40%平穩趨勢,2006突升至60%,2007年又降為40%,之后一直保持在40%的水平,見圖1。
財力投入穩定增長狀態:廣西傳染病領域財力投入穩定增長狀態在2000-2009年一直保持80%的較高水平,2009年之后開始下降,從80%下降到70%,下降了10%。表明傳染病領域財力投入穩定性有所減弱,見圖1。

圖1 廣西傳染病政府財政投入變化趨勢圖
3.2.1 發展趨勢分析
廣西2000-2017年傳染病死亡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如圖2所示。2000-2012年廣西報告傳染病死亡率呈不斷增長趨勢,從2000年的0.72/10萬上升到2012年的7.62/10萬,上升了10倍左右,其中2008年以后上升幅度加大,年均增長率為28.3%。2012-2017年傳染病死亡率有所下降,從7.62/10萬下降至6.14/10萬,總體下降了19.4%,但仍處于較高水平,見圖2。2000-2017年政府在傳染病領域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并在2009年之后呈緩慢下降趨勢,見圖2。

注:傳染病指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圖2 廣西傳染病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與傳染病死亡率變化趨勢圖
3.2.2 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
當廣西傳染病領域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較高時,傳染病死亡率處于較低水平,2009年之后,適宜程度明顯降低,傳染病死亡也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研究對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和傳染病死亡率進行秩相關和線性回歸分析。廣西傳染病政府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與傳染病死亡率相關系數為-0.789(P<0.01),說明二者呈負相關關系,且相關性較強;回歸分析結果提示,廣西傳染病政府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對傳染病死亡率有負向影響(P<0.01),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對傳染病死亡率變化的解釋程度為54.4%(決定系數=0.544)。
4.1.1 政府傳染病財力投入主導程度有所減弱
政府對傳染病的財政支出有所減弱。廣西傳染病領域政府財力主導程度在2012年以后開始緩慢下降,在新醫改之后,隨著社會支出的增加,政府衛生支出比例不斷縮小。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發現,隨著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提高,到2013年底,廣西醫療保險制度參保率在97%以上,政府、社會和個人的衛生支出占比為38.06%、31.62%、30.32%[5],這說明政府在衛生領域的財政投入主體角色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其中個人衛生支出(不超過30%)占比較高,政府財政主導程度有所減弱。
4.1.2 傳染病財力投入總量不足
廣西在傳染病領域財政投入總量不足問題一直較為突出。廣西不斷加大對公共衛生領域特別是傳染病防控的投入,但受限于地方財力,財政投入“重疫情處置、輕日常工作、財神跟著瘟神走”的現象比較普遍[6]。這說明廣西將本就量小的財政投入多用于傳染病疫情爆發之后的事后處理與控制工作,而輕傳染病預防支出,從而導致疫情范圍更廣,危害程度加大,反過來需要更多資金投入到疫情的控制與補救中,使廣西傳染病財力投入總量不足問題更為突出。此外,對衛生人力的財力投入直接影響著傳染病防控工作效果。隨著物價指數的上升和衛生服務成本的成倍提高,廣西疾病預防控制服務價格卻沒有得到及時調整,衛生技術人員的服務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7]。這從側面反映出廣西對衛生人力特別是專業衛生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有待提升,對疾病防控補貼不足。由圖2可知,2006年政府在傳染病領域財力投入主導程度下降到60%,適宜程度卻上升到60%,說明有其它資金(如社會、個人衛生支出)涌入到傳染病防控領域。
4.1.3 傳染病財力投入穩定性不足
廣西傳染病領域財力投入穩定性有所減弱,傳染病政府財力投入穩定增長狀態從2009年之后開始出現緩慢下降趨勢。據有關資料顯示,自醫改以來,隨著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高,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某省(區)的投入由艾滋病防治、結核病防治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方面逐步擴大到精神衛生、職業衛生等方面[8],投入范圍的擴大,集中在傳染病領域的投入就相對減少,從而導致政府對傳染病財力投入穩定性有所減弱。政府財政投入要保持穩定增長水平,離不開相關法規的保障以及機制的健全,但目前我國并沒有強制性規定,而且衛生經費投入水平的確定主要是經驗性的,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并沒有保證經費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9],這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財力資源配置的穩定性。
廣西傳染病領域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總體呈緩慢下降趨勢,傳染病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廣西的傳染病防控工作還有待改進。廣西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隨著國際貿易的日益頻繁和人口的高速流動,傳染病的傳播速度進一步提高,新老傳染病交織的問題顯得更加嚴峻[10]。舊傳染病死灰復燃,新發傳染病因其不確定性使人們無法采取特異性預防和控制措施[11],從而造成傳染病的識別和防控難度進一步加大,使傳染病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跟不上傳染病的發展速度和變化趨勢。其中財力投入總量適宜程度處于較低水平,是造成傳染病領域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低下的重要原因。傳染病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與傳染病死亡率存在顯著負向相關,提示要降低傳染病死亡率,就要提高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而提高適宜程度的關鍵是要加大政府財政投入量。對傳染病病源的正確識別及診斷是做好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關鍵,但在廣西尚有50.0%以上鄉鎮衛生院缺乏對甲類傳染病、新發傳染病等致病源的識別能力[9]。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缺乏足夠的財政資金,難以保證機構的正常運行及檢驗能力的提高。且廣西邊境地區95.5%的縣級CDC沒有設立獨立的衛生應急部門,均是掛靠在其它業務科室[12],進一步說明廣西對傳染病防控投入不足,財力資源配置效果有待改進。
財力資源是公共衛生機構正常開展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對人力、物力等其他資源有著重要影響,對于健康結果的產生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1)逐步增大政府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所占的比重(大于40%),降低個人衛生支出比例(個人支出<30%),保證政府在公共衛生領域特別是傳染病防控中的主體地位。(2)應增加衛生籌資來源,提高傳染病防控領域投入總量,以帶動整個財力資源配置適宜程度的提高;將更多的資金用于傳染病的預防及日常衛生等,防止疫情的發生和進一步的惡化;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傳染病預防控制服務項目價格,并提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3)中央財政應加大對地方傳染病的專項支持力度,以彌補地方財力不足;通過完善相關法律,以法律手段保障傳染病防控經費足額到位,明確傳染病防控中各部門的責任,從而建立經費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同時,應提高人群教育文化水平,加強對傳染病防治宣傳,增強其預防保健意識,從根本上提高對傳染病的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