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節點,過去一次次與未來相遇,碰撞出一種精神和力量,如日月懸掛高空,照亮每一個角落。
歷史,與未來一樣嶄新;而當下,也許如過去一般古老。
對臨安區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臨安一院”)而言,過去從未遠去,未來也從不遙遠。80年時間緩緩流淌,不斷把未來融進過去,而眼下,在這個節點,過去一次次與未來相遇,碰撞出一種精神和力量,如日月懸掛高空,照亮每一個角落。
王建江時常會在窗前注視著醫院某個角落,這里的一切他都太熟悉了。然而有時他或許會覺得眼前的場景有一些陌生,30年過去了,一切竟變化得如此之決然。
2019年,在這片局促的空間里,他領導的醫院完成了138萬人次的門急診量和4.8萬人的出院量。他清楚地知道,這組數字背后是醫務人員的超負荷付出,他們每天都精疲力竭。

曾經的臨安人民醫院。
30年前呢?
上世紀90年代初,初出茅廬的王建江只身來到臨安一院時,眼前的景象是簡單、清晰的。當時醫院體面的建筑是兩幢樓,一幢為外科樓,一幢為內科樓。他選擇了喜歡的外科。外科僅有兩個科室,即骨科、腦外科組成的外一科和普外科、泌尿科、胸外科組成的外二科。外一、外二,大家就這么叫著。
兩幢被歲月雕刻的斑駁的大樓現在還矗立在那里。最早的時候,小年輕們結婚沒有婚房,醫院就臨時安排一個房間作為過渡用房,那時叫洗衣房樓,現已拆除。
后來,醫院被確定為傳染病定點醫院,其中一幢就按三區兩通道改為傳染病大樓。
小年輕王建江決定師從臨安外科“一把刀”王成龍,王成龍知道他有潛力,手把手教他。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徐光來、胡補菊、張景順、金承榮、陸妙賢、鄭凱等一批大家的先進技術和理念讓他受益無窮。這些響當當的名字影響了一代代臨安一院人,對王建江影響最大的不是技術,而是他們的精神。
“他們身上有一種醫生最需要的精神,對患者負責、敬業。比如外科主任王成龍每天晚上都要來醫院看一下病人,看過他就放心了。”王建江有時候會感嘆,現在的年輕醫生呢?他們身上增添了什么,又丟掉了什么?
王建江1999年赴上海長海醫院學習腹腔鏡,2001年又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進修。外出進修學習對他的行醫理念帶來顛覆性改變。日后成為院長后,他極力鼓勵醫務人員出去進修,睜眼看世界。
王建江學成歸來就開始在醫院開展微創手術。而臨安一院一個新的時代也緩緩拉開大幕。2005年,醫院通過二甲評審,次年,醫院新大樓建成,極具管理才能的外科醫生崔健任醫院院長,王建江任副院長。此后10年,崔健帶領王建江等班子成員力推人事制度、運營管理等改革,重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醫院迎來快速發展階段。
2012年,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的醫技樓投入使用,同年醫院成功晉升三級,新的發展機遇就此來臨。此后,醫院每一到兩年就會開設一個病區,1000張床位已無法滿足患者需求。于是,醫院與臨安市社會福利中心合作,開設城西院區,設置門診科室、血透室、腎病科、內分泌科,緩解住院難題。
醫院近30年的風云變幻,王建江是親歷者,盡管醫院軟硬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他始終相信有些東西從未改變,也不能改變。
王建江剛進院時,醫院踐行“以患者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文化,學科發展追求“以外科為龍頭,以內科為保障,以ICU為支持”的理念,“二三十年過去了,放到現在仍不過時。”
王建江并不是一個對過往念念不忘的人,相反,他深知當今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變”已成為他治下臨安一院的發展主題。
為了應對變幻莫測的時代,開放、融合、借力、共贏成為每一個行業和機構的必然選擇。
2019年10月,臨安一院與浙江省人民醫院達成醫療聯合體協議,雙方將通過醫療、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協作互動,逐步實現全方位、一體化、同質化管理,提高醫院服務臨安及周邊區域醫療健康需求的能力。今年以來,醫院已依托省人民醫院在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大力扶植省市級重點學科和八大院級重點學科,打造醫院學科品牌。

1 20 世紀80年代的新生兒室。

2 如今的新生兒病房。

3 醫院將依托浙江省人民醫院的優勢,打造醫院學科品牌。
2019年底,臨安一院遷建項目一期工程正式開工,這是醫院布局“十四五”的重要一筆。一期工程建筑面積27.9萬平方米,含門診大樓、住院大樓、醫技大樓和配套設施用房等,床位數為1500張,二期預留500張。項目按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標準進行建設,建設周期為3年,力爭2022年投入使用。
也是在2019年,醫院掛牌成為杭州醫學院附屬臨安人民醫院,這為內抓管理、外塑形象,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促進醫教研協同發展,打下了基礎。
一系列足以載入發展史冊的重大變革,使臨安一院在建院80周年的歷史節點,迎來了全新的發展起點,為醫院實現三級甲等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目標是5年以后上‘三甲’。”王建江語氣中透露堅定與自信。實際上,5年前醫院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就提出按照“三甲”標準建設學科的思路。目前已有數個學科達到三甲標準,但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鍵是學科帶頭人和高級科研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基層醫療機構引入高層次人才困難重重,但臨安一院并沒有放棄努力。目前醫院已向杭州醫學院爭取到了每年5~8個校編名額,力爭未來幾年引進20~30名具有博士學位的學科帶頭人。這些人才將納入學校編制,臨床和教學兩條路發展。
眼下,醫院正在為高水平通過三級乙等綜合醫院復評而努力,為順應DRGs付費新政而推進綜合改革,為打造臨醫新品牌而夯實學科、人才、質量等重點任務。
藍圖已經繪就,目標清晰可見。在建院80周年的歷史節點,臨安一院人回眸過去,面向未來,再次踏上征程。